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三晉之聲:元好問詩詞詠嘆北宋的歷史,晉陽古城被摧毀埋下隱患!

三晉之聲:元好問詩詞詠嘆北宋的歷史,晉陽古城被摧毀埋下隱患!

三晉之聲:元好問詩詞詠嘆北宋的歷史,晉陽古城被摧毀埋下隱患!

山西元好問墓遺址

元好問 《過晉陽故城書事》

惠遠祠前晉溪水,

翠葉銀花清見底。

水上西山如卧屏,

鬱郁蒼蒼三百里。

中原北門氣勢雄,

想見城闕雲煙中。


宋朝毀滅太原城,為北宋滅亡埋下隱患

金元詩冠元好問曾有一首詠史詩《過晉陽故城書事》,感嘆宋初毀滅太原城的愚蠢舉措。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太宗趙光義率兵四十萬親征太原,經過長期圍困,終於攻破城池。後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但太原城民對宋軍非常痛恨,紛紛撤下屋瓦投擲入城的宋軍。太宗異常惱怒,下令大開殺戒,晉陽血流成河。諸大臣給太宗上疏:五代以來,天下紛爭,晉陽實為禍本,不毀此城,後患難絕。另有陰陽家給太宗說,太祖由歸德節度使入承大統。歸德,春秋時期屬宋地,故國號為宋,宋之封野為商星,而太原所屬河東為參星,參商不合,如不痛摧河東,於國家不利。太宗於是下令:全城人五日遷徙,然後大火焚城。一座始創於公元前497年,隋唐以來帝王頻出的龍興之地,已經有著1476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毀於一旦,這是太原建城史上一次亘古未有的大浩劫,也是對太原歷史文化一次亘古未有的大摧殘。

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也亡。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

太原城雖然毀了,但太原處在草原王國與中原王國的交界地帶,是宋朝北抗契丹的重要地區,宋太宗命大將潘美為留守,先駐榆次,另築新城。這就是今日的太原城,重建年代是公元982年。在建新城的過程中,宋人又採用的陰陽家的建議,新城風水,都取自平庸而不吉利者。如官街不得有十字式,都是丁字式。丁者,釘也,意為釘破之意。新城,在古晉陽以北的兩個小村附近,西為唐明、東為三交。「周一十里二百七十步。四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以唐明村的晉文公廟為帥府衙門,就是今天的省政府。這座新城,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規模上都不能與古晉陽同日而語。古晉陽曾經是大唐北都,通都大邑,「周四十二里,東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三十二步。」規模是全國重要的大府,而宋初新建的太原城不僅撤掉了大府的建制,而且降格為第四等級的小州「緊州」。新城建好以後,潘美從榆次回到了太原,命令在新城內建造功德廟,裡面供奉當年火燒晉陽的宋太宗。可是萬萬沒想到,太宗功德廟連連遭受火災。趙宋王朝這才感受到了太原民意不可辱,於是到了嘉佑年間重新恢復了太原大府的建制,宋仁宗趙楨在敕文中說:「并州素稱都會,曩懲偽跡,降齒小邦,與俗為新,歷年斯久,宜還府號,以慰民心。」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

當初,太宗退兵之際,把太原的富戶大族盡數擄往河南,舊城片瓦不存,開為稻田。太原擄民散居中原,無以為生,於是開始做買賣。每年清明節,太原擄民都要奔波千里,扶老攜幼,回故里為先人掃墓,晉豫大道上哀聲一片、淚水漣漣……太原擄民一邊祭祖,一邊長途販運一些東西,養家糊口,這就是後來晉商之發端。

山西本是尚武之地,歷史上英雄輩出。宋代的楊家將、呼家將、狄青都是名傳千古的英雄。代縣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將的後代。這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他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擔任侍衛新軍都虞侯。後來,宋軍進攻太原,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北方防禦契丹的重任。

三晉之聲:元好問詩詞詠嘆北宋的歷史,晉陽古城被摧毀埋下隱患!

