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攝影的先驅者、探索者」吳中行江南畫意攝影佳作即將亮相

「中國攝影的先驅者、探索者」吳中行江南畫意攝影佳作即將亮相

2016年11月,首屆「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在江蘇淮安舉辦,雙年展對畫意攝影的視覺表現及可能性,對中國近代攝影美學思想的研究、傳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第二屆「郎靜山杯」中國新畫意攝影雙年展將於10月27日至31日,繼續在江蘇淮安舉辦,豐富的畫意攝影作品展覽、理論研討、攝影講座、攝影採風,打造研究畫意攝影新時代發展的學術平台,繼續為廣大有志於畫意攝影理論實踐探索的攝影師和專家學者提供學習交流的平台。

六十春秋光與影,

剪裁風物費深思。

清新淡雅江南景,

妙盡天然後世師。

吳中行(1899.11.15—1976.9.11),是我國攝影藝術的開拓者之一,致力於攝影事業60年。所攝《歸牧》《報曉》《錦樹雙棲》《雙清》等作品,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參加過美國、英國、法國、瑞士等國際影展,並編入國際攝影年刊,馳名海外,在國內外攝影界享有很高聲譽。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聘為會員。多次舉辦個人影展,出版影集。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代表。

吳中行攝影作品

春風吹水無邊

春風吹水無邊

多少樓台煙雨中

富春江上

錦樹雙棲,1932

歸牧,1926

錦樹雙棲,1932

雙清,1935

報曉,1932

新生

朝氣蓬勃

吳中行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居住在古運河畔。居住地附近的天寧寺、文筆塔、紅梅閣等古迹,古剎、奇樹、塔影、波光、村舍、小橋、河塘、農夫、耕牛、雞羊……構成一派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象。他從小陶醉於大自然的景色,在大自然中汲取藝術的靈感。他先後讀了8年書,曾以第一名成績畢業。讀書期間,他對唐詩宋詞及古文頗感興趣,對《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前後赤壁賦》等文章中描繪的景色、渲染的情趣心嚮往之,又對古代繪畫,宋元山水情有獨鍾,並因此形成審美觀點。後來他的照片富有東方神韻,題名帶有詩韻和文學氣息,均與此息息相關。

攝影術於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20世紀初,開始傳入常州。十幾歲時,吳中行和朋友在一起,拿借來的照相機試拍,起初拍一些人像,簡單的風景、靜物等。1922年,他拍攝了一張天寧寺雪景的照片,題名《雪擁浮屠》,後來被上海《新聞報》畫刊刊用,還收到了稿費。吳中行和周圍一些攝影青年的興趣被大大激發,他的祖父、父親也很興奮,支持他買下116型膠捲照相機。從此,只要有機會他就外出拍照投稿,參加各種展覽會。1930年,上海《攝影畫報》舉辦第一屆全國攝影比賽,他的作品名列第一,得到獎品阿克發f4.5攝影機一架,銀盾一面及優勝銀杯。此後,他對攝影藝術興趣更濃,造詣也愈趨成熟、精湛,不斷有新作品問世。在吳中行的影響和推動下,常州得攝影風氣之先,1929年成立了「蘭陵攝影研究會」,有了一批攝影愛好者。

1926年春天,吳中行隨朋友一起到鎮江的北固山下拍攝,因大霧的原因,上海等地的朋友先行離去,留下吳中行自己繼續觀察創作。10時許金風送爽,一頭水牛載著放牧的女孩迎風而去,搖曳的蘆葦,翹起的牛尾巴與小女孩的羊角辮子相呼應,和諧統一頗有情趣,展現出一派幽靜的農家景色。他趕快選擇角度,拍下了清新自然、悠然自得的畫面,取名為《歸牧》。這幅作品同年參加倫敦的英國國際攝影展覽會,並應邀參加英國皇家攝影學會。1931年《歸牧》被編入英國國際攝影年刊。據攝影史料記載,吳中行1926年拍攝的《歸牧》,應該是中國第一張進入國際攝影界的藝術作品,是將我國攝影推向國際攝影舞台的先驅者。後人作詩云:荻蘆搖曳向晚風,歸牧夕陽光影中。童子釋笛遙望處,炊煙裊裊已聞鍾。

