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丨父親,您在哪? 有生之年我想找到您
原標題:關注丨父親,您在哪? 有生之年我想找到您
我們已在去往平壤的火車上,現在到達朝鮮新義州。
10月24日上午10點,71歲老人田興華激動地向記者發了條信息。他是湖南省檔案局退休幹部,也是志願軍烈士遺孤。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紀念日。24日,包括他在內的37位志願軍老戰士及後代,將趕往平壤參加25日上午的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紀念儀式。田興華此行祭拜他未曾謀面的父親田全仁。
那片曾經戰火紛飛的異國大地上,有著當年240萬名中國志願軍戰士留下的印記。三年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志願軍傷亡、失蹤、被俘36萬餘人。但在那裡,也是田興華這輩子和父親最接近的距離。這一程,他的心情無法平靜。
逃離
只為加入人民解放軍
據了解,田全仁家在湖南辰溪縣水井鄉舊村(解放後為新村),家裡有三兄弟,他排行老大。按當時抽壯丁「三抽一」的規定,應抽到田全仁。
1947年1月的一天夜裡,田家早已緊閉門窗,一家人安然入睡。一陣急劇的狗吠撕裂了夜幕下的平靜。意識到大事不好,田全仁一軲轆從被窩裡爬起來,發現十幾個火把影影綽綽往大院趕,依稀能看清米保長帶人來抓壯丁。田全仁匆忙穿上衣服,打傷一人沖了出去,消失在茫茫夜色當中。
那時,妻子孫寶珍還有孕在身。一個月後,她突然接到丈夫的信,他已逃往華東參加了人民解放軍,被分到華東軍區25軍74師222團一營機槍連任軍械上士。
1947年6月,田興華出生了。3歲時,母親終於告訴他,父親是一名光榮的戰士,為了保家衛國在遙遠的地方當兵。儘管沒有見過父親,也沒有照片,小興華仍在心中勾畫出父親的模樣,他希望有一天出現的會是父親。
噩耗
丟下妻兒血灑異國
田全仁的革命烈士證書。 受訪者供圖
1953年8月,田興華6歲了。一天上午,母親牽著他到離家7華里外的辰溪縣人民政府民政科,領取父親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及一些遺物。那時孫寶珍才24歲,新中國成立不到4年,一切都充滿著希望,而她無盡的等待,盼來的卻是丈夫的一紙革命烈士證書。
田全仁的犧牲證明書。 受訪者供圖
孫寶珍感到五雷轟頂,抱著遺物泣如雨下。 從此母子倆相依為命,每月從縣民政科領取60元的撫恤金維持生活。由於過度勞累,再加上思夫成疾。1960年9月,年僅31歲的孫寶珍因病醫治無效,丟下年幼的兒子離開人世。12歲的田興華成了烈士遺孤,民政科的工作人員關心烈士孤兒,將他的戶口遷至縣城吃國家糧。
田全仁的入朝參戰行軍中立三等功。 受訪者供圖
田全仁的立功勳章。 受訪者供圖
成年後的田興華從父親獲得的榮譽勳章得知,父親曾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田全仁的革命烈士證書上寫著,1953年7月15日在432.8高地戰鬥中犧牲。
我翻閱過很多關於抗美援朝的書籍,也聽過很多前線的故事,想從中尋得父親的哪怕一絲痕迹。
田興華小心翼翼地擦拭著父親的烈士證書,如數家珍地向記者講述父親的故事:
1951年,父親所在的解放軍第25軍接到命令,撤銷25軍制,轄屬74師隨志願軍第24軍入朝參戰。
1953年夏,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已受到敵軍的猛烈衝擊。7月13日19時30分,志願軍74師攻擊部隊向五聖山平康衝擊,222團為第一梯隊。14日13時30分開始,作戰驍勇的一營一連和機槍連猛烈攻擊432.8高地,這是敵我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異常激烈的戰鬥整整進行了一天,打退了敵人的22次進攻。
說到這裡,田興華的眼睛變得潮濕, 「時任代軍長張震命令74師不惜任何代價,堅決扼守既得陣地之要地432.8高地。15日8時起,敵軍向432.8高地發起連續的瘋狂反撲。經過反覆爭奪,222團最終完成堅守任務,父親就是在這次戰鬥中光榮犧牲的。」
追尋
父親身埋何方?
從懂事起,田興華一刻都沒有忘記過尋父。如今他的忠骨在何處?如不能在父親埋骨之處祭奠,帶回父親墓里的泥土,將其與母親合葬,怎對得起含辛茹苦生我育我的母親?
