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冒死給中央寫了一封信,毛主席閱後批示:冤,查!

她冒死給中央寫了一封信,毛主席閱後批示:冤,查!

原標題:她冒死給中央寫了一封信,毛主席閱後批示:冤,查!



1939年6月24日,皖東平原,合肥縣青龍廠。一聲普通的槍響,結束了一個不普通的生命。


隨之,跟隨這個人一起鬧革命的隊伍,四分五裂,再過5年後,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中共大別山根據地的失去,一支隊伍的由盛轉衰,是由這個人的死亡開始的。

要知道,蔣介石對他的懸賞的10萬大洋,比毛澤東、周恩來還多了一倍。連衛立煌都在他手上屢吃敗仗。


他卻沒有死在戰場,也沒有階級鬥爭,死在一個暴力的內部權力之爭中。


有人說,這在黨內,人們心知肚明,卻無人敢提出翻案。即便毛主席無數次對這件事情表示惋惜,卻牽涉甚多,無人敢說重新定案之說。


這個人叫高敬亭。


36年後,高敬亭的遺腹女高鳳英冒著巨大風險上書毛澤東,請求中央澄清其父被殺原因,並作出結論。


正在病中的毛澤東親自指示有關部門重新審查高敬亭一案,1977427日,沉冤38年的高敬亭案得以昭雪。


今天要說的不是高敬亭之死,而是這起冤案在塵封的36年,一對母女的命運掙扎。



陳毅、粟裕、高敬亭(左三)


「我母親要不是堅強,早死過了」

高敬亭死後,跟隨高敬亭鬧革命的四支隊四分五散,特別是「高敬亭餘孽」的罪名,讓很多人感覺唄恐懼籠罩,很多人對革命充滿了迷茫。


高敬亭的妻子叫做史玉清,寫信的高鳳英在當時還只是遺腹子。


史玉清15歲就參加革命,1931年入黨。因為家裡窮沒讀過書,後來有點文化都是自學的。當年參加革命的金剛台8個女兵,也被稱為著名的「金剛山八朵金花」。


這些人最後有的給國民黨捉去了,或賣掉或給人做了小老婆。


史玉清卻從沒被捉到,因為她每到一個地方首先就熟悉環境、查看地形,猜想如果敵人上來的話,她要從哪跑。


她對危險有一種天生的感知能力,或許這也是她保住性命,最終將女兒撫養下來的原因。


高敬亭被關押不久,她就被軟禁起來了。高敬亭被錯殺後,她受到牽連被開除黨籍,成為「反革命家屬」,遭到無盡的歧視和打擊,甚至連平時的戰友、朋友都不能與她有任何接觸。


史玉清的自尊心很強,參加革命後各項工作從來不落在別人後面,卻一夜之間成為打擊的對象,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當時她也想過不如投河死了算了。但一想到年幼的女兒和肚子里的孩子,就於心不忍,而且也不甘心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


後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她決心不管受到多大打擊也要活下去,把兩個孩子帶大。

即便如此,她所經歷的遠不止這些。


被開除黨籍之後,大著肚子的史玉清還是只能和部隊在一起。在一個農戶家,史玉清生下了孩子,但是為了不被敵人抓住,第二天就跟著部隊一起走。


當時部隊為每一個有孩子的人準備了一個挑夫,對史玉清,連挑夫都嫌棄,不願意為她幫忙。


最終一個有病的挑夫願意幫她挑孩子,史玉清把自己分配的糧食都給了挑夫,自己找野菜充饑。


最危險的一次是,挑夫走得慢,跟不上大部隊了,史玉清身體虛弱只能跟著挑夫一起。


結果大部隊一個比較好的同志看她們遲遲沒來,就回頭尋找,結果發現挑夫正在將她們往敵人的方向送。



(史玉清)


兩個女兒送人,一個夭折,一個活著


其實那時大多數人心裡對她們還是同情的。史玉清生下高鳳英的時候缺衣少食,高敬亭又剛被錯殺不久,即便如此,她還收到好多好心人送的吃的、穿的,都不知道是誰給的,全是悄悄放在窗台上,不敢直接給我母親。

因為迫於當時的形勢,大家表面上都不敢和她們多接觸。


高鳳英剛會走路的時候,有一次史玉清去打飯,旁邊很多人在政治學習,她因為是「反革命家屬」,政治學習不讓參加。


史玉清就把高鳳英放在那裡,結果她打飯回來的時候,發現小鳳英趴在泥地里,滿臉、滿鼻子、滿嘴都是泥巴,要是她遲來幾分鐘可能就被憋死了。


那些政治學習人都在旁邊學習,卻沒有一個敢過來拉。


那天晚上史玉清飯都沒吃,抱著小鳳英哭了一夜。


那天晚上,史玉清決定將兩個女兒送人,她知道如果不這樣,兩個女兒只能等死。


小鳳英的姐姐先被放在了一個老百姓家。其實開始史玉清是準備把小鳳英放在這家的,後來知道他家本來小孩就多,又窮,怕兩個女兒在他家受苦,就要把女兒領出來。


但這家死活死活不讓她們走,因為那時如果一個部隊孩子放到老百姓家,只要部隊給戰士發什麼,就給這老百姓家也發什麼,像糧食、毛巾、衣服都有,他家窮所以不願放人走。


史玉清因為小鳳英小,便帶了出來,把小鳳英的姐姐放在他家了,小鳳英就跟著母親隨部隊走。


最終在江蘇蘇北盱眙縣一個古城。當時,史玉清通過地下黨找到這戶條件算不錯的人家,他家沒有孩子,就夫妻兩人和一個老父親,在農村來說因為人少,條件還好。

這對夫妻沒有孩子,就將小鳳英當做自己的孩子,饑荒年裡,村裡人都吃樹皮草根,只有小鳳英的養父母因為捨不得,可以吃存糧。


一次因為地主的告發,小鳳英的養父被抓住,即使是嚴刑拷打,也不承認。


高鳳英自己回憶那段記憶的時候說,自己只在那家呆了7年,農村孩子的苦,她並沒有完全受過,對於這樣的家庭,仍然用溺愛的方式對待她。


1949年3月,史玉清從東北一路南下到合肥後,被安排在皖北行署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史玉清派警衛員先後3次到我養父母家接小鳳英。