風華正茂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吳中行攝影創作的黃金時期,他全身心地沉醉於藝術的天地中,如痴如醉。有一次,「黑白影社」組織社員赴富春江採風。一天夜晚,泊舟桐廬,約定次日早8時開船。次日天色微明,他獨自一人穿著睡衣,拎起照相機,走上甲板欣賞江上日出景象。不一會兒,同艙的敖恩洪也來到甲板上,一起上岸。清晨,蘆葦灘上靜悄悄,曙色朦朧,富有野趣,他們邊走邊拍,興趣盎然,樂而忘返,連啟碇的汽笛也未注意到。待盡興歸來,船已無影無蹤。幸虧離舟前從枕下抓了一些錢放在身邊,剛夠買兩張汽車票,他倆穿著睡衣回到杭州。這次遊覽雖然掉了隊,但收穫亦豐。比如收錄在《吳中行藝術攝影集》中的《富春江上》就是其中的收穫。

吳中行的創作態度始終嚴肅認真,他刻苦經營著每一幅作品。他宣稱「要拍人家拍不到的照片,也是我下次拍不到的」。他經常起早貪黑,往返于山林之間。有一次,他在常州天寧林園發現一對八哥在老樹上築巢,就開始觀察這一情景。不久小鳥孵出來了,大鳥來回銜食物給小八哥吃,一幅作品構思成熟,他用了十幾天時間,清晨即起,守株其間,匍匐拍攝,終於獲得了《錦樹雙棲》的優美動態。

當時評論界認為,吳中行擅長美術攝影,他汲取中西方繪畫特點,在攝影造型處理上,有機融合,意境很美,清新自然。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有靜物、動物、人物和花卉等,尤以江南景色為特點。「他的作品,歷屆在『華社』(中國最早攝影團體之一)展覽,別具一種特殊而饒有個性的風格」。正因為這種東方神韻,民族風格,而被中外人士一致稱讚,屢屢在國際知名攝影沙龍中受到青睞。「今年(指1932年)吳君和郎靜山、黃仲長、徐祖蔭等數君,都有作品加入英國和義大利等展覽,聞均有作品入選。這是吾國攝影藝術逐漸向國際推進的表現,是吾人可引為欣慰的一件事。」吳中行對自己攝影作品風格的形成講得非常樸實。他說:「我一向的作風,是儘可能向國畫靠近的,所以人家稱我的照片,有東方民族風格,我也長期以此自豪……」

除作品《歸牧》外,1932年《錦樹雙棲》《水紋》入選英國倫敦國際影展。《蟬》《羔》《雙鵝》《牧羊》入選法國國際攝影展。《報曉》《聲如洪鐘》入選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展覽會萬國影展。《春柳》《秋雲》《戲水》《朝起》入選法國巴黎萬國攝影展覽會。《梟》《晨光》入選法國沙龍。1935年《戒旦新生》《煙樹》《風雪歸程》入選瑞士國際攝影展覽。《雙清》(又名《竹影搖月》)入選瑞士沙龍,並編入瑞士國際攝影年鑒。《報曉》編入美國攝影年鑒。

他在國內著名攝影雜誌上也發表了大量作品。1934年4月《中華攝影雜誌》第九期,一次刊其《如影隨形》《歸去來兮》《畫屏玉琢》《風冷秋帆》《遠帆如飄葉》《窗前倩影》《幽閨》等7幅作品。1936年在《飛鷹》專業攝影雜誌上發表的作品有《春雨歸牧》《雨雪之朝》《杏花雨欲濕牛衣》《雨……》《杏》《山雨欲來時》《錦繡山河》《曉霧》《日寒秋竹行》《陰陰夏木且乘涼》《鄉村速寫》《秋榮淡入美人妝》《在地願為連理枝》等。其間,還有不少作品參加華社、黑白影社、上海攝影協會等團體舉辦的各種攝影展覽,是當時最為活躍的著名攝影藝術家之一。

