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美援朝68周年紀念日 | 1950抗美援朝成了頭等大事

抗美援朝68周年紀念日 | 1950抗美援朝成了頭等大事

原標題:抗美援朝68周年紀念日 | 1950抗美援朝成了頭等大事


毛澤東:「不要什麼都認為美國如何如何,美國人沒啥了不起,我們作戰部的小參謀也可以大有作為。這也是對少數犯『恐美症』的人的最有力的教育。」


周恩來:「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決不能不管!」


彭德懷:「我支持毛澤東同志出兵朝鮮的主張,我們跟美國打,打爛了,大不了美國打進中國來,最多也就等於中國晚解放幾年就是了!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和台灣,它要發動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德懷和毛澤東


如同一個新生嬰兒的周歲生日一樣,1950年10月1日,共和國的人民與她的領袖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禮炮、鮮花、賀電和天空放飛的鴿子,交織成一派和平景象。然而,就在這一天,毛澤東主席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禮物——朝鮮外務相朴憲永帶來了金日成首相的親筆信。朴憲永一到北京,就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求援,並把金日成的信交給毛澤東。毛澤東看著信,眉頭漸漸鎖緊,長嘆一口粗氣。信的語氣急迫,並透出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彭德懷支持毛澤東的出兵意向


據《彭德懷傳》介紹,10月4日上午,一架從北京飛臨的專機,降落在古都西安。中央辦公廳警衛處派來的兩個人,一下飛機就直奔西北軍政委員會辦公大樓。當他倆急速趕到彭德懷辦公室時,彭德懷正在埋頭審閱西北地區三年經濟建設的各種計劃和圖表,準備不久向中央彙報。中辦警衛處的同志對彭德懷說,毛澤東主席請他立即乘飛機到北京開會。


彭德懷一愣:「我已接到北京的電話,但不知什麼會,是不是原先通知的各大區領導彙報三年經濟恢復計劃的會?」


來人回答:「我們也不清楚,周總理只是對我們交代說,飛機一到西安,就馬上接彭老總來北京,一分鐘也不準停留。」


1951年9月,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一起。彭德懷稍作遲疑,對來人說:「我總要給西北局和西北軍區的領導同志打個招呼吧?」


中辦警衛處的同志十分為難:「不行啊,對誰也不能講,要趕快去機場。」


但彭德懷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馬上把西北局秘書長常黎夫找來,交代他:「中央讓我立刻坐飛機到北京開會,來不及作交代,大概過幾天就回來了。你可分頭轉告西北局和西北軍區的幾個主要領導同志,對其他任何人先不要講,有什麼事等我回來再辦,我馬上要去機場了。」彭德懷腦子裡還在轉動著西北的三年計劃,不管開什麼會,以防萬一吧,他還是叫秘書張養吾帶上三年規劃方案和圖表,與他同行。

在西安機場停留了一個小時的專機,重上雲霄。


飛機降落在北京西郊機場。中央警衛處處長李樹槐早已在舷梯下等候。李樹槐也是「老革命」,對彭總很熟悉,上前敬了禮,就幫著提行李,邊走邊說:「彭總,今天氣候不好,氣流不穩,一路辛苦了。行政處已在北京飯店為您安排好了住宿。毛主席交代說,請您先在北京飯店休息一下,然後去中南海參加會議。」


彭德懷臉色陡變,敞開大嗓門:「不是命令我一分鐘也不能停留嗎?我不需要休息,請司機同志直接開車送我去中南海!」


李樹槐只好照辦,直接送彭總去中南海。汽車通過西四牌樓,馳進中南海西門,停在豐澤園門前。下車後,李樹槐引彭德懷向後院的頤年堂走去。得到消息的周恩來,首先迎出來與彭德懷握手。周恩來解釋說:「會議下午3點就開始了,來不及等你,因為政治局會議定得很倉促,昨天就準備派飛機去接你,可是天氣不好,只好推遲到今天。搞得你很緊張吧?吃過午飯沒有?」


「吃過了。」彭德懷回答著,隨周恩來進入會議廳。


毛澤東主席坐在正面大沙發上,見彭德懷進來,同他打個招呼。彭德懷過來握手,另外幾個政治局委員也都站起來和他握手。彭德懷有些奇怪,大家握手的分量都很重,而且坐下後,仍有不少人望著他,沖他點頭。