小鳳英都不願意,因為和養父母感情很好,捨不得他們。最後還是這對夫妻親自把小鳳英送回合肥的。


而收養大女兒的一家,因為禍亂,全家都死了。



申訴了20年,動亂年代仍受父親庇佑


在解放前,史玉清一直在部隊呆著,大家知道這事高敬亭的遺孀,對於這樣的一個人,大家抱著尊敬而遠離的態度。

似乎所有人都知道高敬亭是冤枉的,但是就是沒有人敢出來說一句。


回合肥後的小鳳英上學了。在合肥讀完小學、初中,1958年考到合肥一中。


在一中念了一年,因生病住院休學一年後轉到蕪湖醫專(皖南醫學院前身)上學,後又回合肥到安徽中醫學院西醫專科班學習。


因為是高敬亭的妻子和女兒,無論是反右還是文革,都沒有收到多大的衝擊,因為人們知道高敬亭,也知道高敬亭的部下滿天飛。


小鳳英知道自己的父親是高敬亭的時候,已經是上高中了。


那是1959年,毛主席視察安徽,曾希聖和傅大章陪同,毛主席沒有進城,卻說了三個問題,一個是陳獨秀的子女,二是尋找革命同志光明甫,第三件事就是關於高敬亭的冤案。


因為這些事情,史玉清決定給中央寫信,但那封信未轉到毛主席手上就被轉回安徽省委了,我母親還因此遭到一些人的訓責。


史玉清在單位,更受人尊敬和遠離了,之後的反右也沒有人給她右派的帽子。


1963年開展甄別平反工作時,史玉清日思夜想就是有一天黨中央能為高敬亭說句公道話:「高敬亭不是反革命。」


但因為之前寫信遇阻,我母親對再次向黨中央申訴就心有疑慮,寫過信給了當時比較信任的領導,卻被扣押。

而從部隊調回安徽合肥的105醫院的高鳳英決定即便是脫去軍裝也要為父親伸冤。


不僅僅是因為塵封了30多年的冤案,還有關於母親的渴望。


那時候有個樣板戲叫做《楊三姐告狀》,小鳳英想楊三姐一個農村姑娘都能把自己姐姐的冤案告贏,自己不管怎麼說還是個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為什麼不能為父親的問題寫信給毛主席呢?


父親被錯殺的時候,小鳳英還沒出生,她決定要向毛主席把這個問題問清楚。


於是,高鳳英就鼓起勇氣,做好脫下軍裝的準備給毛主席寫信。


1975年,有個父親的老部下,偷偷託人跟高鳳英說:主席身體現在很差,想解決就儘早。


當時高鳳英已經結婚了,因為會對家庭造成影響,她決定還是和丈夫說一說,可能因此要倒霉。


高鳳英的丈夫是個直爽的漢子,當年也沒有因為是高敬亭的女兒而有什麼念頭,這時候更是支持自己的妻子。


他說,怕什麼,大不了回農村,我們父輩不都是從農村來的嗎?就算回農村,他有知識,我有技術,實在不行給人家看病不收錢討口飯吃總行吧。


就這樣,小鳳英提筆給主席寫了一封信,開始寫得很長,有8張紙。

史玉清看後說,你寫那麼長,主席哪有時間看啊?所以我就把信的內容減啊減,最後只剩不到兩張紙。後來這封信是託人帶到北京寄的。



毛主席生前平反的最後一個冤案


同年11月30日,毛澤東主席收到信後批示:「請汪(汪東興,筆者注)向了解此案的同志詢問一下,以其結果告我。」


12月9日,汪東興將調查的事情真相如實向主席彙報。毛澤東主席在報告上指示:「請軍委討論一次,我意此案處理不當,其責任我懷疑主要是項英。」


1976年1月和9月,周恩來總理和毛澤東主席相繼去世。


1977年4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機密5號文件--《關於給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


1980年4月19日,高敬亭將軍的骨灰安放儀式在合肥舉行。


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副主席、徐向前元帥、譚震林、栗裕、肖望東將軍,張勁夫、程子華、郭述申首長以及高將軍的部下萬海峰、林維先、李世安將軍等40多人送了花圈,300多老部下、老戰友參加了安放儀式。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合肥接見了史玉清和高鳳英,親切地說:「如果有人認為平反後還應有尾巴,那是錯誤的。」

他對高鳳英說:「你有一位好爸爸,要向他學習。」


1989年6月,在高敬亭遇害50周年之際,方毅副總理、萬海峰上將、林維先中將,主持召開了紀念大會,懷念這位卓越的將領和革命的先驅者。


沉寂20年,這座小城終於動手了...當年繁華勝上海,而今只敢追合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他本授開國上將,卻主動要降銜,彭老總3次拒絕,毛主席聽了理由最終無奈同意
一窮小子修一違建建築,四次擋住敵國大軍,最後變成安徽一個縣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