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特二式內火艇, 它是二戰期間日本生產數量最高的兩棲坦克

特二式內火艇, 它是二戰期間日本生產數量最高的兩棲坦克

原標題:特二式內火艇, 它是二戰期間日本生產數量最高的兩棲坦克


二戰期間,日本人不僅僅跟很多國家都是冤家,而且內部的海軍和陸軍之間也是冤家,互相視為八嘎和馬鹿,像山本五十六和石原莞爾這種能夠惺惺相惜、臭味相投的,畢竟是少之又少。兩個軍種之間彼此很不信任,所以在日軍裡面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陸軍造潛艇和航母,海軍則造戰車。


比如,今天要說的「特二式內火艇」。


「特二式內火艇」,實際上是用日文漢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的簡稱,「內火艇」名義上是船(艇),實際上它「自身能浮渡,可在水上和陸地機動」,符合水陸坦克的定義,應當算作是水陸坦克。


「特二式內火艇」共生產了183輛,全部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並用於太平洋戰場上。此外,還研製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式內火艇,但生產的數量很有限。


「特二式內火艇」是二戰期間日本生產數量最高的兩棲坦克,其研製過程也充滿了奇特的色彩。


早在1928年,日本軍方就開始了水陸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由日本陸軍「牽頭」。1933年,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製成了2輛水陸坦克樣車,1輛樣車上裝螺旋槳式水上推進裝置,另1輛樣車上裝噴水式水上推進裝置。但這2輛水陸坦克僅停留在樣車研製階段。



到了後來,二戰已經爆發,日本海軍對這種戰車很感興趣,認為它很適合於「對太平洋諸島的作戰」,能「收到奇襲的效果」。考慮到他們將在島嶼及沿海地區所展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也難怪帝國海軍會將設計全部交由三菱的工程師,請他們提出解決方案:"要怎麼做隨你高興,但這輛坦克必須像船一樣能在水上航行!"


終於在1942年研製成功「特二式內火艇」,當年就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


性能數據

  • 乘員與載員:6人
  • 車長:7.5米
  • 寬度:2.8米
  • 高度:2.3米
  • 戰鬥全重:12,500千克
  • 最大速度:37公里/小時
  • 最大行程:140公里


在戰爭期間,日本製造了大約180艘特二式內火艇,在接下來的登陸行動中充分的發揮了它們的「能力」。


1944年6月,塞班島戰役爆發,配屬給當地陸戰隊的10輛特二式內火艇首次參加實戰,然而由於海軍臨時取消了逆上陸作戰,沒有取得什麼戰果。1944年12月7日,萊特島戰役期間,駐紮在當地的海軍第31特別根據地隊下屬的伊藤海軍特別陸戰隊在10輛特二式內火艇的掩護下對美軍防禦陣地發起攻擊,但不幸遭遇了美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


「謝饅頭」的75毫米炮彈輕易就把薄皮的特二式內火艇的裝甲給撕碎了,10輛特二式內火艇很快就損失殆盡。


最後前往菲律賓戰場參戰的特二式內火艇所剩無幾。而有一些則被美軍收繳,直至今天仍被視為珍貴的戰爭文物。


特二式內火艇在結構上也有許多奇特之處,它的最突出的結構特點是「三段式結構」。也就是說,它由前浮箱、本體、後浮箱三大部分組成。陸上行駛時,將前浮箱、後浮箱卸下,這時它完全像一輛輕型坦克。水上行駛時,將前浮箱、後浮箱掛上,這時它更像一艘船。


特二式內火艇採用了二式輕戰車的炮塔,前期裝備的是一門九四式或者是九八式37毫米坦克炮,後期則採用了和九七改中型坦克一樣的一式47毫米坦克炮,同時炮塔和車體前部各安裝了一挺九七式車載機槍,火力勉強過得去。



但為了實現浮航,特二式內火艇的車體裝甲只有6到12毫米,彷彿是一個薄皮大餡的大餃子。綜合來看,特二式內火艇充其量只是一輛輕裝甲車的水平罷了。


遇到「謝饅頭」,「特二」真的只有被欺負的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墓手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刀叔論宗教:老子化胡為佛是真是假?用《老子化胡經》來揭開謎底
他被母親的緋聞男友逼迫不許讀書 當了皇帝之後卻因讀書而吐血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