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梨園世家話一葉:我的家庭

梨園世家話一葉:我的家庭

原標題:梨園世家話一葉:我的家庭



(葉盛長先生口述、陳紹武先生執筆)

我家祖居安徽省安慶府太湖縣,堂號為「安徽太湖善林堂」。我的曾祖父名叫葉廷科,以肩挑乾菜、土產等貨物沿街叫賣為業。清朝道光年間,因為家鄉鬧災荒,生活難以維持,曾祖父萬般無奈,帶著曾祖母和兩個兒子,也就是我的祖父葉中定(字坤榮)、叔祖父葉中興,搭坐同鄉販運茶葉的木船,離鄉背井北上進京。


到了北京以後,由同鄉幫忙,在和平門外東北園租了一間房子安下身來。曾祖父仍做小販生意,養家糊口。因為我祖父和叔祖父幼小曾在安徽學過徽劇和崑曲,曾祖父便仍想讓他倆繼續學戲。但是,當時北京頗具盛名的「四大徽班」(即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戲曲班社),雖然也兼演一些徽劇、崑曲劇目,卻已逐漸過渡到以演二黃戲(後來才被稱為京劇)為主了。他們哥兒倆只會一點徽劇和崑曲,根本不會二黃戲,所以一時難以搭入這些班社從藝。為此,曾祖父又千方百計託人介紹他們進了老嵩祝科班,專門學二黃戲。經過幾年的訓練,才於出科後正式搭入四喜等名班中演戲。


我祖父葉中定學的是凈行,工架子花面,能演曹操、魯智深、張飛、李逵及鍾馗等角色。他演的曹操,惟妙惟肖,紅極一時,觀眾曾譽之為「活孟德」。叔祖父葉中興學的是文武小生。他們哥兒倆搭班演戲,是咸豐到同治年間的事情。可惜的是叔祖父不到三十歲就病故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擔責無旁貸地落在我祖父一人肩上。


我祖父婚後的第一個兒子是我的伯父葉福海,他子承父業,學的也是凈行。他的母親(即我的前房祖母)病故之後,祖父又續娶了我的親祖母。光緒元年(既1875年),她生下了我的父親,取名「承」,字「鑒貞」;光緒三年(1877年)又生了我的叔父,起名「雨田」(後又名「春山」)。光緒七年(1881年)祖父五十多歲時去世,父親年僅七歲,生活十分困難,全賴祖母給人做外活(即針線活)維持生活。

彼時,楊隆壽老先生(即楊長喜之父、著名武生楊盛春之祖父、梅蘭芳先生之外祖父、名琴師徐蘭沅之岳父)創辦了一個「小榮椿」科班,我祖母依然願意讓子弟們繼承先輩的職業,故而在光緒十年託人介紹。把父親送進了這所科班裡學戲。這個科班先後收的學生不少,楊老先生按「春」、「榮」、「小」的順序為每個學生起了名字(這三個字倒過來念,恰好是科班名稱的字音),我父親是頭科學生,所以起了個「葉春善」的名字。郭春山、劉春喜、譚春仲、蔡榮貴、張榮奎、楊小樓、譚小培等後來出名的演員,也都是這個科班培養出來的。我父親學的是末行,即做派老生(也叫衰派老生),擅演《一捧雪》中的莫成、《失印救火》中的白槐、《群英會》中的魯肅、《南天門》中的馬義和《青風亭》中的張元秀等角色。帶點兒武功的角色,即所謂「老臉戲」如《蓮花湖》中的勝英、《溪皇莊》、《八蜡廟》中的褚彪等角色也能演。由於他得到楊隆壽、范福泰、姚增祿等幾位技藝精湛的老前輩們的悉心指教,本人又刻苦用功,戲演得很好,可以說達到了文武昆亂不擋的程度,所以,出科後搭入「四喜」、「福壽」兩班演戲時,凡屬本行應工的活路,都能駕輕就熟地演出光彩來。


那時候,我伯父葉福海早就搭班演戲了,而叔父春山卻沒有學戲,也沒有讀書,後來他自己跑到天津當華工出了國,很多年以後才回來。


我伯父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葉盛茂、一個叫葉世茂,他們都在後來成立的富連成科班學花臉。我父親自幼就有很強的事業心,加上家境貧寒,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廿九歲時才結婚。我母親姓段,名字叫承蓉,也是貧寒人家出身。外祖父是擺糖果攤兒的小販,所賣的無非是些兒童小食品以及煙捲兒糖塊兒之類的東西,收入很有限。他跟前有一個兒子和幾個姑娘,我母親排行第二,人很能幹,脾氣也好。經過媒人說合,我父親就娶了這位能洗會做的窮家姑娘,他們的結合也稱得上是「門當戶對」了。


父母結婚以後,居住在和平門外沙土園的一所大雜院兒里。院里一共住著八戶人家,倒有七家是梨園行的人,已故著名武丑王長林老先生和依然健在的著名京劇演員李洪春先生就都在這個院里住。因為八戶人家都很窮,所以附近的人們都管這個院兒叫「窮八家兒」。俗話說「天下的窮人是一家」,這八戶人家相處得一直很融洽,生活上更是彼此照應相濡以沫,院子里只要有一家的爐子冒了煙,其餘七家即使沒有掙到錢,也都能對付著喝頓稀粥,不至於挨餓了。我的父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相依為命,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母親為人善良,性情溫和,對父親後來所從事的戲曲教育事業給了極大的支持。


我們兄弟姐妹比較多,其中屬我最小,我上面還有四個哥哥和四個姐姐。

大哥葉龍章,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六歲入私塾讀書,七歲開始,每天清早隨喜連成科班第二科學生練毯功,然後再去上學。十歲開始正式跟雷喜福大師兄學了幾齣老生戲,因他嗓音條件較差,父親又把他送進皖系軍閥徐樹錚創辦的正志中學讀書。這所學校注重軍事訓練,具有武備學堂的規模,學生一經竟業,則被分配到軍隊服務。我大哥經過五年的學習,於二十歲畢業。結婚後被指派到張學良統率下的東北軍炮兵團供職。1934年,因父親突患半身不遂症,經蕭長華先生建議,將他召回北京,一面侍奉病人,一面協調料理科班事務。轉年,父親病情加重,無力繼續主持科班事務,經全體教師保薦,並最終徵得父親同意,他才於當年秋天正式接任了富連成社社長職務,直到科班報散為止。解放後,歷任北京市人民代表、東城區政協委員及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委員等職。


二哥葉蔭章,幼時入福清社科班學戲,因該科班不久即報散,才轉入富連成科班。因為他本身也不具備成就為一名好演員的條件,父親便令他跟唐宗成先生學武場。出科後,他一直留在科班任教,後來也曾搭過班為演員打鼓。解放後先後在中國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及北京市木偶劇團的樂隊工作,後因病逝世。


三哥葉盛章是著名的武丑演員。


四哥葉盛蘭(原名端章)是著名的文武小生演員。


我原名葉成亮,入科後排名「世長」,後易名「盛長」,學的是文武老生。

大姐葉玉琪是名小生茹富蘭的妻子;


二姐葉玉琳嫁給了老生演員宋繼亭;


三姐過繼給四姨母,易姓楊,名鳳歧;


另外,我還有一位義姐,取名葉萍。

從上面這些簡扼的敘述看,我的家庭似乎稱得上是「梨園世家」了。


(明天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早安京劇 的精彩文章:

李鳴盛談《失空斬》的表演
劉新陽:有關《失空斬》中「諸葛亮朝珠質疑」二題

TAG:早安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