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跟誰學的?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跟誰學的?

原標題:韓信的軍事才能是跟誰學的?



韓信乃楚漢之際一位風雲人物,他有許多的故事,也有許多的謎團,比如他的老師是誰?這位被後世尊稱為「兵仙」的軍事家,在史書中找不到一點關於其師承伺方的記載,難不戰他是天生奇才會打仗?這當然不可能。坊間有傳說,他的老師是尉繚。


兩個尉繚


尉繚也是一個謎。

因為,史書中有兩個尉繚。


一個活動於戰國魏惠王時期,一個活動於秦王嬴政時期。


魏惠王乃戰國時期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此人經歷了魏國由盛而衰的劇變,並非庸碌之君,他也曾廣攬四方賢能之士,以求興復,但卻未能擇賢才而用之,公孫鞅(後來的商鞅)從他手裡溜走,孟子與他進行了一番並無多少實際意義的空談,後來用了一個龐涓,卻害了一個孫臏,招致一場慘敗。



尉繚大約即是此時前去應徵,最後又無緣而別的諸多賢才之一。


這方面的力證,來自於一本先秦兵書《尉繚子》,從其名,便可知道,此書當與尉繚有莫大關係,其中開篇便有一句:「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這裡的梁惠王即魏惠王。


再來看看秦王嬴政時期那一位尉繚。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十年……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疆,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滑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


其大意為秦王嬴政繼位第十年(公元前237年),從魏國大梁來了一個叫尉繚的人,這個人給嬴政獻了一條離間計,來對付其他諸侯國,嬴政對他很看重,但這個尉繚在與嬴政相處一段時間後,又有了新看法,稱從嬴政的長相就看得出絕非善類,自己常伴左右,怕沒有好下場,便跑了。結果沒跑成,被嬴政抓了回來,任命為國尉,讓他給自己出謀劃策。

在判斷尉繚是否有可能為韓信老師之前,先來看看這兩個尉繚,是否為同一人。


魏惠王卒於公元前319年,從那一年到公元前237年,有八十餘年之遙,而能去魏惠王那裡毛遂自薦的尉繚,至少也得是個成年人,二十上下,兩處相加,也就是至少一百年。曾經二十來歲的尉繚,不得魏惠王重用,隱居山林八十餘年,又冒出來,以百歲老者之身,去給秦王嬴政出謀劃策,還有精力逃跑,然後被抓回來,繼續效力。


再然後,這個尉繚還成了韓信的老師,傳授他兵法。根據史料推斷,韓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30年前後,即便他是神童,起碼也得十來歲才能學習兵法,也就是說,尉繚差不多要活一百二十歲,才有可能成為韓信的老師。


有學者認為,古代長壽過百歲者,不乏於史,這個尉繚從魏惠王時期活到秦國橫掃六國,有何不可?此說臆測成分太重,難以採納,兩個尉繚,或許就是完全不同的兩人。如此推斷的話,第二個尉繚,從年齡上倒有為韓信之師的可能性,但史料中對此並無一字記載,何以要將他們二人扯上關係?


縱然尉繚真乃一長壽奇人,從代表其兵法的《尉繚子》來看,他給韓信當老師的可能性,也不大。


這個問題,首先要求證於班固,他在其所著的《漢書》中,給我們留下了一篇《藝文志》,其中對於東漢以前兵法流派做了一個分類,包括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派,共列兵家五十三,兵書七百九十卷,圖四十三卷。這是東漢初年對前代兵學系統整理的成果,很遺憾其中大部分都已經亡佚。但從《藝文志》中,可知《尉繚子》同時出現在了雜家和兵家中,兵家中又歸屬於兵形勢一派。


韓信所著兵法也在《藝文志》中有名,列入了兵權謀一派,兩者並不同類。


再觀那《尉繚子》之內容,既有國家戰略層面的內容,也有具體戰術方面的指導,還涉及內政與經濟,很全面。


但有一個問題,其所言之狀況,與魏惠王所處戰國中期比較符合,與秦王嬴政所處之戰國晚期,就不太合拍了。如此書所主張的戰爭觀:


「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兄,利人之貸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故兵者,所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由其武議在於一人,故兵血刃而天下親焉。」