1929年,吳中行和好友郎靜山等又一同加入「上海攝影會」,並且一同到江浙等地拍攝。1935年2月16日出版的《時代》畫報以「國際攝影沙龍中國作家的榮譽」為專欄標題,介紹了我國攝影家吳中行、吳印咸、郎靜山、陳傳霖、劉旭滄、盧施福等人入選國際攝影沙龍的作品。1935年《美術生活》第3期上,以「浙東遊跡——中行曾作畫中行」專題,刊登了吳中行、郎靜山應浙江省建設廳邀請,到浙江拍攝風景的作品。其中有吳中行的《一帆風送到蘭溪》等10幅作品,有郎靜山的《潯陽江上亂帆明》並且刊登有吳中行一篇遊記。遊記中述「同行諸君子,皆攝海名流,至足樂也。計歷諸暨之五洩,及西子故里苧蘿村,金華北山之雙龍洞,冰壺澗,江山仙霞關二十八都諸勝,再回衢縣,而龍游,而蘭溪,復由蘭溪買舟,溯蘭桐,富春,錢塘諸江而返杭……唯天不助美,晴雨無常,此八日中,只有日半晴明,余皆陰雨晦冥,頗減遊興,而於攝影工作上,更受莫大之限制,殊為遺憾。然此次浙東杭江路壯遊,所得之影像頗佳,至足令人回味者,不可勝計,大如山川雲樹,小至一花一石,皆能引人入勝。」當時上海王開照相館櫥窗內,一邊放置郎靜山的作品,一邊放置吳中行的作品。

1931年2月,他在上海參加攝影組織黑白影社並任執行委員,當時會員有90人,後來發展到168人。榮毅仁、吳印咸、葉淺予等都是其中成員,他們經常一起聚會,賞析照片,切磋技藝,參加攝影展覽。如1934年「黑白第二屆影展」中展出作品《寒蟬哀落葉》等11幅;1935年「黑白第三屆影展」中展出作品《蘆山風搖古渡頭》等10幅;1937年「黑白第四屆影展」中展出作品《江南三月柳如煙》等10幅。在黑白影社的四屆影展中,吳中行是展出作品較多的一位攝影家。

1935年12月吳中行為大同影集作《大同影集·序二》提出兩個重要觀點:第一,「鏡不在精,用熟則靈也」,攝影創作的決定因素在人不在照相機的好與差,只有充分加強攝影家之修養,才能提高攝影的藝術水平。第二,外人取材,就其摩登偉大為基礎,我國作品須以古樸率直勝之,不必仿效。提倡攝影要表現中國民族的氣質,個性化、民族化。

抗日救國

青年時代的吳中行了解並同情人民疾苦,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他拍攝的《歸牧》《搜魚》《良伴》等大量照片,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疾苦生活。

抗日戰爭期間,吳中行積极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日軍侵佔上海後,「黑白影社」中止會務活動,不與敵偽往來。敵偽要他們在上海舉辦一個萬國攝影展覽,被嚴詞拒絕。一次日寇得知吳中行在常州後,派人通知吳中行要他交200石軍糧,當即被吳中行拒絕。惱羞成怒的日寇,竟派了十幾個鬼子兵到他家抄家並要抓吳中行,幸好他不在家才未遇害。後來,經中共地下黨聯繫,吳家組織一隊糧船,騙過日軍盤問,取得通行證,經運河冒險往江北駛去,送往新四軍抗日根據地。

1944年10月,上海申報社為了募集漢口水災難民救濟款及清寒學生獎學金,特地為他在上海「中國畫苑」舉辦了「吳中行攝影義展」。10月10日申報刊登消息說:「讀者助學消息,名攝影家吳中行攝影義展今展幕,作品120幅,凡人像、風景、花卉、鳥獸等,均經專家鑒定,堪稱無上傑作。吳君概允其作品義賣所獲移充本報讀者助學金,救濟一般清寒失學弟子。其熱心助學勇於為善之精神,至堪欽敬佩。按吳君富藝術天才,研學攝影垂二十餘年,戰前曾先後出品參與各國影展多次,均曾入選,並獲榮譽獎章,勵譽海外,為國爭光,可見一斑。」