毛澤東先發話:「老彭,辛苦了,你來得正好,美軍已越過了三八線,金日成同志請我們出兵,現在大家正討論這件事,你剛來,可以先聽聽。」因為彭德懷到得晚,他只聽大家說,沒有表態。


第二天上午9時左右,鄧小平受毛澤東的委託,來彭德懷的下榻處,在房間里交談了約一個小時,即同車去中南海。


因為昨天下午的政治局會議上,彭德懷沒有發言,毛澤東不知彭對出兵朝鮮是什麼態度,而且常委們已決定派彭德懷挂帥,毛澤東心裡沒底,所以特派鄧小平先了解一下,然後由毛澤東親自與彭德懷交換意見。彭德懷在毛澤東的辦公室里坐定,聽毛澤東用他熟悉的湖南方言在說:「老彭,政治局今天下午還要繼續開會,你到得晚,還沒有來得及發言,可你都聽到了吧,目前還有許多困難,不知你彭老總是怎麼考慮的?」


彭德懷是個從不隱瞞自己觀點的人,直言道:「昨天晚上我幾乎一夜沒有睡著。我以為是沙發床的關係,此福老夫享受不了,就搬到地毯上,還是睡不著。我想,美國佔領朝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總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然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爭個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如果美國決心同我作戰,它利速決,我利長期;它利正規戰,我們利對付日本那一套。我有全國政權,有蘇聯援助,比抗日戰爭時期要有利得多。為本國建設前途著想,也應該出兵。」

聽了彭德懷的話,毛澤東頗為興奮:「好哇,你有高見,看來你是百分之百地支持我的意見啰,下午開會的時候,請你好好談一談。另外,你看派誰挂帥合適?」


彭德懷一激靈:「我聽說中央不是早已決定派林彪同志去嗎?」


「我同恩來、少奇、朱老總幾位同志商量過,決定出兵由林彪同志挂帥。林彪原是四野的司令員,對東北地區也熟悉,就是說對現在集結在南滿的十三兵團和後方都熟悉。所以中央一想就想到他了,但是,林彪同志說他有病。我問了傅連暲同志,傅連暲同志告訴我,病是有一點,但不大。我還在做他的工作,萬一他擔不起來……」


毛澤東輕描淡寫地說了幾句有關林彪有病的話後,便把話頭轉向彭德懷:「我和恩來、朱老總商量過,覺得這副重擔還是你來挑,不知你的身體情況怎樣?你可能沒有這個思想準備吧,有什麼困難吶?」


毛澤東平靜地注視著彭德懷。彭德懷平靜地朝前看著,嘴角奇怪地笑了一下,朝沙發上一昂:「主席,我這個人的脾氣你是了解的,我服從中央的決定。」


毛澤東也笑了。


10月5日下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是個拍板的會議。能來的政治局委員都來了。他們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鄧小平、張聞天、彭德懷、林彪和李富春。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中共中央新聞出版署署長鬍喬木列席了會議。會上仍有人主張不出兵或晚出兵,林彪順著毛澤東的話茬,說著自己的意思:「主席讓我們擺擺我國出兵不利的情況,我很贊成。如果把美軍頂住則罷,頂不住的話,把戰火引到我國東北那就糟了。我看還是以加強東北邊防為好,免得引火燒身……」


周恩來不同意這種說法:「等到美軍打到鴨綠江,它還會得寸進尺,麥克阿瑟又會說,『鴨綠江不是邊界』。」


高崗同樣表示了對東北邊界的擔憂,同時又寄希望於蘇聯:「等到那時蘇聯也就坐不住了,他們武器好,他們直接參戰或同我們一起打,都比現在我們單獨出兵好。」


輪到彭德懷發言了,他的話衝口而出,帶出一種戰將的肅殺之氣:「我支持毛澤東同志出兵朝鮮的主張,我們跟美國打,打爛了,大不了美國打進中國來,最多也就等於中國晚解放幾年就是了!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和台灣,它要發動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因為他言簡意賅,一語道破實質,多少年後,出席會議的委員們仍記得這段話。