其大意是用兵打仗,要打仁義之戰,不要去侵略他國,甚至要力爭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實在難以想像這種論調會符合秦王嬴政的胃口,以及秦國橫掃六國的大勢,更與韓信後來的用兵之道格格不入。


韓信或許曾接觸過《尉繚子》一書,吸收了其中一些智慧,但要將他判給尉繚當學生,疑點太多,實在難以成立。


信陵兵法


坊間傳說被打破,韓信之師的問題待求解,在探尋出一個可信度較高的答案之前,不妨先來探探此君的出身。


這是他留下的又一個謎。



史書中僅有「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的內容,其大意是,韓信乃是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人氏,曾是個普通老百姓,窮困潦倒,一無所長,謀生都成問題……


當時書籍主要還是以竹簡的形式存在,是一種有錢人家也未必能擁有的奢侈品,兵書這類本身就帶有高度敏感性的東西,更是常人所難擁有,估計除了一些當世聞名的大學者之外,就只有列國貴族王侯那裡才有可能放上幾卷《孫子兵法》或《吳子兵法》。


那麼,韓信是貴族之後?

若韓信乃貴族之後,他最有可能的母國,當是韓國,此國在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與韓信生年接近。亡國之初,韓國貴族並未遭到太多迫害,但沒過幾年,他們中的一些人發動了一場叛亂,招來殘酷鎮壓,隨後曾經的「優待」也就不復存在。此時還是孩童的韓信,若為韓國貴族子弟,要麼隨父母踏上流亡之路,要麼一命嗚呼於秦國的迫害之中,反正就是沒有可能安坐於貴族府邸中,飽讀兵書。


從韓信後來的表現來看,他對於韓國也並無什麼特別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說毫無感情。在這方面,他與貨真價實的韓國貴族之後張良形成鮮明對比。張良為報家仇國恨,曾不惜冒著巨大危險,尋來刺客刺殺秦始皇,後又投身於反秦大業中,極力促成韓國的短暫興復。韓信則不然,他一生所求,都是個人的功名利祿,韓國興復不興復,與他毫無關係。


所以,韓信不太可能是韓國貴族之後。


不是貴族,卻佩劍,窮困潦倒,卻志存高遠,有一身本事,卻無爭霸天下之心,只求貨與帝王家,裂土封王。


種種跡象,都指向了彼時另一種人群。


遊俠


遊俠,與後來武俠小說中的遊俠,不是一回事,前者可算後者的祖師爺。遊俠興起於戰國時代,是一種存在於官方勢力之外的民間力量。他們大都有一技之長,卻難以通過正常的選拔途徑為官方所用,便轉而遊走四方,尋求名主,以圖飛黃騰達、出人頭地。他們有不同於官方標準的行事原則和行事風格,也就是具有一種所謂的「俠氣」。



這些遊俠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為一些野心勃勃的貴族王侯所注意,他們大開家門,大量收容此類人等,形成強大勢力,也就是「養士」、「收門客」。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此四人被後世尊為遊俠群體的四位大佬。


韓信身懷絕學,智略過人,性格孤傲,特立獨行,與遊俠氣質極為符合。若韓信為遊俠,則必然對四大佬心有神往,確切地講,當對四大佬中的信陵君,甚為敬佩。更值得注意的是,信陵君曾留下一部《魏公子兵法》,乃集戰國兵法大成之作。

話說當年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後,不敢回國,長期旅居趙國,後來秦國大舉攻魏,信陵君才回國效力。他有極高的威望,各國得他書信,紛紛派兵來助,組成聯軍,將秦國打得大敗,然後一路狂追到函谷關,造成戰國時代最後一次六國合縱攻秦的大勝利。此役之後,各國又進獻兵法於他,信陵君將其編作一書,即為《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中有記錄,其兵法有二十一篇,圖十卷,列入兵形勢一類中。雖然此書類目上與韓信兵法並不相同,但其既為集戰國兵法大成之作,韓信若有幸接觸,必可從中得到許多良益,遠勝過那內容龐雜又頗為落伍的《尉繚子》。



