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麥肯錫最新報告: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經濟的強大引擎

麥肯錫最新報告: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經濟的強大引擎

特別策劃·「人類命運共同體」系列之六

正值全球金融危機十周年之際,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向再度引起關注。今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持續增長的挑戰》,認為全球增長的下行風險已經上升,並將全球經濟2018年和2019年的預期增長率下調了0.2個百分點至3.7%,似乎暗示了某種悲觀的未來。但不久前,國際知名諮詢機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了名為《表現優異者:高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和推動它們的企業》的報告。該報告研究了從1965年開始的50年間71個新興經濟體的人均GDP增長情況,發現18個經濟體表現突出,並認為儘管全球經濟未來將發生三大變化,新興經濟體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原文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最新報告——表現優異的全球新興經濟體》

熊一舟/編譯

圖片 |網路

世界經濟增長引擎:新興經濟體

過去15年,新興經濟體佔全球GDP增長的近三分之二,新增消費的一半以上。然而,各個國家的經濟表現差別很大。分析從1965年開始的50年間71個新興經濟體的人均GDP增長情況發現,18個經濟體表現突出,約佔四分之一。在整個50年期間,7個經濟體實現或超過了人均實際GDP3.5%的年增長率。這一門檻是世界銀行定義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經濟體在50年間達到中高收入水平所需的平均增長率。這7個經濟體分別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和泰國。

研究還發現,另外11個新興經濟體的表現雖不那麼耀眼但仍值得關注,而且這些經濟體在地域上更加多樣化。自1995年至2016年的20年間,這些經濟體實現了人均GDP至少5%的年均實際增長。這11個國家是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柬埔寨、衣索比亞、印度、哈薩克、寮國、緬甸、土庫曼、烏茲別克和越南。

總體而言,這些表現優異的經濟體是幫助10億人擺脫極端貧困的引擎。1990年至2013年,71個新興經濟體的赤貧人口從18.4億降至7.66億,而在這一變化中,這18個經濟體貢獻尤巨。目前世界上只有不到11%的人口生活在極度貧困中,低於1990年的35%。

與此同時,這些經濟體中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了「消費階層」。例如,在印度,消費階層家庭的數量在20年里增長了10倍,從1995年的340萬增加到2016年的3500多萬。從全球來看,這些高度城市化的消費者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貢獻突出者:大型企業

兩大因素使部分新興經濟體表現優異:一是新興經濟體在生產力、收入和需求等方面採取了促進增長的政策;二是這些新興經濟體的大企業發揮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過去30年,在表現優異的經濟體中,超過三分之二的GDP增長歸因於與工業化相關的生產率的快速增長。前文這18名「優勝者」的年均生產率增幅為4.1%,而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僅為0.8%。這種快速發展最初是通過創造財富和促進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的,而需求又轉化為更多的就業機會。

強勁的生產率增長轉化為非凡的收入增長。1980年至2014年間,7個長期表現優異的新興經濟體的實際工資和福利平均每年增長4.6%。其中領漲者是中國,中國人的收入每年增長8.6%。在最近表現突出的國家中,從1995年至2014年,實際工資和福利每年增長6.0%。這大約是其他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三倍。在18個「優勝者」中,收入增長帶來的家庭消費支出增速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經濟體快約3個百分點。

這些國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有能力通過調整政策以適應本國國情和不斷變化的條件,實現宏觀經濟穩定,即使是在全球動蕩的時候也是如此。例如,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些國家政府迅速採取行動,確保經濟從動蕩時期迅速復甦。

表現優異的經濟體還得益於它們通過出口市場滿足全球需求增長的能力,這使其實現了更大的規模經濟。1980年,在全球商品、服務和金融的流入和流出中,表現優異者只佔不到10%的份額。而到2015年,它們的份額已經增加到20%甚至更多。

儘管數十年來,經濟學家已經廣泛記錄了推動新興經濟體增長的政策,但關於具有全球競爭力、管理靈活和高生產率的企業對增長的貢獻卻很少研究。在18個表現突出的經濟體中,這些公司不僅幫助提高了國內生產總值,而且也促進了國內的變革。

這裡將大公司定義為年收入至少5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從1995年到2016年,它們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相對於GDP的收入增加了近三倍——從相當於GDP的22%增長到64%,接近高收入經濟體的水平。與此同時,這些表現優異的大公司對GDP的增加值貢獻也在迅速增長,從1995年的11%增長到2016年的27%,這是表現不佳的新興經濟體的兩倍。

大公司傾向於聚焦那些滿足全球需求的行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表現優異經濟體在出口中所佔的份額。與中小型企業相比,它們對資產、研發和職業培訓的投入更多,從而獲得更高的生產率,同時大公司往往願意支付更高的工資。除了這些直接影響之外,大公司還間接地刺激了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的創造、增長和生產力,反過來又依賴這些中小企業為其生態系統提供中間投入。

未來:機遇大於挑戰

全球經濟形勢正在發生變化。例如,在發展中國家,製造業似乎比過去更早見頂,而且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跨境貿易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隨著這些變化的出現,新興經濟體在製造業和服務業方面不僅面臨挑戰,也面臨新的機遇。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三個基本變化,所有新興經濟體都必須應對這些變化。

首先,世界人口發生了變化。人口結構的變化已經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影響。在德國和日本等一些國家,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正在拖累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城市化程度正在上升。隨著人們移居城市並加入新興消費階層,這種趨勢正在推動消費。預計2015年至2030年間,新興經濟體總體將佔消費增長的62%,相當於15.5萬億美元,其中22%來自中國。

其次,貿易模式發生了轉變。發展中經濟體參與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商品貿易,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而中國是其中重要的推動力量。隨著中國從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向研發密集型製造業,它可能會為印度、越南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創造新的機會,對印度尼西亞和烏茲別克等低收入國家生產的商品而言更是如此。

最後,正在展開的數字革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預計從2015年到2030年,自動化每年將使發展中經濟體的生產率提高0.8到1.2個百分點。數字技術已經開啟了新的商業模式,打開了新的市場。例如,在印度尼西亞,叫車應用GoJek在交通領域開闢了新的天地。

在這種趨勢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在過去30年里,製造業一直是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強大引擎,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製造業在發展過程中比過去更早達到頂峰,哈佛大學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將這種現象稱為「過早去工業化」。

隨著全球格局的演變,發展中國家將面臨不斷變化的趨勢,這些趨勢可能使發展中國家在未來面臨更多的、不同的挑戰。然而,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仍存在大量機遇。公司可以抓住這些機遇,政策制定者也可以抓住這些機遇。為了全球經濟,也為了數億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並渴望過上更富裕生活的人,這樣做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9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彪悍的人生,需要拿出來晒晒——「殲20」總設計師楊偉
傳統村鎮的保護與開發,要守得住最核心的「精氣神」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