展覽會共展出作品120幅,作品背面蓋上大圓印章,印章中間為「義展」大篆體字,四周圍繞為楷書「吳中行攝影;卅三年雙十節」。「義展一星期,觀者雲集,盛況空前,取得很大成功。訂購名作《報曉》《歸牧》《錦樹雙棲》《雙清》的紅紙條從鏡框邊長長的掛到地板上,尤其是《報曉》,畫上一隻雄雞仰望東方,引頸高啼,其立意為天將破曉,黎明即將到來。單這幅作品,訂購者達20多人。此後《中國攝影》第4期評論:「以《報曉》一幅訂購者尤多,益蓋預期雄雞一唱,天日重光之時不為遠也。論者謂吳氏作品,具有宋元畫意,可稱獨樹一幟蜚聲國際,自在意中。」

「義展」得到上海劉靖基、江上達等工商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的支持,紛紛購買。 開幕之際,郎靜山特地前來祝賀,兩人一起合影留念。為了讓「義展」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取得更大的義賣效益,吳中行親自到會上與觀眾見面,解答他們的各種問題。名作《雙清》,畫面上是墨竹一竿,圓月一輪,微風輕拂,月色清冷,令人有無限遐想,駐足欣賞者很多,但也有觀眾議論說,月亮是畫上去的,或是雙底片重疊的集錦照,為了解除參觀者的疑惑,或是增強他們的興趣,他把底片掛出來,繼而又公開自己的拍攝技巧。他找了些竹枝帶到展覽館平台上,當眾講解拍攝過程,並與觀眾互動,一起參加攝影,教他們開足光圈,聚焦對準竹枝,鏡頭對著太陽,待太陽入層時拍攝,結果就出現了太陽代替月亮,風月雙清的佳作。展覽會結束時,收入摺合大米300石左右,約合黃金20多兩,隨即捐給武漢抗日團體、贈送給受災難民及清寒子弟。而他則借住在親戚家,日以繼夜地為訂購的照片放大,沖洗,著色,忙了整整兩個月。

吳中行對攝影作品的製作非常嚴格,一絲不苟。一幅作品,從拍攝到沖洗、製作、修飾都親自操作,以充分達到意想的藝術效果。他技巧嫻熟、經驗豐富,一幅作品掌握什麼調子,反映怎樣的情緒都心中有數。複雜的如「浮雕製作」、「中度曝光」、「高低調」等技法,很早就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暗室就在卧室旁邊,可他為了放制一張照片,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江南的夏夜,蚊蟲很多,在放大時,即使蚊蟲叮咬也不能稍動,期待新作品產生的喜悅心情,驅走了辛勞疲倦。吳中行對於作品的題目很上心,他常常一邊修飾照片,一邊韻詠作品的題目,反覆推敲。

1947年《中國攝影》第7期上說:「吳中行先生最喜歡用七個字來題照片,清麗秀逸,細膩非常,和他的作品有二美具並的好處。」作品取題都具有詩情畫意。如《秋水為神玉為骨》《春水船如天上坐》《太湖三月花如錦》《塔影凌空千里月》《珠圓玉潤素蕊臘梅》等。有些作品取題都反覆修改,力求含蓄、生動。《歸牧》一作,原名《牧童歸去橫牛背》《一鞭殘照》,後來改名為《歸牧》。《報曉》原名《雄雞一唱天下白》,《錦樹雙棲》原名《燕侶鶯壽》《雙飛雙宿》,《雙清》原名《竹影搖月》《疏影》。