名將之路


偉大的軍事家從來都是書面知識與沙場實踐的雙管齊下者,韓信也不例外。他或許並無一個確切的老師,如那傳說中的鬼谷子一般,來傳授他兵法,但他必然接觸過一些兵書兵法,受其影響甚大。對他影響更大的,則是他在秦末戰爭中的實踐經歷,以及他善於學習、勤于思考的優良習慣。


公元前208年3月,陳勝、吳廣所點燃的秦末戰火,已燃燒半年之久,江東有一位楚國將門後裔名為項梁,起兵於會稽,聲勢浩大,很快發展為秦末群雄中一強。他率軍渡過長江、淮水,揮師北上,許多「英雄豪傑」前往投奔,比如後來與韓信、彭越並列的名將英布,劉邦也是在這個時候投到項梁帳下。


等待了許久的韓信,也投了項梁。


只不過與英布、劉邦等人相比,他能帶去的「見面禮」,實在可憐,僅有他自己一人而已,人家則是至少有幾千人馬,所以人家馬上當大將,韓信呢,「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估計就是一個普通兵卒。


既然是普通兵卒,那麼就必然要上陣殺敵,切實體會戰場之殘酷。這番基層的鍛煉,讓他對於兵書兵法所言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更讓他對於一支軍隊的命令,如何從上到下傳遞,一名士兵如何聽令行事,在各種狀況下,士兵與士兵之間,與直接指揮他們的基層軍官之間,如何保持鎮定與秩序,等等,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這是「紙上談兵」者乃至高居將位者難以得到的基層經驗,是韓信走上名將之路的第一步。


後來項梁輕敵冒進,被章邯奇襲擊敗,戰死沙場,韓信轉隨其侄,也就是項羽。這次韓信有了小小的升遷,從普通兵卒升為了郎中。這個郎中不是看病那個郎中,而是相當於貼身警衛員,因為其主要的業務形態為手執長戟,列於項羽大帳一旁,所以又稱為執戟郎中。


秦國兵學,在戰國群雄中可謂首屈一指,此兵學在秦朝末年的傳承者,主要是以章邯為代表的一批秦軍將領,他們與項梁、項羽展開了連番大戰,這些戰鬥,韓信幾乎都有參與,他藉此得以觀察、領悟、吸收秦國兵學中的先進之處。他應該同時還對戰國時期的戰爭史,有過一定研究,特別是對秦國橫掃六國之戰,獲益良多,如他後來指揮的垓下之戰,統率三十萬大軍,對付項羽十萬之師,最後則以心理戰,摧垮楚軍士氣,迫使項羽率小部騎兵出逃,最後覆滅。此役就與秦國名將王翦滅楚之戰,擊滅項羽祖父項燕,頗多相似。

韓信也曾遭遇致命的對手,此人名為李左車,其生平不詳,坊間傳說為趙國名將李牧之後。在韓信伐趙時,曾獻計於趙軍統帥陳餘。李左車的計謀十分毒辣,是以主力拖住韓信之軍,同時派出奇兵,斷其糧道,令韓信之軍進退不能,困厄而亡。


可惜陳餘乃迂腐之徒,只知道紙上談兵,搬出兵書教育了李左車一通,沒有採納。


結果韓信得以逃過一劫,隨後擺下一個千古奇陣——背水陣,以少勝多,大破趙軍,李左車也成了他的俘虜。


引人深思的是,韓信並未對這個差點要了他命的俘虜有所忌憚,反而引以為師,「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在韓信的虛心求教下,這個李左車後來成了他的幕僚,為他出謀劃策,在韓信掃滅燕、齊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句名言,即出自於他之口。


李左車也曾留下兵法一篇,列入《漢書·藝文志》中,與韓信所留兵法同屬於兵權謀一類,由此看來,二人倒可算得上有些師徒關係,或者說師友關係。

至此,經過一番探查,韓信的老師是誰,此問題已有一個大概的答案,他並無一個確切的老師,而是在接觸一些兵書兵法之後,經過了大量實戰之錘鍊,以及個人的學習與思考,在秦末混戰中,逐步成長為了一代名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古代買賣一個丫鬟或小妾大概需要多少錢?
溥儀被特赦後,仍有人稱呼他「皇上」,你猜溥儀是怎麼回答的?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