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你是否還記得上一次想起自己的身體,是在什麼時候?

當我向身邊人拋出這個問題時,很多人被問住、然後沉默了。

他們發現,幾乎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的身體。

我們經常使用身體就像瘋狂駕駛一輛車,只把它作為到達目的地的工具,然後一路狂奔、撞車撞樹、不管不顧。

我們以為沉迷刷抖音、熬夜追劇,是不自律,其實這可能是身體在向我們發射警惕信號。

我有一位朋友,她在 25 歲之前的工作節奏是近乎瘋狂的,晚上 12 點離開公司是家常便飯。

直到離職後,她才發現自己原來已經這麼累了,昏睡幾個月都緩不過來,各種病痛都找上門來。

她的身體還瘋了似地想去公園,渴望親近大自然,那兩個月她去公園的次數超過過去工作的 3 年。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後來她去找醫生調理身體,原本是想快點去除病痛,沒想到調理了三次之後竟然愛上了看病這件事。

因為她發現不適的癥狀和疾病,是幫助我們去看見身體的入口。

有多少人和她一樣,以忽略身體的方式在生活和工作?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在經歷了反覆的折磨和絕望後,她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為了維持她自己的健康幸福,必須離職。

她所處的工作狀態已經將她的身心都消耗殆盡,讓她感到疲乏和抑鬱。

這就是她的身體所告訴她的。

最終,她把恐懼拋在一邊,順從了自己身體的智慧,辭職了。

有意思的是,儘管根據合同她還需要繼續在崗位上堅持 6 個月,但她的偏頭疼卻消失了。

我們的癥狀,其實是身體在試圖告訴我們它需要什麼。

當身體向我們釋放某種信號、把我們朝健康的方向引導時,不明所以的我們總是傾向於把它當成一種疾病,並用藥物來治療它。

而我們則經常忽視它們,憋著尿和不顧肚子咕咕叫繼續工作就曾是我們的常態。

有的信號比較簡單,比如感到瞌睡可能是因為最近加班太多、睡眠不足,也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血糖低需要吃東西,還可能是因為對下午的會議徹底厭煩。

每當找到原因時,我們就知道如何去照料自己的身體了。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還有一個我們經常收到也經常忽視的信號:" 我不想起床。"

我有一段時間總是追求個人成長,周末已累到下不來床,還要坐兩個小時公車去上課。

其實那樣的學習效果也不好,對成長的渴望已成了一種慾望,整個人完全被慾望拽走,卻沒有聽見身體發出的信號。

從 " 我不想起床 " 到 " 我下不了地 " 了,都是身體給我們的不同程度的提醒:

你已經處在 " 慢性身體耗損 " 啦——疲勞、慢性疼痛、焦慮和沮喪、過敏症和自身免疫疾病 ……

一些上述信號只要細心留意,都不難了解到背後的原因,而有的信號則需要深度反思。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睡眠和運動亦然。需要我們帶著 " 體商 " 意識去感知哪些適合自己。

很多醫生都會告訴你 " 睡眠是最好的葯 ",但這碗葯我們經常沒喝到。

睡眠不佳,通常是生活因素和生理因素的結合,解決的方法就是學習如何來選擇和你身體的需求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我在看了很多有助於睡眠的建議後,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睡前兩個小時把家中的燈光調暗、聲音調低。

並且減少了睡前看電子屏幕的時間,晚上 10 點就關機,給自己一段安靜的冥想時間,讓自己沉澱下來,果然睡眠有了改善。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而當意識到有時失眠是因為心結的緣故,我在嘗試了很多種辦法後,發現把心裡的思緒寫下來是比較有效的。

至於運動,我拋給大家一些問題,沿著它,你可以制定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清單:

你喜歡做什麼運動?

當前限制你的是什麼?

怎樣才能讓運動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時間如何安排?

具體從哪裡開始?

你的健康目標是什麼?

請記住,比參考健康攻略更重要的,是帶著 " 體商 " 意識去對待與身體相關的每一件事。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 ? ?

對於生活中經歷的一切,身體都能給予我們精確的反饋——食物、睡眠,運動、工作。

培養 " 體商 " 就是要把這種敏感度帶到日常生活中來。

我們真的需要時刻關注身體提供的線索。

當我們能夠聽到身體傳遞出的一些早期信號時," 體商 " 在逐漸提高,生病的概率在一點點變小,生活整體的和諧度和幸福感也會有所提升。

在書單君看來,這一切都源於你能夠有意識地感知和了解身體。

對於經常忽視這一切的我們,真的需要花些時間再次建立起身體智慧。

只有學會聆聽身體,我們才有可能得到徹底的治癒和終生的健康。

治癒的不僅是身體,還包括心靈。

沉迷抖音、熬夜追劇……身體出軌正暗中要你的命!

經常熬夜,這些危害「等著」你,別不聽人勸!
總是懷疑自己有病的人,我們該怎麼辦?

TAG:劉月華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