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育兒開支迅速上升,美國女性職業機會受損

育兒開支迅速上升,美國女性職業機會受損

美國教育部的數據顯示,1995 年以來,美國家庭在育兒方面的開支上升了 70%。全國性數據進一步表明,在 2007 年至 2017 年的 10 年間,育兒開支的增速跑贏了整體通貨膨脹率足足一倍。

壓力是顯而易見的。美國衛生部給出的建議是,育兒成本在家庭總收入的 10% 以下才是「可負擔」(affordable)的。現實中,美國父母通常將總收入的 9% 到 22% 都用在了照顧孩子上。

但這種壓力對不同人群的影響也不盡相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援引經濟學家的觀點稱,育兒消費的「升級」對女性就業機會的負面影響更為顯著。一些母親被迫或是主動轉型為家庭主婦,將精力集中於育兒上;另一些母親則選擇做兼職工作,作為權宜之計。從長遠來看,兼職同樣不利於他們的職業發展。

根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的統計數據,去年,57% 的 16 歲以上女性處於被僱傭或求職狀態,這一數字在男性中是 69%;關於兼職的數據恰恰反了過來,大約五分之一的女性在打兼職工,比例超過男性的兩倍。這些女性往往將育兒和家庭負擔作為選擇兼職的理由。

為什麼女性會首當其衝?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同時考慮觀念和現實因素。傳統的家庭分工是女性照管家務,男性提供經濟保障,這一模式雖然在現代化進程中受到挑戰,其影響並未徹底消失。於是,當家庭面臨挑戰時,女性「回歸家庭」似乎是更順理成章的決定。

而在現實層面,女性離開職場則體現了性別不平等「自我複製」的特點。在不公平、通常也不透明的工資制度下,女性僱員的工資往往低於男性僱員,這為母親作出更大的職業犧牲提供了一個「理性」的解釋。諷刺的是,女性在家庭方面的更大投入——包括更高的產後離職率——也成了僱主為女性制定更低的薪水標準的理由。

育兒開支僅僅是生育負擔的一個顯性部分。美國農業部提供的最新數據表明,截至 2015 年,一對中等收入的美國父母從生育到孩子長到 17 歲平均花費了 23 萬 3610 美元(約合 162 萬人民幣)。分娩一項的成本即可高達數萬美元,產後費用則日漸多元:住房、食品、保育、交通、醫療……這些都讓「養一個孩子」成了難以負擔之重,迫使至少一方作出犧牲。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複雜,有的還和文化相關。《市場觀察》(Market Watch)提到,過去一個世紀,美國人對「童年」的看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兒童從家務勞動的參與者,變成了被竭力呵護的對象。圍繞日趨嬌貴的兒童形成了一系列收費不菲的服務,比如體育等方面的興趣培養,由此多出了一筆潛在支出。

勞動力市場化的條件下,全世界女性都在職業與家庭之間做著艱難抉擇。以日本為例,在安倍晉三內閣「女性需要站出來」的疾呼聲中,日本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已達歷史新高,但多數是非正式職員或兼職人員。與之相對應的,是初婚年齡、不婚率的提高,以及生育率的大幅下降。

在中國,教育普及和城市化進程被很多人認為有助於改善女性的社會地位。但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許琪研究發現,快速的現代化進程反而對女性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工作家庭衝突。生育子女後,中國城市女性不得不大幅減少工作和閑暇時間,將精力用在家務勞動和照顧小孩上,而男性的時間利用方式不會因結婚生子發生太大波動。大學教育雖然會縮短女性婚後的家務勞動時間,但這種影響僅僅作用於生育之前。

和日本的情況相似,很多不願放棄職業的中國女性選擇推遲初婚和生育年齡。這種轉變體現在生育政策改革的遇冷上,長期來看,更可能引出諸多社會問題,包括少子化、老齡化以及家庭關係的變革。

不過,減輕女性生育負擔、保障其職業機會並非不可能的任務,至少已經有一些地方在嘗試往這個方向努力。2017 年,日本政府宣布將在 2022 年前為 32 萬名兒童建造托育中心;過去 20 年裡,瑞典逐步賦予男性不可轉讓的產假權利,從而平衡生育對兩性的影響;更為完善的家政服務市場,也被認為有助於女性留在職場。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日娛樂:《與神同行》有望引進內地,《毒液》內地版比北美少一個彩蛋
扎克伯格這幾年至少花220億買公司,Instagram似乎最值|好奇心小數據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