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中年,不只有通往油膩的一條道路

中年,不只有通往油膩的一條道路

中年和秋天一樣來得猝不及防。

最大的荒唐在於我們總是忘記自己的身份,對朋友的時光感慨嗤之以鼻;

卻又經常這裡痛那裡痛,當喧囂的酒水席變成夜深人靜的一壺枸杞,才恍然意識到自己早已不再年輕。

我怕醉,但「中年」這種酒強迫我喝。

在豐子愷的眼裡,人生好比喝酒,一歲喝一杯、兩歲喝兩杯……越喝越濃,爛醉而不自知。

於是,人生讓我們在「惡醉強酒」的中年時期做出選擇,要麼妥協於衰老、接受人生將不可避免地越來越糟;要麼就準備一張醒酒的藥方,夢醒之後激勵自己事情終究是在變得更好。

大衛·班布里基選擇了後者。作為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專家、聖凱瑟琳學院藝術與人文領域研究員,他為我們提供了一本從生物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等角度闡述中年變化和諸多特質的百科全書——《中年的意義》。

我的身體是不是越來越沒用了?

我的性格為什麼要變得如此複雜?

我該不該買輛摩托車,跟模特去私奔?

我身邊平靜沉睡的這個人是誰,

我們倆為什麼不像以前那麼恩愛了?

他說:

「別怕。中年,不只有通往油膩的一條道路。

發福、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日趨保守、憂慮死亡……一連串的看似負面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其實都是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完美禮物。」

01

只是胖了肚子、長了皺紋

中年男的油膩感首先來自體重。

我們曾經玉樹凌風,現在風在樹殘,但是樹再殘再敗再劈柴,我們也要努力保持樹的重量不變。

要像厭惡謊言、專制、謬誤、無趣、低俗一樣厭惡我們的肚腩,我們要把還能穿進十八歲時候的牛仔褲當成四十歲時候的無上榮耀。

朝聞道,夕可死;朝見肚腩,夕可死。

——馮唐

更能消幾番風雨,最可憐一堆肉軀。大肚腩,是歲月在人類身上的直觀體現。

發福成為馮唐在《如何避免成為中年油膩男》中首要攻克的難關。

大肚腩天生逗趣,它的最後安慰,是挺著大肚腩的人可以說那是人生成功的切實證據。然而它確實影響觀感,甚至對男性的衣著提出了挑戰。

一項英國服飾零售業者委託的研究結果顯示:

12歲男孩的長褲扣在腰間,隨著流行和青春期肌肉開始發育,16歲平均的腰帶就會降到底,幾乎露出屁股;接著褲腰開始緩慢升高,在20多歲經過腰線;然後越來越高,57歲時候來到一個壓在肚子上的頂點;最後,因為老年體重搞得降低,他們的褲子又會往下滑,因此可能會毫無預警地滑落到腳踝……

但是,脂肪長在肚子上是為了更好的奔跑!

男性脂肪儲存的地方遠比女性適合打獵、採集等跑來跑去的工作——在腹部里、腹部的皮膚下。肥胖的人奔跑時,想讓身上的肥肉前進,顯然比較辛苦,但至少他的肥肉沒有掛在四肢晃來晃去。

想想看,如果你要帶著鉛制砝碼跑500米,你會把砝碼綁在小腿上還是腰間?

此外,經驗告訴我們,擁有穩定的性關係或找到真愛之後伴侶開始發福,分手後的人則會減重,瘦到對別人比較有威脅的體重。

事情不只是脂肪分布和性慾那麼簡單。「骨骼肌減少(sarcopenia)」是中年時期的驚人變化。肌肉減少不但影響代謝、對代謝脂肪的方式也會產生影響,其結果是:人們燃燒脂肪的速率不斷降低,脂肪取代了肌肉。而肌肉量減少的主要部位是四肢,而脂肪主要堆積的地方是腹部。

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如果希望中年能維持苗條身材,不該量體重或計算身體質量指數,而是要量腰圍。

