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美國這邊有不少幼兒園叫做「融合式」幼兒園,會把健康孩子和特殊兒童放在一個班級。我記得當時我還在懷孕的時候就從美國同事那裡了解到了這個概念,她就把她的兒子女兒都送到了這樣的幼兒園。

當年我脫口而出第一個問題就是,「父母不是總希望孩子可以和『好』的小夥伴作伴的,為啥要送孩子去這樣的幼兒園呢?」

同事和我說,「這就是我們世界本來的模樣啊,每個人不管是什麼情況,都是有我們值得去學習的地方。而且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們,不僅可以向不同的人學習,也能從小去學會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我至今還記得同事和我說的這段話,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雞湯,但卻擲地有聲地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狹隘。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後來我有了小D,從16年開始給她考察紐約幼兒園,我看到了更多這樣的幼兒園,更加直觀地看到教室里孩子們之間的互動。

記得有一次去曼哈頓上城的一家幼兒園, 我看到大班的孩子們在操場玩耍,一個走路跛腳的男孩旁邊總是有另外一個小男孩,會牽著他的手,會帶著他一起玩。有時他們掉隊伍了,小男孩還會寬慰有點著急的夥伴,一起慢慢來。

後來我和這個幼兒園的園長熟絡了,我就和她聊起了這兩個男孩。園長告訴我,這是他們幼兒園的「夥伴」計劃(buddy program),走路不方便的這個男孩是因為小時候的一場疾病導致的,為了讓他更好地融入這個集體,就給他配了一個夥伴,讓那個小夥伴照顧他。

我其實已經慢慢理解這樣的設置了,但仍然探究似的詢問道,那個照顧他的男孩家長沒意見嗎?

園長反問我道,為什麼會有意見呢?在孩子的眼裡,沒有「特殊兒童」這個概念,他們看到的只是「不同」。是我們大人約定俗成的觀念在影響著孩子,而我們希望至少在這裡,大家都會有更加包容的心態。上一學期實踐下來,最明顯的效果就是大家變得更加有責任心和同理心了。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孩子的到來也是我再成長的過程,養育小D的這四年多,我愈發地認識到,幫助孩子理解這個世界(make sense of the world)是我們父母很關鍵的課題。

多元化價值觀、同理心、領導力,這些不該只是對孩子在某個特定場景下的要求,這些該是孩子看待整個世界的態度,往大了說這是孩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孩子低幼時期,我們就是孩子認知整個世界的渠道,尤其是當孩子問那些尷尬問題時,我們如何回應,怎樣解讀,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意義。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我們家有錢嗎?」

小D有一次從學校放學回家後問我的一個問題,我當時就愣了一下,根本沒料到這麼小的她會問這樣的問題。幸好,愣了幾秒後我的腦子恢復運作了,於是,我反問道,「嗯,有錢是什麼意思啊?」

小D告訴我,「有錢就像Wyantt家裡有一輛大車一樣,他說那輛車就像消防車那麼大」。聽了小D的回答,我頓時明白了,也證實了我的猜測。學齡前的孩子詢問關於「有錢」這樣的問題,不是真的在問家庭財富,更多的是比較,就像她同學談到了家裡的車,或者其他小朋友有了一個新玩具,這一類和同齡人的比較會引出他們關於「有錢」的提問。

當我了解清楚小D對於「有錢」的概念是什麼時,我的回復就更能有針對性,「我們也有一輛車對嗎?也許沒有消防車那麼大,但足夠小D、爸爸和媽媽一起坐著出去玩,去我們想去的地方,會很開心很幸福對嗎?」 「對!」小D心滿意足地同意了。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不知道多少人看過曾經刷屏的朋友圈文章,說的就是中美父母如何回答孩子問家裡是否有錢的回答。美國爸爸的回答是,「我有錢,但你沒有」。這個回答很勵志,但這個回答絕對不適用於學齡前的孩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於「財富金錢」的概念還剛剛萌芽,我們這樣的回答不但無法激勵孩子,反而會產生更多的疑惑和恐慌,「為什麼我沒有啊?那怎麼辦啊?」。

這就是我分享的第一個解題思路:面對孩子問的某些超出年齡的問題,不要著急用我們大人的定義給予解讀。而是反問孩子,理解清楚在她心目中這個定義是什麼。然後根據孩子已有的認知,給予簡單的解釋就可以了。聽話聽音,這點對於養育孩子來說額外重要。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為什麼那個人(坐輪椅)不自己走路,好傻!」