有了彭德懷的這幾句話,毛澤東可以作結論了:「我們國內當前存在著一些困難,這是事實。但我認為今天老彭的發言一針見血,很有說服力。現在是美國人逼著我們打這一仗,猶豫退縮、擔驚受怕都沒有用,這些心理和情緒正是敵人所希望的。現在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在敵人進佔平壤之前,不管冒多大風險,有多大困難,必須立刻出兵朝鮮。我提議由彭德懷同志率隊入朝作戰。老彭同志,你還有什麼意見?」


彭德懷站起來表示:「我還是那句老話,服從中央的決定。」


散會後,林彪追著毛主席說:「主席呀,出兵弊多利少,事關重大。你要好好考慮呀,要千萬慎重!」


毛澤東不願多說:「會議都定了么,不好改了。」


政治局會議結束後,毛澤東留下彭德懷、高崗和周恩來吃頓晚飯。


飯後,毛澤東對彭德懷說:「現在朝鮮情況已十分危急,我們必須馬上出兵,否則將貽誤戰機。你和高崗同志8日先到瀋陽去召開東北邊防軍高幹會議,迅速傳達中央政治局的決定,督促部隊立即做好入朝準備。同時把我黨中央出兵援朝的決定通知金日成。關於入朝的時間,給你10天時間怎麼樣?關於部隊更換蘇聯武器裝備和空軍支持問題,恩來同志即刻去莫斯科與斯大林同志商談,儘快解決。」


彭德懷感到時間緊了些,但仍表示:「我只好一天按10天甚至20天的工作量來幹了。」


毛澤東笑了:「抗美援朝我是積極分子,你百分之百支持我,看來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還有一件私事,我想讓你把岸英帶去,他會俄文,又懂點英語。在你身邊,將來與蘇聯方面聯絡比較方便。另一方面,我也是讓他去鍛煉一下,這也叫送子從軍吧。」


這下彭德懷坐不住了,他對此的確毫無準備。開始他默不作聲,後來婉言道:「你讓岸英到朝鮮前線去,我懂得你的意思,你是想給全黨帶個頭,但是開慧同志犧牲後,岸英從小受苦,很少時間在你身邊,現在難得團聚,我看還是別讓他跟我走,就留在主席身邊照料吧。」


儘管彭德懷一再表示不同意,但最後毛澤東仍堅持讓毛岸英隨彭一道入朝,並因毛岸英犧牲而留下一段憾事……

斯大林的變卦,使毛、周陷於極度焦慮


出兵援朝決策之後,用一個什麼名義出兵有利,頗費了毛澤東與周恩來的一番心思。他們初步定名為「支援軍」。在這件事上,他們很想多聽聽民主人士的意見,覺得民主人士一般閱歷深,考慮問題周全。黃炎培知道這件事,主動求見毛澤東。毛澤東和周恩來一起聽黃炎培的意見。他很直率,對毛、周的初定名直接提出疑問:「支援軍那是派遣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


毛澤東從筆筒里抓起一支筆,將「支援」二字一抹,在一旁加了兩個字:「志願」,將筆擱下,欣然問道:「老先生看這兩個字如何?」


黃炎培定睛一看,「支援軍」改成了「志願軍」,頻頻點頭讚許道:「好,好,師出有名,戰無不勝!」


毛澤東解釋道:「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宣戰,我們是人民志願的么,這是民間的事情,人民志願幫助朝鮮人民的,不是國與國的對立。」


周恩來附和道:「世界上有許多志願軍的先例,馬德里保衛戰就有各國的志願兵。」


抗美援朝事起,兩位領導人又進入了歷史上少有的繁忙階段。他們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感覺到,毛澤東為考慮出不出兵,連續幾天不能入睡。吃安眠藥也不管用。


周恩來的忙碌則是另一種形式:不但要「聽」,還得「跑」。他不是神,老不休息,他也犯困。參謀、秘書時常看見他在辦公時打瞌睡。碰到這種情況,周恩來還是老辦法,捏捏鼻子,揉揉眉毛,揪幾下頭髮,或者抹點清涼油。在他修改過的文件上,有時可看到跑筆的痕迹或墨水疙瘩,也有他寫花的字,那都是他在過度勞累的時候留下的。


