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馬蜂窩被捅了,為什麼「受害者」集體陷入沉默?

馬蜂窩被捅了,為什麼「受害者」集體陷入沉默?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當UGC價值被充分肯定,伴隨而來的是造假和投機,但它本應該朝著不斷迭代的方向演進。

文 | 高歌

編輯 | 方婷

點評造假、遊記注水,馬蜂窩事件持續發酵了一周,仍未划上句號。

雙方依然在比例問題上糾纏不休。一方稱點評數量僅佔整體數據量的2.91%,另一方稱馬蜂窩偷換概念,2100萬條點評中1800萬條作假,錯就是錯。

誰是誰非已有太多評判,雙方也已進入法律程序等待裁決。但換個角度思考,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被充分討論?這是一個孤立事件嗎?旅遊行業是否存在類似問題?UGC的內容生產機制是否應該被重新審視?

缺位的被抄襲方

這不是今年互聯網圈的第一次內容抄襲事件。今年7月,大眾點評被指抄襲小紅書,以大眾點評向小紅書道歉告一段落。兩次事件對比,我們發現有一些不同:

點評和小紅書是抄襲和被抄襲方,而在馬蜂窩抄襲事件中,由公眾號小聲比比和第三方數據公司乎睿數據爆料,被抄襲方卻並未發聲。36氪就此事詢問點評,未得到點評方面的回應。

為什麼在此次事件中,被抄襲方是缺位的?

大膽推測一下,因為這既不是一個孤立事件,也不是今天才發生的。幾家旅遊電商互相搬運抄襲信息、以爬蟲技術獲取數據是行業問題,大家都心照不宣。

「誰是原創」變成了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50%的原創加上50%的搬運,或者比例變動一下,很難講誰抄襲了誰。如果由第三方將同一個內容在各大平台發布,這個時候又該如何判定誰在抄襲。

36氪找到幾家在淘寶上專門從事刷點評、製作遊記的商家聊了聊。

一家名為「彼鄰」的淘寶店鋪在2011年開店,店主王波(化名)稱,自己算是在淘寶最早從事這一行的店家之一。

彼鄰主要向商家提供點評和遊記兩項業務。刷點評每條6元,遊記則更加細分,代寫一篇4000字左右、配圖100張的遊記需要450元,提到商家名稱需要加收60元(默認單發馬蜂窩平台),每增加一個發布平台(攜程、去哪兒、途牛、窮游等)另外加收50元,推到置頂位置則需要每月再額外支付1200元。

另一家名為「惠達」的淘寶店,曾在兩天內將攜程一家酒店的評分從4.0升至4.4,店鋪客服稱,旗下寫手皆為實名認證,根據酒店詳細介紹和原有顧客評論自由發揮,打5分好評。

明碼標價的遊記,基本上也是「偽原創」,文字從其它在線旅遊平台抄襲搬運,圖片則完全複製。原本就來自於各大平台的內容圖片,經過新一輪的組合拼湊,又重新回到了各大平台上——這顯然不是健康良性的內容生產方式。

平台應有監管責任。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王波表示,馬蜂窩進行整改,其業務基本不受影響。「若在審核期間沒被發現,接下來就不會查了。被發現大不了封號而已,就用別的賬號再發。」

UGC早該迭代了

上面談到了人工的內容搬運,馬蜂窩事件中則是利用爬蟲技術,進行UGC內容抓取。

那麼,UGC內容還有哪幾種生成方式?了解了這一點,才能了解到每種方式中潛在的作弊空間。

Talkingdata合伙人高鐸和我們分享了行業內存在的幾種內容生成方式:其一,平台小編(運營人員)製作內容。其二,簽約旅遊達人、旅遊攻略號發布內容。其三,UGC內容抓取。

而UGC內容抓取方法又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商業合作,內容付費;二是註明來源;三是直接抓取(既不合作也不註明來源);四是AI技術,根據場景自動生成內容;五是機器牆方式,上千上萬台機器自動生成UGC內容。