我經常會去小D的學校做家長志願者,有一次她們學校組織孩子們去社區觀察植物。走在路上的時候,有個坐輪椅的小孩子經過,我就聽到一個4歲的女孩問道,「為什麼那個人不自己走路,好傻(So silly)!」

他們的班主任當時就告訴女孩,「她的腿腳有些問題,所以無法自己獨立行走。看上去她好像和你們差不多大呢,你有沒有看到她和你一樣,也是金髮,還戴著一個蝴蝶結呢」。「是哦,我家裡也有蝴蝶結,但今天媽媽沒給我戴,我的蝴蝶結也是粉紅色的」。

那天做完志願者我就和這個班主任閑聊起了這件事。她和我分享,殘疾是學齡前孩子比較好奇而且敏感的話題,因為他們開始觀察生活,開始意識到有些人和他們不同了。

每當孩子問或者盯著身體有缺陷的人看時,老師家長自己會先不自在,總會和孩子說,「不要問,不要看」。這樣的做法特別不好,我們不僅沒有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一定會追問,同時我們也透過自己的語氣和肢體語言在向孩子強化「那是不正常」的。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這就是我分享的第二個解題思路,面對一些我們成人覺得是「缺陷」的不同,父母首先要態度自然地給予孩子簡單的事實陳述,「他的腿不方便,無法很好走路」;「他的眼睛受傷了,看不見」,但要避免帶有主觀情緒的描述,比如「他是瘸子」;「他是瞎子」(這些描述在某些語境下是有罵人的傾向的),更加不要說,「他不正常」這樣的話,狹隘地灌輸給孩子「身體缺陷等於不正常」這樣的單一價值觀。

同時,也是更加關鍵的,引導孩子發現相同處,「也許他不能走路,但他和你年紀一樣,都戴蝴蝶結」;「也許他看不見,但他和你爺爺一樣大,看上去也非常和藹呢」。這樣的強調,可以引導孩子不僅僅關注不同,而是全面看待每個人,逐漸可以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但總有相同,這才是多元化價值觀的建立。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今年9月,我在自己的新書分享會上提過,「父母是孩子的容器,容器的大小決定了孩子的格局」。今天分享的問題答案不是關鍵,每個家庭都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但是透過答案背後我們想傳遞給孩子的三觀也是關鍵。

前段時間分享的《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文章里很多人都喜歡這句話,「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做的這些才是見世面」。

這些看似尷尬的問題,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見到世態萬象。唯有見眾生,才能包容;唯有見天地,才能謙遜;唯有見自己,才能通透。

大J叨叨叨

昨天分享了《孩子的未來,其實可以不拼學區房拼這個!》,留言點贊第一名的就是讓我也談談對於學區房的看法,這個話題我記下來了,回頭寫一篇哦。有個讀者關於學區房的詮釋,我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

就像今天這篇文章談的一樣,格局這個詞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其實反應的就是我們的三觀,或者就像這位朋友所說的自己的「心」。

另外也謝謝那麼多人給我留言,告訴我這些費腦的深度文章大家都是愛看的。其實總體來說我是個「自帶雞血」的人(捂臉~),但說實話寫寫寫三年多了,時不時還是會有能量低的,尤其是明白哪些文章更容易獲得關注和博眼球的。

謝謝你們,你們就是我的小太陽,每次總能讓我滿血復活,愛你們


推薦閱讀

1、近期文章回顧

  • 這孩子怎麼總說不聽!父母學會這四點,勝過100個好老師
  • 有錢才能見世面?普通家庭這麼做同樣可以打開孩子的眼界
  • 樂高積木除了搭,這些「玩中學」的精華千萬別錯過
  • 看過德國和美國展,沒想到上海玩具展還有這些驚喜等著我


2、尷尬問題

  • 媽媽你為什麼有乳房,我沒有|和孩子一起聊聊身體吧
  • 爸爸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我們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 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的是死亡教育,我們卻從未重視過!
  • 「我要和你結婚」,這麼小的孩子就開始談情說愛是早熟吧?!


3、多元價值觀

  • 想培養與眾不同的孩子,請先教會孩子接納不同
  • 擋不住別人說你的嘴,但可以在心裡織一張有力量的網
  • 放下就要學會和孩子談論,關於離婚單親這個問題
  • 為啥害怕女兒被誇漂亮?我們真正應該警惕的是這個

別迴避這些尷尬問題,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格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開售|讓你們久等的點讀筆,比對眾多熱門品牌後我推薦這個
老公是「周末爸爸」,但靠這些小事成就親密父女關係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