田興華曾輾轉多地陵園及博物館尋找父親名字,卻毫無結果。「父親您在哪?有生之年是否還能尋到您的名字?」2017年8月,他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求助信,並收到了福州民政局寄來的受理情況告知單。但因時間久遠部隊編製和隸屬幾經演變,尋找進度十分緩慢。
田興華在閩侯縣抗美援朝紀念碑前。 受訪者供圖
所幸的是,後來他了解到父親所在的第25軍74師駐防福州市閩侯縣。他立即動身前往閩侯縣,並通過當地宣傳部在《閩侯鄉音報》上刊發多篇尋找父親戰友的文章。之後,不少志願軍老兵打來電話。
田興華跟父親生前戰友陳禮源老人合影。受訪者供圖
2016至2018年,田興華曾先後3次去閩南縣,尋訪了25名當年與父親並肩作戰的志願軍老兵,記錄下103名仍健在的志願軍老兵信息。與父親當年同在一個連的陳禮源老人告訴他,田全仁愛好二胡,買菜回來休息時會在連里拉。
這是田興華尋父60多年來第一次聽到關於父親的信息。田全仁就是在1953年7月14日夜間沖在最前面,不幸身負重傷,經搶救無效光榮犧牲。該營通訊員尤本燦告訴他,平康432.8高地犧牲的指戰員,一般安葬在平康。田全仁烈士應該長眠於朝鮮金城地區平康志願軍烈士陵園。
赴朝
祭奠父親英靈
「60多年來,尋找父親的信念一直縈繞心間,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一定讓他遊離異鄉半個多世紀的英魂落葉歸根。
10月24日,田興華與志願軍老戰士及烈士後代一起,從丹東出發,去朝鮮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紀念儀式。因平康志願軍烈士陵園離三八線很近沒有開放,他們將前往金化郡九峰里和上甘嶺志願軍烈士陵園祭拜。
對於71歲的田興華而言,這一次去朝鮮意義非凡。九峰里是父親部隊團部所在地,離父親犧牲地很近。在志願軍烈士後代中,還有很多和田興華一樣命運相同的人,一生連他們親人的墓地都沒有去過一次,能到父輩的墳前燒一張紙,掃一次墓對他們來說是夢寐以求的事,也是永遠不能放下的心愿。
這一行是否能找到父親?田興華並沒有把握,「如果找不到,就在無名烈士的合葬墓捧回一抔泥土,與母親埋在一起,了卻母親和我多年的心愿。」
評論丨紀念戰爭,是為了和平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歌曾家喻戶曉。上個世紀50年代初,正是在這首歌的歌聲中,數百萬中國志願軍先後跨過鴨綠江,投身於抗美援朝的戰場。戰役中,十餘萬中國軍人身葬異國,20餘萬傷員回國治療,2萬餘人被俘。在這背後,是以數萬計家庭的骨肉分離,以及不少像田興華這樣的志願軍烈士遺孤,從此只能在夢中北望,思念自己故去的親人。
在現當代戰爭史上,抗美援朝戰爭的規模僅次於兩次世界大戰,打了3年多,傷亡上百萬。戰爭或許有其正義的一面,但從另一個切面來看,更有其殘酷之處——於國家而言,是力量、利益的平衡之爭,是守土之責;於個人而言,是血與肉的付出,是痛徹入骨的別離。在戰爭面前,個人的情感渺小如塵,唯有待到和平年代,這些情感才被放大顯現在我們面前,就像田興華,作為烈士的遺腹子,他不僅從沒見過父親的面,甚至根本不知道父親葬在何處。
抗美援朝的勝利無疑是巨大的,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軍隊戰鬥力薄弱,與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相比,無論如何都是一場實力極不對等的戰爭。然而,三年之後,美國上將克拉克在板門店簽訂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勝利的停戰協議,並說,建國兩百年來美國第一次嘗到了戰敗的滋味。
為了這次戰爭,中國軍人同樣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雖摧鋒於正銳,挽瀾於極危,但十餘萬埋骨他鄉的烈士數十年不能歸故土。對軍人來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需馬革裹屍還」是件正常的事;對親人而言,內心深處卻是極為痛苦的。2014年,437具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一時讓不少人無限感慨,有烈士親屬說,「這一刻,我們家等了三代人!」
此次,包括田興華在內的37名志願軍老戰士及後代趕赴朝鮮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紀念儀式,這是交織著歷史、命運、個人情感的一次旅途。68年的挂念,如一首默唱於心的輓歌,終於能在戰友、親人的墳塋前化為一串熱淚。
在抗美援朝紀念日,我們仍然需要深刻的紀念,紀念戰爭,是為了以後不用戰爭也能換來和平,是不讓數十萬烈士的犧牲付之東流。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而對於那場戰爭,那些逝去的生命,獻花也好,輓歌也罷,只有珍惜戰爭的遺產,吸取戰爭的教訓,才是最好的紀念。
張英
鏈接
抗美援朝紀念日
1951年,黨中央決定將兩水洞戰鬥的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志願軍首批作戰部隊1950年10月19日入朝。志願軍赴朝後的首戰,是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於1950年10月25日在兩水洞、豐下洞地區與由溫井向北鎮進犯的李承晚軍步兵第6師第2團前衛加強第3營進行的一次遭遇戰。此戰經約1小時,全殲敵軍一個營及一個炮兵中隊,共斃傷俘敵470多人,俘美軍顧問1人,繳獲各種槍16枝、火炮12門、汽車38輛、戰馬3匹、報話機2部。戰後毛澤東致電:「慶祝你們初戰勝利。」此戰役之後,我軍第118師、120師乘勝進攻溫井之敵,並於26日凌晨佔領溫井。
1953年朝鮮停戰,陣亡的志願軍官兵中只有極少部分歸葬祖國,其他絕大部分烈士的遺體在戰爭期間就地掩埋,或在戰後收集埋葬在朝鮮62處志願軍烈士陵園,總數達18萬人之多。國內也有瀋陽、丹東等4處陵園。
記者 石芳宇
TAG:三湘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