皺紋之於女性,就好比大肚腩之於男性。對中年來說,與皮膚有關的各種消息,真的都是壞消息。

中年的早期,皮膚開始失去彈性。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流失是誘因,也有些事會使情況變得更糟:曬太陽,專有名詞為「光老化」(phoroaging)。紫外線會妨礙膠原纖維正常聯結,還會促使破壞彈性蛋白的酵素產生;煙對人類皮膚的傷害可能比陽光更嚴重——吸煙會減少流向皮膚的血液、煙霧會使表皮乾燥、噘嘴叼住香煙、眯眼擋去飄進眼裡的煙,也會產生皺紋。重力也是無情的殺手,雖然無法24小時都躺著,倒是可以注意睡覺的姿勢。起床時臉上出現的床單印年紀大了之後會越來越難消退,所以最好仰著睡。

在完成對皺紋產生的「無情」表述之後,班布里基並沒表現出對女性的同情,接著對她們視為救命稻草的化妝品橫加打擊;

維生素A雖然能促進皮膚膠原蛋白,但會使表層皮膚更加乾燥,因此口服恐怕比摻在那些貴之又貴的面霜里有效。我最懷疑的美容產品就是含有膠原蛋白的面霜,因為皮膚的存在是為了阻止化學物質進入身體……

所以,與其更換面霜,不如改變習慣,不如針對皮膚的未來,給自己的孩子一些好的建議。人類在常年痛苦的經驗中學習到,張弛有度、擁有良好規律的青春遠好過受到誤導而揮霍的中年。

02

這麼多年了,依舊瘋狂

遺憾我們從未成熟

還沒能曉得,就已經老了

儘力卻不明白,身邊的年輕人

給自己隨便找個理由

向情愛的挑逗,命運的左右

不自量力地還手,直至死方休

——李宗盛《山丘》

中年危機這個詞,讓年輕人莞爾、中年人皺眉。

它在20世紀70年代發源於美國,根據發生在人生中一段定義模糊的時刻,牽涉三種憂慮的混合:身體衰退、尋求年輕女性青睞的悲哀渴望和沉迷於幼稚活動,在這一切之上,還增加了心裡憂慮的感覺。

目前心理學家的共識是,男性中年危機這種概念定義不清、沒有切實證據。不過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仍然緊抓著種種說法不放?

我們可能喜歡中年危機,因為中年危機說的是我們想聽的事。比如戒零食戒燒烤,卻依然無醉不歡,唏噓相見太晚;又如喋喋不休,分享著自己的英雄往事,在重複了數百遍之後終於煩走了自己的兒子;又如我們更喜歡看老戲骨,因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到中年才真正懂得戲的內容……

中年危機,其實不是危機,是人間的煙火氣。

有時候甚至帶了點浪漫、英雄式的弦外之音。

例如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行動家常常表示,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在中年時期經歷劇烈的變化,因而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事業。雖然我們大部分人並不會重塑人類文明,只會埋頭工作,但我們都有與過去握手言和、迎來自身「智識巔峰」的偉大時刻:

中年人表現出一些獨特的社會化模式。他們不像年輕人一樣愛社交,但年紀較大的的成年人比年輕人更積極地評價他們的社會交往。他們和一小撮人的社會互動似乎還增加了。例如,許多中年人和兄弟姊妹重修舊好。

年輕時,人生似乎朝遙遠的未來延伸,和其他人互動的目的是獲取信息;進入中年,時間突然變成有限的資源,而他們的社交目標,從收集信息轉變成和其他人發生情感聯結。針對這理論,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年輕人亟欲學習,而中年人則渴望和家人親友建立互相支持的關係。

感官退化、反應遲鈍、保守小心……中年人真的不如年輕人了嗎?

絕對的速度未必是認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遠古時期,群居生活的狩獵活動常常組成各種年齡層的團體,年輕人雖然常常最先聽見獵物的腳步聲,但這並不影響中年人坐鎮後方協調整個狩獵行動的能力。他們在大草原上狩獵和採集的效率,大概勝過年輕的同伴;到了近現代,他們則更懂得在城市中賺錢,有更強的政治勢力。

人類處於一個智力、技術和社會性的良性循環之中,而驅動這個循環的力量正是中年人。基因的遺傳作用並不能將所有的信息傳承到下一代,但那些有助於人類存活並繁衍,如各式各樣的知識、技術、價值觀、態度和目標都會代代相傳,我們稱之為「文化」。除了中年人,誰還可以扛起這個文化傳承的重責大任?