如果說郎靜山的集錦攝影像宋代的《清明上河圖》,那麼吳中行的作品接近元代倪雲林的風格:疏朗、簡潔。

風度翩翩

新中國成立後,吳中行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並舉辦攝影展覽。他拍攝了許多反映新中國山河新貌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照片,作品面貌欣欣向榮,朝氣蓬勃。他拍攝的《新生》(又名《鎮江剪絨工藝品》)《倆夥伴》《太湖漁汛》《故宮鵲喜》《秋水為神玉為骨》《菱行鵝兒水》《秋水伊人》《太湖佳味》《玉樹臨風》《舞姿翩翩》《江上清風》《素蕊臘梅》等優秀作品,均入選全國影展,發表於攝影雜誌,收集在個人影集或單張出版。作品《春》(又名《一番春訊到江南》),畫面上一隻鴿子展開雙翅飛到江南,報知春天信息,一種新時代氣息,躍然紙上,生氣盎然,看後使人精神振奮。

吳中行熱愛黨,熱愛祖國,關心新中國的攝影事業。他在第六屆全國影展評選工作會議上說:「我們新中國的攝影隊伍,也應和其他文藝隊伍一樣,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正確指引下,一年比一年繁榮壯大,在國際影壇上,立起鮮明旗幟,為國爭光。」

1957年5月,南京長江路「江蘇省美術展覽館」舉辦了「吳中行攝影藝術展覽」,展出了他攝影創作30多年的優秀作品200多幅。半個月中7000多人次參觀了展覽。《中國攝影》(1957年第2期)介紹說:「南京也不甘寂寞,舉行了攝影家吳中行的個人影展,他那具有濃厚民族風味的作品獲得了觀眾的好評。」1957年10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吳中行藝術攝影集》,1961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吳中行攝影藝術選輯》。

《吳中行藝術攝影集》

1960年7月,吳中行參加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併合影留念。同年當選為中國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政協委員。1961年,吳中行再次舉行「吳中行攝影藝術作品展覽」,到無錫、蘇州、鎮江、揚州、常州等地巡展。1962年當選為中國攝影學會評選委員。受中國攝影學會創作輔導部邀請,向在京會員作了有關創作方面的報告,談了從事攝影幾十年的經驗,報告題目為:《攝影中風的捕捉》及《走廊自然光拍攝靜物》。他詼諧地說:「我是老掉牙的人,用的是老掉牙的照相機。」

1963年3月22日到4月5日在南京舉行的「吳中行攝影藝術作品展覽」,吳中行的好友鄭景康前來祝賀,展覽期間,新華日報召開座談會,吳中行在會上介紹了他30多年攝影藝術創作的寶貴經驗。60年代初吳中行還受江蘇人民出版社委託,拍攝了戲劇連環畫(錫劇)《紅色的種子》,約100頁,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並參與了《太湖》畫冊、《善卷洞》畫集等拍攝。

1965年,應中國攝影學會主席石少華邀請,吳中行籌備到北京舉辦「吳中行攝影藝術展覽」,1966年在揚州預展時,文化大革命開始,200幅展覽作品被損毀。

吳中行對攝影藝術理論頗有研究。在1934年《黑白影集》雜誌上發表《一座小橋攝影的布局談》,以拍攝一座圓孔橋為例,闡述了攝影構圖問題。一座圓孔橋,可取十幾種構圖,隨時間、季節、角度的變換,所攝照片意境均有所不同,文章中述:「天地萬物,都在不息地變動著,所謂『風雨晦月之間俯仰百變。』猶如我們的人,喜怒哀樂,不能自主。鏡頭鏡箱,是一種忠實的記者,凡天地萬物之變態,不能絲毫逃形於其間……有一座小橋,一條小小的溪流,在玄妙觀後面,灌溉菜園用的。我尤其對於此座小橋,有特別的感情,替它拍了幾張照。其布局章法如何,可見各照。」在《中國攝影》1962年第2期上,發表了文章《靜物攝影談》,就靜物的構思、布局、燈光等,講述了自己的經驗、體會。文中講到:「大致西畫靜物,則側面光多,國畫靜物,則正面光多。我每喜歡用灰白紙作背景,拍出的照片,有些近乎中國畫……」

對於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的關係,吳中行認為:黑白有黑白的韻味,彩色有彩色的韻味,有些黑白照片是以構圖、層次取勝,而有些彩色照片是靠色彩取勝。黑白是藝術的高度概括,黑白照片與彩色照片將長期共存,二者不可取代,「好像國畫中的墨畫,也能墨分五彩,不需脂烘丹暈了。」

