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做家務會更聰明學習好!愛他,就讓他動手

孩子做家務會更聰明學習好!愛他,就讓他動手

小卷妹已經快2歲了。這個周六早晨,奶奶買完菜回家後,卷媽幫著奶奶摘菜,本來和爸爸開心玩著玩具的卷妹饒有興趣地跑過來也要學著擇菜。

奶奶:你個小不點,怎麼會擇菜,待會弄得到處都是,可就浪費了。

奶奶在一旁阻止道。

卷媽:媽,沒關係,我們捲兒早就會自己拿湯匙吃飯,自己扔尿布了, 擇菜也肯定一學就會,對不對?

卷媽笑著把菜放在卷妹手裡,一邊自己摘菜一邊和卷妹繼續說:

「你看,這個葉子壞了要拿掉,然後把好的菜葉放這邊。

還沒有擇過菜的卷妹興奮的開始學著媽媽的樣子,一葉一葉的擇了起來,看那個認真樣,也是很萌了。

孩子做家務會更聰明學習好!愛他,就讓他動手

不要小看做家務這件事哦,讓孩子自己學會做家務事,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美國蒙特梭利基金會理事長Tim Seldin,曾這樣評價做家務的重要性:

教孩子自己動手做,無論是盥洗、穿衣、準備點心或倒飲料,都能協助孩子邁向獨立之路。孩子在培養相當程度的獨立時,也奠定了受惠一輩子的良好工作習慣、自律自重與責任感。

很多實例也證明,想要孩子變得優秀,讓其參加到家務勞動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做家務?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名譽教授Marty Rossmann曾做了一項縱向研究,曾在四個不同年齡段——學前階段、10歲左右、15歲左右以及25歲左右對84名兒童進行了追蹤。

通過對研究數據的分析,發現和沒有做家務或者十幾歲才開始做家務的孩子相比,3-4歲就開始做家務的青年成人更有可能和家人及朋友關係融洽、學習優秀、較早實現事業成功及經濟獨立。

研究發現,幼年時期給孩子布置家務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持久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變得獨立自主。

哈佛格蘭特研究也發現,我們所希望的孩子成功,並不是來自於多早學了多少單詞、參加多少輔導班等等,反而是來自於「讓他們從小做那些看似瑣碎甚至沒用的事情,而且越早開始越好」。而這樣的瑣事,最簡單的就是做家務。

當一個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務中時,他會逐漸明白,個人努力可以促進集體變得更好,這不僅是培養他的團隊協作能力,也會讓孩子更獨立自信。

同時,在幫助家庭做家務的時候,孩子也發展了自己的同理心,教會他們如何對他人的需求做出回應,這是成人後職場上的軟實力。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他們還會意識到,生活不是只關於我,不是只關於我當下自己的需要,我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做一些事來融入生活。

孩子做家務會更聰明學習好!愛他,就讓他動手

說到底,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現在越來越注重孩子教育,卻忽視了這些基本人生技能,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之一。

在我們都在忙著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培訓班、興趣班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停下來思考下,讓孩子成為有擔當,會生活的人,是不是可以從我們身邊基礎的這些家務事開始?

如果你對此還是有一些困惑,那麼希望下面這份根據年齡段的家務清單可以給你一些參考。但是,還是需要強調,意識更關鍵,清單只是指導。

二、 孩子們的家務清單

美國兒童教育家伊麗莎白·潘特麗,曾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設計出一份《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明確列舉了孩子在不同階段應該學會的家務。

孩子做家務會更聰明學習好!愛他,就讓他動手

從生理上而言,做家務其實是按照孩子自身的發展規律,去完成相應年齡段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通過讓孩子完成相應階段的家務,促進他在此階段的心理和身體成長,對他們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希望他們成為可擔當責任的獨立個體。因此,比起一手包辦、呵護備至,我們也許需要學會放手。

家長不要先入為主,一開始就否認或者懷疑孩子的能力,事實上,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引導,孩子們比我們想像的要優秀很多。我們能做的就是承認並相信孩子有能力應對,並給予他們的最好的幫助和鼓勵。

三、如何引導孩子積极參与?