周恩來不僅要「跑」國內,還要「跑」國外。


10月8日,軍委主席毛澤東發布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命令。同一天,毛澤東指派周恩來秘密出訪蘇聯,向斯大林通報我國的出兵決策,並向蘇聯請求軍火援助。周恩來在接到毛澤東交給任務的當天,就帶上師哲和機要秘書康一民,乘飛機飛赴莫斯科。不願肩負入朝指揮作戰重任的林彪也同機前往蘇聯養病。

斯大林正在黑海海濱休假。10月10日,周恩來和林彪又乘飛機趕赴風光秀麗的黑海之濱,會見斯大林。(詳見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


斯大林與周恩來分別不到一年,彼此都沒有什麼變化:周恩來還是那身中山服,斯大林也沒穿軍裝,煙斗仍在他手中冒著縷縷青煙。他仔細聽著周恩來介紹的中國出兵計劃,然後習慣地站起來,在屋裡來回走動。他的走動總讓人有一種局促不安的感覺。他時常眯縫著眼,環視著所有在座者。


中方是周恩來、林彪,蘇方几乎是全體政治局委員,仍由師哲和費德林擔任翻譯。蘇方發言的主要是斯大林,中方是周恩來。


翻譯說完了,斯大林緩慢地說:「美軍已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北部。朝鮮如果沒有支援,最多只能維持一個禮拜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與其進行無望的抵抗,最終被敵人消滅掉,不如早點主動撤退,以保持所剩的有生力量,以待他日。中國同志決定出兵支援朝鮮,你們的考慮是正確的。但是還應該考慮另一方面,美國畢竟是當今世界上的軍事強國,美軍擁有很大的海空軍優勢和軍事技術裝備。」


這幾句話倒很對林彪的心思,但在斯大林面前他不願表露自己的心跡。


周恩來也不說話,以沉默表示反對。


斯大林已敏感地注意到周恩來的表情,聳聳肩膀,笑了笑:「無論是自己撤退,還是被敵人消滅掉,這都意味著讓敵人佔領整個朝鮮,美軍和偽軍將陳兵鴨綠江、圖們江。估計那時我們、特別是中國的東北恐怕就不會有安寧的日子了。東北的經濟恢復恐怕也談不上了。他們那時怎樣都可以進行騷擾……建議把我們商談的情況,即撤退的意見,立刻電告金日成,不能拖延時間。」


林彪插話:「不必撤走有生力量,而應讓他們留在朝鮮境內,那裡多山、有森林,他們可以隨時進入山溝森林,進行長期游擊戰爭,而且可以轉戰於朝鮮南北各地,以待時機。」


斯大林對林彪此建議不感興趣,說恐怕敵人不會讓游擊隊存在下去。趁翻譯正在譯文時,斯大林打開他那特備的煙盒,取出幾支香煙,不慌不忙地將它們捻碎後塞進煙斗,點燃後抽了起來。


周恩來說:「我們考慮到這些問題,準備在朝鮮和美國軍隊打起來,準備美國宣布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態,準備應付美國對中國的空中轟炸。」

斯大林隨後說:「我們曾經設想如何幫助朝鮮同志。但我們早已聲明過,我們的軍隊已全部撤出朝鮮了。現在我們再出兵去朝鮮有困難,因為這等於我們同美國直接交戰。所以設想,中國可以出動一定數量的兵力,我們供應武器裝備;在作戰時,我們可以出動一定數量的空軍做掩護。自然,也只限於在後方和前沿活動,而不能深入敵後,以免被敵人擊落、俘獲,這在國際上會造成不良影響。」


斯大林的意思是中國也不要出兵,省得出兵後再撤回。以後的會談便沒有什麼實質性問題,變成了漫無邊際的閑聊。閑聊之後就是蘇聯人慣常的酒宴。酒宴上,斯大林舉著一杯紅葡萄酒,向林彪敬酒。但林彪拒絕喝酒,滴酒不沾,惹得斯大林說了句稍帶諷刺的話:「酒里沒有毒藥,稍飲無妨。」林彪還是不肯,斯大林又說了一句,「不知這位將軍如何在前線指揮打仗!?」結果,除了林彪一人頑固地不祝酒、不飲酒而遭到圍攻外,其餘的人都已醉眼矇矓,酒意半酣了。直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宴席才結束。


周恩來返回莫斯科,已是當日午後3時了。他正坐在公寓里準備喝茶水,康秘書和師哲拿著毛澤東剛剛打來的電報,走進來。電文的第一句是:你們走後,我們繼續開會,政治局同志多數人主張出兵。周恩來一驚,認真看了一遍電報,的確是仍主張出兵的意思。他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雙手抱著頭,陷入深深的沉思。因為他昨天已接受了斯大林不出兵的意見,如今怎麼辦?