吳中行為人質樸,他常囑咐小輩,為人誠實第一。同他接觸過的人都感覺到他待人十分真誠、熱心。他70高齡到幹校勞動,以多年勤懇工作的習慣,完成安排給他的勞動任務。他樂觀的性格,風趣、幽默的語言使整個「牛棚」增添了樂趣。他經常吟詩抒發心中的感情。他一顆藝術創造的心,永不枯竭。在山裡開荒的時候挖掘了很多老樹根,雕刻加工,成為一件件像動物形狀的樹根造型製品。一次,一位同事撿到一個小樹樁,吳中行反覆端詳,若有所思地說:「我來給它加加工。」尋出他自帶的刻刀雕刻起來。一會工夫,一個突出的部位雕刻成一隻活潑的猴子,只有蠶豆大小,蹲在雲朵的頂端,繞有生趣。

幹校回家,吳中行已是孱弱多病。但是只要一搞起攝影,他就精神抖擻。他在床頭邊設計了一個簡易暗室,埋頭於攝影藝術的探討。有人前來求教,他總是熱情傳授,認真指導。有一次到南京開攝影會議,住在同一宿舍的年輕人拍攝梅花,他詳細地指導怎樣布局、採光,用多種不同角度拍攝,產生幾種效果,並親自輔導拍攝,在宿舍里演示。後來,那位青年拍的梅花入選了展覽會,並成為攝影骨幹。

1973年,他聽到江蘇省文藝工作會議精神傳達,提到「老攝影家吳中行能煥發青春,積極進行創作……」高興得像孩子一般地哈哈大笑,問老伴:「煥發青春,您知道伐?」

早春的楊柳,枝條修長,吳中行抓緊時機,趕拍了一張張婀娜多姿的「春風楊柳圖」,白底黑線,猶如鐵畫。他說如果過了幾天,葉子茂盛了,就拍不出這麼多有變化的線條來了。

晚年的時候,吳中行拍攝了很多絢麗的雲彩,氣勢磅礴,猶如一幅幅潑墨大寫意山水畫。拍攝的作品有些帶有抽象的意念,如《秋雲多巧》。

吳中行先生一生就是這樣勤勤懇懇地耕耘在攝影藝術的土壤上,直到他去世的當天,還在放大製作照片,他的藝術活動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藝術長存

1987年出版的《中國攝影史(1840—1937)》中,有其一章節,稱吳中行經營商業,無緣外出遨遊名山大川,但他能就近取材,深入發掘,對家鄉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從不輕易放過,常以不同角度反覆拍攝。其表現手法千變萬化,或個中見微,或以一概全,作品充滿「可親的鄉土風味和民族風味」,是一個用照相機窺探藝術奧秘的先行者。

1989年,紀念吳中行誕辰九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常州舉辦,中國攝影家協會稱吳中行為「中國攝影的先驅者、探索者」「江南畫意派攝影代表人物」「吳中行是一位有很高藝術造詣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著名攝影藝術家。他為發展我國攝影藝術事業所作的貢獻,既是常州市、江蘇省攝影界的驕傲,也是全國攝影界的驕傲」。

文匯報、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等均作報道。專家們說,吳中行拍攝的底片,構圖都非常完美,不需裁剪。他親自製作的照片,質量很好,60年過去了,一點不變。江蘇省攝影家協會原主席顧東升說,他是吳老的學生,從年輕時學攝影就受吳老作品的熏陶。在跟隨吳老拍攝《太湖》畫冊等場合,吳老從不保留,誨人不倦。吳老作品形象有生命,生動。《歸牧》《報曉》等都是百看不厭,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傳世之作呢?

好友吳印咸來信說:「衷心地懷念老朋友中行先生為中國攝影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感到光輝猶存。」

好友郎靜山題寫「吳中行先生影藝集」「吳中行先生故居」。

文字|吳錦成 吳錦渝

編輯 | 唐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金秋時節好風光 10月紅圖榜初選作品
《中國攝影報》報友紅圖榜9月優勝作品公布!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