1、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這階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比如像文章開頭卷媽那樣告訴他:「奶奶做飯很辛苦,我們幫奶奶一起來擇菜,洗菜。」

讓孩子意識到,家務事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他的工作對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在這樣的氛圍下,讓孩子更願意付出,也越有責任感。

甚至,你還可以主動和孩子示弱,向孩子救助:「可以幫下媽媽嗎?」讓孩子更有自信和責任感,主動來分擔家務。

2、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

不要生硬地強迫孩子。任何的啟蒙、教育都不要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如果他不喜歡做家務,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制定家務分工清單,大家一起各自選擇相應的家務活來做,這會讓他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願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

孩子做家務會更聰明學習好!愛他,就讓他動手

3、把任務細緻化,並給孩子做示範

在指導孩子做家務時,需要意識到孩子的「認知差」。學齡前的孩子記憶力差、理解消化需要時間,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將孩子需要進行的步驟拆分,可以幫助孩子體會到成就感。

比如「把你的房間收拾好」這個任務拆分:把玩具裝進玩具箱里,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地理解你的要求。

這樣一步一步的傻瓜式指令,可以更加明確地讓孩子明白期望是什麼,他們有章可循更容易成功;我們也可以更好地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

另外,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範,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直到他記住為止。

4、用積極態度感染孩子

父母不要當著孩子抱怨做家務的繁瑣和無聊,而是應該多傳遞積極的情緒,並且以身作則,尤其是爸爸更不能推脫偷懶,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5、不要苛求完美

對這個年齡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為重要。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幫倒忙,千萬不要認為會越幫越忙而不讓孩子做。

學會忍受孩子的混亂期,不要擔心他做不好,適度降低期望與標準,讓孩子從犯錯中成長。要知道現在幫倒忙,以後才會幫大忙。

我們要用歡迎肯定的態度鼓勵他們嘗試。給孩子空間,給孩子鼓勵,但不插手,讓孩子自己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在家務中,培養孩子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自信。

6、合理安排任務

把學習過生活的機會,學習做選擇、負擔責任的機會,適齡適性地教給孩子,哪怕是從做一道菜、買一次東西開始。而在孩子掌握一項技能後,還可以給孩子提出新的任務或更高的要求,給孩子一些新的挑戰。

7、合理提供獎勵

當孩子勇敢地擔起責任時,給予客觀的鼓勵和讚美。表揚和獎勵會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帶來極大的幫助。

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把他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每一步驟繪製一張圖表,每當她順利完成其中的一個步驟,就獎勵她一顆小紅星。當他順利地完成整件任務,獎勵他一件他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獎勵。

關於獎勵,有些家長會用零花錢,這個比較有爭議。其實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及喜好,來獎勵孩子喜歡做的一些活動,比如孩子喜歡到海邊玩沙,那就獎勵孩子去海邊玩沙,盡量不用金錢和物質獎勵,削弱做家務的責任感培養。

最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的故事。

日本福岡有個小女孩阿花,從4歲開始時,媽媽千惠就開始教她做飯,不止做飯,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媽媽都讓阿花自己來。這位身患重病隨時可能離世的媽媽說:「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到哪,做什麼,都能活下去。」

孩子做家務會更聰明學習好!愛他,就讓他動手

很多人也許都看過這個故事,後來的日子裡,小花沒有了媽媽的陪伴與保護,但媽媽的母愛卻以浸入於生活點滴的方式延續著,媽媽對阿花的教育不僅讓阿花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不至於挨餓,更讓阿花從小就有樂觀開朗,勇於面對生活,感受生活的性格,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

小花的故事讓我們直觀地認識到教育其實就是這樣帶著孩子生活,在這些日常互動中,循序漸進,潤物細無聲地去培養那些閃閃發光,可以照亮孩子一生的品質

好了,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加微信:yudiyisheng04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贊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