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花十年時間寫下遺詔 是在敲打誰不要窺伺皇位?

康熙花十年時間寫下遺詔 是在敲打誰不要窺伺皇位?

康熙之崩與雍正之繼位,是清代歷史上的懸案之一。實際上,在雍正在位的十數年間,一直都有人對其繼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因此後來雍正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大義覺迷錄》,來闡述自己皇位的正當性。

雍正繼承皇位之所以存在疑問,並不是像許多野史小說記載的那樣,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把「傳位十四阿哥」改為了「傳位於四阿哥」,而是康熙臨死前,根本沒有留下一份令人信服的傳位遺詔。

根據《清實錄》的描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忽感不豫,病逝於暢春園。康熙駕崩後,隆科多頒布大行皇帝遺詔,立皇四子為皇太子。然而,這部聖祖實錄是雍正繼位後修訂的,而且所謂的遺詔,也並非康熙皇帝手書,是否代表他的真實意願,也未得而知。

康熙晚年時,讓他最為憂心的,便是立儲一事。由於費盡心血培養的太子不成器,其他兒子中又沒有看到特別合適的人選,因此在廢太子之後,康熙遲遲沒有再立東宮。以至於康熙死後,傳位給雍正這件事情,引起了如此多的爭議。

若新帝皇位被質疑得來不正,是容易動搖國本的事情,康熙生前難道就沒有想到,自己有可能突然去世,導致眾多皇子爭奪皇位,或者有人矯詔篡位的情況嗎?

其實,康熙也並非全無準備。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自覺年紀漸長,身體病痛增多,於是在乾清宮東暖閣發布了一道長諭。諭旨末尾,康熙寫道:「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披肝露膽,罄盡五內,朕言不再。」

康熙這道諭旨,洋洋數千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已經準備了十年之久。如果哪天康熙忽然駕崩,這道諭旨便可作為他的遺詔。

在這道詔書中,康熙講了非常多的內容。從回顧大清列祖列宗開國創業的艱辛,到回憶自己大半輩子治國理政的哲學,總結歷史的規律,感慨生命的無常。雖然涉及的面很多,但康熙主要想通過這道諭旨表達的,是當時大多數人都非常關心的立儲一事。

康熙在諭旨中提到自己提前準備「遺詔」的原因:「自昔帝王多以死為忌諱,每觀其遺詔,殊非帝王語氣,並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瞀之際,覓文臣任意撰擬者。」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康熙心中早有預感,如果不事先向群臣說明自己的想法,等到臨終前再立遺囑,到時很可能已經頭腦昏聵,或者力不從心,以致被人所利用操控,導致江山落入居心叵測之人之手。因為在歷史上,已經出現過無數類似的例子:

「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豫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致不克令終;又如丹毒自殺,服食吞餅,宋祖之遙見燭影之類,種種所載疑案,豈非前轍?皆由辨之不早,而且無益於國計民生。」

康熙這道諭旨既然已經準備十年,裡面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其政治意義所在的。康熙舉歷史上這些例子,其實就是在敲打自己那幾個想奪嫡爭位的兒子,不要試圖複製歷史上斧聲燭影的故事,採取不正當的手段謀奪皇位。(「或有小人希圖倉卒之際廢立,可以自專推戴一人,以期後福。朕一息尚存,豈肯容此輩乎?」)

其實,如果康熙是真的想立遺詔,鞏固國本,就應該在此時公布太子人選。但正如前面所說,直到這個時候,康熙還沒有考察出真正適合繼承皇位的人選,但他確實年事已高,再不立皇儲,沒有辦法跟天下臣民交代。

所以,康熙這份詔書的用意,一是平息輿論,告訴臣工們,自己並非對立儲之事不上心,而且也已經想好了如何為大清選出合適的繼承人,讓大家不必擔憂;二是敲打那些窺伺皇位的皇子,只要自己有一息尚存,決不允許有謀奪皇位的事情發生。

康熙這份諭旨,在發布之時起到了一定的穩定政局的作用,打消了許多人心中的疑慮,也震懾了一些圖謀奪嫡的人。但可惜的是,康熙在諭旨中沒有說清楚,未來將會用一種什麼方式來指定繼承人,這導致後來宣布雍正繼位時,引起了許多猜測和議論,也違背了康熙皇帝的初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嘉慶下令修明史 大臣在書中歌頌清朝 為何反而被罰?
咸豐酷愛聽戲 卻不敢聽這一曲目 只因戲名太過諷刺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