中年人兼具經驗和精力,不僅可以口耳相傳,還可以身體力行地進行示範。因此,就算精力開始衰退,人類社群的年長成員仍然是經驗最豐富的人,世界上到處都是中年人在訓練青年,雖然這些青年常常比中年人聰明伶俐,中年人卻因此擁有驚人的固有價值。

「人到中年像是攀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跑。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這些景象,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梁實秋)

中年人,忘了你的大肚腩和魚尾紋,這是山頂,是人生真正的黃金時代。

03

明天你還愛我嗎?

四十幾歲的心扉是保險金庫的鋼門,重愈千斤且密不透風,既耐得住火燒,也不怕水浸,只有那知道暗碼、備有鑰匙的人,或了不得的神偷,才能打得開。

——劉墉

「愛」通常有幾個階段:

最初愛上一個人時,愛是完全的腦內現象;

接著來到令人興奮的階段,雙方經過彼此激烈的心裡重組——他們對彼此變得天真,把彼此理想化,否認對他們心儀對象的任何批評。這個愛情階段不只是心裡現象,身體的化學狀態也會發生變化;

下一個階段里,關係比較平靜、真實,許多和愛情有關而可測量的化學變化消退了,大概是人類因為演化而把注意力從伴侶轉移到兩人愛情結晶身上時,在成年初期相遇的夫妻來到中年,這種化學激發的火花早已轉化成調整後的關愛。

中年的人生階段里,子女離家,夫妻的關係從一個多人的單元恢復為兩人的單元。

而不論是否為人父母,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當從前年輕時戀愛、追求成功和養育子女的衝動減退、每對夫妻逐漸來到人生的中點、看著對方和自己都經歷生理和心理轉變的時候,這種長期的關係展示出脆弱的一面。

以前相擁入眠的伴侶,也許如今同床共枕各懷心事:

睡在我旁邊的那個人是誰,我怎麼好像突然不認是她了?

身邊這個一身皺紋、大腹便便的傢伙,真的是以前我愛上的那個桀驁不馴的男人嗎?

將中年夫妻關係的僵局歸咎於彼此不溝通已是陳腔濫調,事實或許恰恰相反——中年伴侶太擅長潛意識的溝通,所以他們常常不需要言語討論,很容易就形成對彼此無要求、沒有愛和感情的關係。

男性在乎的是真實,女性則是真實感。

因此,在男性經常認為自己的婚姻完美無缺,因為自己提供了殷實的家境並得到了穩定的關係的時候;女性極有可能正破天荒第一次開始在朋友面前表示對伴侶的失望,失望於他們被動、不願意改變、情感依賴、或是無法養家。

所幸的是,大部分的婚姻不會在中年失敗。因為伴侶都知道對方身上的聰明、寬容、幽默和仁慈很吸引人。這些對青年人而言乏味可陳的特質,則是中年人是否能攜手終身的重要條件。

演化生物學家認為,喜歡這些特質,是因為這些特質是擁有健康基因的跡象,表示有能力照顧後代,為他們提供資源。

此外,因為這些特徵不會隨著外表衰退而消失,甚至能在潛意識裡提醒自己,眼前這個油光滿面、肥胖下垂的傢伙,真的是以前和我相約到老的人。

因此,也許離婚、私奔、見不得人的私情……這些挑戰著中年人敏感神經的事情正在上演、雖然有矛盾的衝動,但中年的關係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穩固。

男人不會總想著為了年輕的模特而拋棄自己的妻子;造成出軌的原因,通常不是想離開長期伴侶的衝動;婚外情常常不像婚姻那麼能滿足情緒。中年的性和愛不是因為平靜和無聊所以能夠延續,而是因為這代表了兩人對彼此最複雜的承諾。

畢竟我們到中年的時候,終於長大了。

而真正的長大在於:

那天你拒絕了別人的調情,下班回家看到自己的伴侶,不禁莞爾一笑。他/她問你,什麼事這麼開心?

廚房飄來好吃的味道,你想了想,你們走過了好長的路、都漸漸發福,養育了一雙雖然調皮卻很善良的兒女,具體的細節,記得不記得,都不再重要。

你笑了笑,說:沒事,餓了而已。

我們一起脫髮、一起長皺紋、一起大肚腩、一起變老的日子,

不是中年油膩,是中年有你,一人足矣。

本文轉自:鳳凰網讀書,內容節選自《中年的意義》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男生愛的女人是什麼樣的?
愛美這一天性,須趁早培養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