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6 個兵寨。多次大敗契丹軍。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軍北伐契丹,三路大軍同時前進,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潰敗,楊業率領的西路軍成了孤軍深入。契丹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楊業壓來。監軍王銑和主帥潘美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楊業出發後,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家將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銑、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楊業之子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父親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與楊家將齊名的太原名將還有狄青。宋代軍士入伍前都要在臉上刺上番號,防止逃跑。士兵出身的狄青喜歡戴一副銅面具,披頭散髮衝鋒陷陣。他在抗擊西夏和南方儂智高的叛亂中屢建奇功。儘管如此,他仍然遭到了一些文官的歧視,名臣韓琦曾經當面折辱他:「只有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的才是好漢。」狄青因軍功升為樞密副使以後,宋仁宗勸他去掉臉上的黥文,狄青卻說:「我要讓天下賤兒知道,國家有此名位相待。」

今日晉祠最著名的建築聖母殿就是宋代初年修建的,裡面43尊侍女像,形態各異,美崙美奐,晉祠的主像供奉的雖然是唐叔虞之母邑姜,但形態卻是按照當時的皇后劉娥塑造的。說起來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劉娥原本是四川成都人,15歲跟隨做銀匠的丈夫龔美來到汴梁謀生。由於生計艱難,龔美準備把她賣掉。當時的襄王趙恆發現劉娥儀容秀美,於是納為妃子。趙恆做了皇帝以後,劉娥為了掩飾自己出身卑賤,於是攀附五代時期屢出帝王將相的太原劉氏為先祖,成了河東太原人。真宗趙恆去世以後,劉娥以皇太后身份臨朝處事,由於她生性警悟,聰明好學,有唐代武則天遺風。在她主政的十一年間,興利除弊,選賢用才,浚通河道,大興改革之風,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因此,太原守吏在她的「故鄉」修建了聖母殿,表面上是弘揚邑姜德風,實質上是為了彰顯當時的皇太后劉娥的功業。晉祠之內,除了聖母殿外,造型獨特的魚沼飛梁和剛健威猛的鐵人也是宋代初期的遺物。

三晉之聲:元好問詩詞詠嘆北宋的歷史,晉陽古城被摧毀埋下隱患!

晉祠聖母殿

北宋時期,也是中國士大夫最為興盛的時期。在北宋諸多名相中,有不少是太原人。如太宗年間的王溥、仁宗年間的高若訥、文彥博,尤其是四朝重臣文彥博。當時河北貝州發生了以王則為首的邪教叛亂,朝野震動。身為參政知事的文彥博主動請纓挂帥,經過數月精心作戰,終於平息了這場暴亂。在今天的介休城內,至今還有一處保存完整的祆神廟,就是為了紀念當年的這一重大事件。

三晉之聲:元好問詩詞詠嘆北宋的歷史,晉陽古城被摧毀埋下隱患!

堤邊翠帶千株柳,

岸上青螺數十峰。

海宴河清無個事,

畫樓朝夕幾聲鍾。

這是後來的一位詩僧描寫太原汾河美景的詩句。北宋在河東唐明監崛起太原新城以後,因為太原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影響和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北宋時期許多士大夫出身的名臣都曾經職守太原。如范仲淹和他的兩個兒子范純仁、范純禮,韓琦,王君貺,司馬光,陳堯佐等等,這些文人名臣,不僅給太原留下了許多詩詞美文,而且在太原修建了許多市井名跡。如陳堯佐擔任太原知府時期,徹底治理了汾河水患,興建了著名的「柳堤」,於是「柳溪夜月」成為文人百姓泛舟賞月的最佳去處。此時的太原,是宋朝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民諺有「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之譽。北宋詞人沈唐,曾經是重臣韓琦的門客,他追隨韓琦來到并州,留下了千古絕唱: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

作者:王恭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