不難看出,除了商業合作具有合規性之外,其它幾種UGC抓取方式都多多少少存在灰色地帶。

或者說,有違UGC社區本來的初衷——從虎撲到豆瓣到小紅書,基本上每個UGC社區都會強調人的「溫度」。UGC是螞蟻雄兵的力量,這裡面,人的因素顯然不能完全被機器取代。

UGC的概念始於web 2.0時代,如今已經是移動互聯網的天下,UGC的迭代速度卻沒跟上。

「UGC點評發展這麼久了,早就應該更新迭代了。」獵鷹創投董事總經理李圓峰表示。

他認為,下一代的UGC內容應該是基於個人愛好標籤所產生的。舉個例子,基於一個喜歡吃四川火鍋的人去評判羊肉,信息的準確度並不高。「所以未來點評的真正價值是,基於和自己興趣愛好口味一致的人,從他們的點評中獲得消費參考建議。」

但比起如何讓內容匹配更精準,眼下更棘手的是內容的真實性問題。商家從來不缺乏造假的動機,創投圈也從來不缺乏「先污染後治理」的例子,先高速增長,再逐一洗白。平台需要對內容質量把關,平台自身也需要外部的強力監管。

被忽略的用戶視角

馬蜂窩事件中的關聯方——馬蜂窩平台、爆料方(自媒體及第三方數據機構)、投資方、被抄襲方(競品)、用戶。

被討論最多的是前三者,馬蜂窩處在沸沸揚揚的輿論中心,被詬病最多的是一家以內容為商業底層的公司,卻被指控內容抄襲。

投資方的態度我們在《馬蜂窩融資原已接近尾聲,騰訊領投,估值20億美元》有詳細分析。本次事件對馬蜂窩已長達3個多月的融資進程有無影響,認為「不會受太大影響」的投資人反而佔到多數,理由是不涉及商業本質、對用戶影響不大。

被抄襲方在此次事件中是缺位的,用戶的聲量也漸漸變小。

用戶的信任有沒有被動搖——這對馬蜂窩來說很關鍵,用戶的信任關係決定了以後會有多少人去消費內容。2018Q1馬蜂窩周活增長2.7倍,對事件發生後的數據表現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用戶受到影響的程度。

用戶受波及程度是投資人在意的指標,會直接反映在估值上。一位旅遊行業投資人分析,「如果影響到用戶信任,起點的數字就發生了變化,重大的因子會被調整,過去的模型會被修正。」

但我們如果從UGC內容迭代視角來看,用戶的需求會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用戶生產的高質量內容是更稀缺的資源。

從用戶視角出發,難道不想看看殭屍、水軍、虛假評論被清理乾淨的UGC社區是什麼模樣?

當搜索點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難道大家不希望看到更真實、精準的消費決策建議?

甚至@小聲比比 創始人梓泉也表示,理解「馬蜂窩的做法對普通用戶影響不大」,只是想告訴大家這是錯的。

但用戶的聲音顯然應該被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

擁有2116粉絲,發表過13篇遊記,11條點評的馬蜂窩用戶楊二史密斯稱,很多網站都是拿來主義,其實我希望也能爆料一下其它網站,就像爆料馬蜂窩一樣。

擁有13742名粉絲,發表過43篇遊記,536條點評的馬蜂窩用戶雍容makiori覺得「非常痛心」,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馬蜂窩事件是平台自查不嚴、強力對手缺位、缺乏外力監督種種因素下爆發的危機。一個熱點事件終會被另一個熱點事件淹沒,最終留下了什麼?

當UGC的社區價值和商業價值被充分肯定,伴隨而來的是造假和投機。但它本應該朝著不斷迭代的方向演進。

(實習記者邱曉芬、李藝丹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從硬體到內容,貓王收音機升級小眾人群生活方式的新嘗試
融創7.7億元接手樂視控股部分股權,控股樂融致新、樂視影業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