過了一會兒,周恩來平靜下來,他要師哲立即將電文譯成俄文,一頁一頁隨送給他看。他將譯好的電文首先送給莫洛托夫,要求他立刻轉告斯大林,並約定時間,舉行新的會談。晚上,周恩來同莫洛托夫見面,首先提到來電的內容,希望把來電轉告斯大林。


莫洛托夫說:「電文已轉去了,但未見回話。不過昨天斯大林同志已談到中國出兵,軍火供應沒有問題。雖雙方沒有最後談定,但我大概了解一些情況和你們的希望。」


周恩來問他,對中共中央出兵的決定有什麼看法。莫洛托夫一再表示,他不能做主,這一切都必須由斯大林來定。莫洛托夫回去後,又打來電話說,蘇聯不贊成中國立即出兵,也不準備派空軍支援。理由是,蘇聯的空軍沒有準備好。這顯然是斯大林的意見。他擔心中國出兵會引起世界大戰,甚至主張如果朝鮮失敗了,可以讓金日成到中國東北組成「流亡政府」。周恩來急了,在電話中嚷起來:「剛剛決定的事情,你們就推翻了?不管蘇聯怎麼樣,我國已經決定出兵援朝。」他將這一情況立即電告毛澤東:


斯大林答復甦聯空軍目前尚未準備好,暫時無法支援中國志願軍作戰,請中央對出兵問題再作考慮。


毛澤東接到周恩來的報告,也大吃一驚,他9日已發電,要彭德懷準備集結部隊於鴨綠江畔,隨時入朝。是馬上出兵還是暫緩出兵呢?未曾料到的情況使他陷於焦慮之中。當夜他又接到彭德懷自安東發來的準備11日晨入朝與金日成會談的電報。這兩份電報使他翻來覆去,決心難定。經與聶榮臻商談後,他決定立即給彭德懷發電,通知彭明天先不要入朝而是和高崗一起迅速回京開會。


這時已是深夜,聶榮臻考慮萬一明晨以前彭德懷收不到電報,彭就將入朝會見金日成,於是聶榮臻於11日晨1時左右趕到總參謀部作戰室給彭德懷打電話:


「你來電已收到,原定方案有變化!主席請你和高崗明天迅速來京,中央有要事討論。」

10月11日下午,彭德懷奉命帶了指揮所負責人成普由安東乘火車於深夜抵瀋陽。12日,彭德懷在瀋陽和高崗召集東北局和東北軍區的領導緊急開會,針對他在安東調查到的部隊存在的困難,特別是後勤供應問題研究了一些緊急措施和解決辦法。當晚8時,彭、高又接到毛澤東的急電:


彭、高、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


(1)10月9日命令暫不執行,十三兵團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2)請高崗德懷二同志明日或後日來京一談。


毛澤東


10月12日20時


13日早飯後,高崗、彭德懷即乘專機由瀋陽飛回北京,由聶榮臻在北京飯店迎接,聶說:「下午要召開政治局會議,對出兵問題再次討論。」


下午,政治局緊急會議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毛澤東將嚼在嘴裡的茶葉輕輕吐在煙缸里,說道:「我們已經向美國發出警告,敵人也向我們發出了哀的美敦書。現在我們與美國已經是短兵相接,狹路相逢。如果讓敵人壓到鴨綠江邊而我們表現得無能為力,軟弱可欺,國內國際反動氣焰高漲,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不利。我的意見是,即使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也要立即出兵。」經徹夜商談,委員們意見一致。會議結束後,毛澤東給仍在莫斯科的周恩來發了火急電報:


與政治局的同志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我們採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再壓至鴨綠江邊,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10月14日21時,毛澤東將政治局13日做出的關於立即出兵援朝的第一步方案電告周恩來,其要點是:


