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時期,日軍士兵緣何一旦戰敗就集體自殺

二戰時期,日軍士兵緣何一旦戰敗就集體自殺

二戰時期,日軍士兵緣何一旦戰敗就集體自殺

日軍士兵的勇敢強悍,主要源自日本民族在島國生存環境中形成的集體觀念和恥感文化,但是,不能說它是建立在精神信仰層面的理性自覺。許多日本文化學者,都承認日本民族恰恰是最缺乏思想和信念而容易被煽動和蠱惑的。

二戰時期印度方向英帕爾戰場上一位叫宮下進的被俘日軍士兵後來說:「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日本的一切都顯得有些瘋狂。最初,只有一小批狂熱分子鼓吹戰爭。但是隨著戰爭發動並且逐步升級,一種病態的愛國主義開始控制整個社會,那些一開始並不支持戰爭的人也逐漸被拖進這種瘋狂之中。我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是武士道信徒,但後來,尊奉它並且為榮譽而戰的壓力開始潛入我們的意識深處。一旦你被拖進那種文化之內,它便無處不在,而你再也無法回到外面的世界。那些觀念不斷地感染著你,直到你也全身心地相信與其被捉住當戰俘,倒不如捨身戰死更為榮耀……能夠為你的家庭、你的國家和你的天皇而獻身是畢生最大的光榮,這種光榮感激勵著日本人在亞洲的軍事進軍。對幾乎每一個人來說,我們都視死如歸。我們認為那樣的命運,比起在征服亞洲的事業中失敗而苟且偷生要幸福得多。」

二戰時期,日軍士兵緣何一旦戰敗就集體自殺

在松山戰役最後幾天,遠征軍第8軍的將士迫使日軍再次上演這些故事。這瘋狂的舉動讓他們感到震驚和不可思議;但是作為戰勝者,日軍的自殺舉動漸漸變得愚昧可憎,令人噁心。在緬北戰場上,當日軍士兵狂呼「萬歲」一次次發起「死亡衝鋒」時,美國大兵們回應的則是密集的衝鋒槍彈雨。事實上,在蒙昧狀態下的「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而是一種病態。正如一位美軍軍官的評價:「日本兵雖然強悍,卻很可憐。」

當被俘的十幾名日軍士兵進了中國遠征軍楚雄的戰俘營,了解到我軍並不會以他們的方式對待戰俘,他們漸漸感受到進步和文明的力量,開始有所醒悟,有的甚至喪失了尊嚴對我軍奴顏婢膝,表現出島國民族性的另一面。

二戰時期,日軍士兵緣何一旦戰敗就集體自殺

日本兵的不怕死,很多情況下並非基於什麼「精神」,還可能是一種技術層面的東西。一位參加松山戰役的第8軍第103師老兵的回憶,他真切描述了那種具體感受:「要說的話,我們打急了也不怕死,可還是和他們不相同。日本兵打起仗來,有一種已經死過了的感覺,像鬼像野獸,反正不像人……」那種投入戰鬥時像「已經死過了的感覺」,在有日本武士道經典之稱的《葉隱聞書》中被稱為「死狂」,類似於中國人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這種在戰鬥中假定必死而瘋狂「求死」的狀態,來源於武士道傳統,也是一種基於戰陣搏殺中生死概率的統計學——據說,在戰鬥中,越是膽小懦弱者越容易被打死,所以初次上陣的新兵傷亡率驚人。而參透這一規律的老兵,除了比新兵多一份鎮靜和從容,有的還生出這種瘋狂「求死」而寄望於「意外」獲生的廝殺技巧。既然死亡的命運個人無法左右,以瘋狂留下「勇敢」之名就顯得很合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輝山」與「滿堂鄉」:地名背後的努爾哈赤殺子之謎
人生最開心年紀為什麼是74歲?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