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國醫大師鄧鐵濤:玉屏風散臨證運用

國醫大師鄧鐵濤:玉屏風散臨證運用

國醫大師鄧鐵濤:玉屏風散臨證運用

治療表虛自汗的玉屏風散出自《丹溪心法》,這是中醫所公認療效確切的名方。方劑由黃芪、白朮、防風組成,功能益氣固表止汗。其中用黃芪益氣固表為君,臣以白朮健脾,合君葯以資氣血之源,佐以防風走表而祛風邪,合黃芪、白朮以益氣散邪,三葯合用,托里固表,使玄府閉合有度,故能治療表虛之自汗。這猶如一屏風護衛於肌表,故得玉屏風之名。

我體會此方不但能治自汗,一些盜汗屬氣虛者亦適用。臨床上常用湯劑,根據個人經驗,其用量為:黃芪12克,防風3克,白朮15克。

我認為,其組成分量比例頗需研究,較為重要的有兩點:

其一,防風用量要少於黃芪,這是根據李東垣用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之說,又因防風為疏散之品,汗證不宜多用,與黃芪相配達相畏相使之目的便可。

其二,白朮的量須是黃芪與防風之和,這是根據「發在芪防收在術」之意,一走一守,達表「實衛」。

曾有一例自汗盜汗之患兒,治以玉屏風散,稍效,後因藥房缺白朮,找余商量,因我不在,另一醫建議用蒼朮代之,結果大汗淋漓,這是不明方義,不知蒼朮辛燥發汗,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忌服之過,只走不守,發散不收,故汗水淋漓。

臨床上運用時,若見自汗盜汗兼陰虛者,我喜用玉屏風散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或加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則加麻黃根10克。至於純陰虛之盜汗,我認為當歸六黃湯往往效如桴鼓。

玉屏風散不僅能治汗,而且能預防外感,對於體弱表虛易患感冒之患者尤為適宜。我曾建議某中醫院按上述比例製成玉屏風散,每用10~20克水煎服,每天1劑,服半月至一月,以取代丙種球蛋白以治容易感冒之患者(該地喜用丙種球蛋白成風),這既可發揚中醫特色,又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更可避免染上某些難治之疾,何樂而不為?事後了解,據說有相當好的效果。此建議實受啟發於蒲輔周玉屏風散預防感冒之經驗,他認為此散用15~25克即可,用量過重有胸悶不適之弊。

若深究其能預防感冒之理,我認為柯韻伯之論較有啟發,現錄之,與同道共同學習。

柯韻伯在《名醫方論》中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患無以祛之,而患無以御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何則?發散太過,玄府不閉故也。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試風葯以祛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流連,終無期矣。

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外解四肢攣急,為風葯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唯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有汗能止,無汗能發,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葯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祛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

根據異病同治之理,余曾用玉屏風散治癒一例面腫如球之怪病。1961年與廣州中醫學院(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1959年高研班學員到某軍區醫院搞科研時,該院一護士之子,5歲,患怪病,面腫如球,病已將月,按之空虛,隨指而起,似麵皮之下充氣一般,但無皮下氣腫之握雪感,從頭腫至頸部,舌嫩,因此考慮乃氣虛所致。頭為陽,麵皮屬表,故當以表虛論治。方用玉屏風散加五味子。處方:黃芪12克,防風3克,白朮18克,五味子4.5克。每日1劑,復煎。取玉屏補氣固表,五味子斂其浮陽。服藥9天,病霍然而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經方應用的五種思維
「名醫名方」益氣通鼻方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