我軍決定於10月19日開動,全軍26萬人渡過鴨綠江需要10天時間;為準備11月內在敵進攻德川區域時,打一個勝仗,我們決定12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均開進為好;在我軍開進修築工事期間,朝鮮人民軍方面還是繼續抵抗,儘可能遲滯美偽軍為有利……

毛澤東將上述決定告訴周恩來,是因為「斯大林本來希望我們出動6個師,而中央根據彭德懷的建議,改變了原來的方案,將12個步兵師和3個炮兵師及戰車團、高炮團、工兵團等全部出動。中央認為這樣改變出兵方案,有必要通知蘇方,以使蘇聯了解中國出兵的情況,從而儘快爭取到蘇聯的援助。」毛澤東在電文中指示周恩來「留在莫斯科幾天」,以便同斯大林溝通。


周恩來在接到毛澤東的電報後,立即致電斯大林,提出:「蘇聯志願空軍在出動16個團的噴氣式飛機之後,可否繼續出動轟炸機到朝鮮配合中國軍隊作戰?」並詢問:「志願軍進入朝鮮作戰,當其與朝鮮人民軍配合作戰時,在雙方指揮關係上應如何解決?」在電文最後,周恩來還附上中國政府第一批開出的各種炮類及其附屬器材的訂貨單。


周恩來在後面的兩三天里,辦妥了軍火。在雙方談判中,只談到軍火的數目,而沒有涉及軍火的價格。這倒不是周恩來的疏漏,他的想法是,中國接受蘇方的軍火,應該看作是蘇方對抗美援朝的無私援助,不應收錢。


師哲有些擔心:「根據我對蘇聯的了解,他們辦具體事情的人不會同意我們不付錢的想法。」


飛機在萬里雲層之上航行。周恩來望望舷窗之外翻舞的雲團,伸伸疲憊的身軀,說道:「準備下次會見斯大林時,正式提出這個問題,爭取做出明確規定來。」


遺憾的是,後來沒有機會再談此事。斯大林死後,中蘇關係惡化,赫魯曉夫要討舊債……


此時敵進甚速,平壤被困,危在旦夕。


就在這關鍵時刻,斯大林從維護蘇聯自身利益、避免同美國發生直接武裝對抗的立場出發,改變主意,要莫洛托夫轉告周恩來:蘇聯現決定只派遣空軍到鴨綠江北岸的中國境內駐防,兩個或兩個半月後,也不準備進入朝鮮境內掩護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


看來深思熟慮的斯大林不願再冒險了,他甚至覺得中蘇朝的聯盟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美國的重磅炸彈將落在充滿和平氣息的蘇維埃疆土,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


得到斯大林改變主意的消息後,毛澤東沉重地嘆了一口氣,久久地坐在椅子上,一支接一支地吸著煙。客觀地說,毛澤東對斯大林是有看法的,但從國際大局出發,他並不想在公開場合宣洩這種情緒,於是便常常有了些無名火。他一生信守諾言,痛恨出爾反爾;然而他性格中更主要的成分是迎接挑戰,決不低頭。他的方式就是面對現實。10月17日17時,毛澤東再次急電原擬18日趕赴朝鮮的彭德懷和高崗,要他們於18日火速回京,並告:「對出兵時間,以待周(恩來)18日回京向中央報告後確定為宜。」


10月18日,毛澤東主持會議,再次研究出兵朝鮮之事。會上,由剛剛回到北京的周恩來介紹了幾天來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會談的情況。毛澤東最終決斷:「現在敵人已圍攻了平壤,再過幾天敵人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隨後,彭德懷奉毛澤東指示,以毛澤東的名義,擬發了給十三兵團和東北軍區領導的特急絕密電報,告知中央的決定,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日入朝作戰。


本文選自《紅牆見證錄(全三冊)》


尹家民 著


2009年9月




書名:《彭德懷傳》


著者:《彭德懷傳》編寫組


出版年月:2015年7月


定價:76.00(精)60.00元(平)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出版社立場,如轉載請標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中國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紀念哈軍工創建65周年 | 著名傳記作家滕敘兗簽售活動回顧

TAG:當代中國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