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的「慶隆舞」是怎麼來的?

清代的「慶隆舞」是怎麼來的?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作者:林小靜,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慶隆舞是清代宮廷最具滿族代表性的樂舞,主要用於宮廷筵宴場合,是宮廷筵宴樂舞中最重要的樂舞。清代宮廷宴會最常出現三種樂舞,除了慶隆舞,還有世德舞與德勝舞,不過後兩種樂舞一般只適用於特定場合,世德舞乃宴宗室用之;德勝舞,顧名思義,主要用於凱旋筵宴。慶隆舞適用於所有宮廷慶賀場合,因而被列為筵宴樂舞之首,受到清朝統治者的格外重視。

「慶隆舞」雖為漢名,但卻獨具滿族特色,它最初源於一種民間舞蹈「莽式舞」,據康熙初年的記載:「滿洲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曰莽勢。」「莽勢」指的是男女對舞,可以看出,莽式舞是一類群體舞,同時又具歌舞結合的形式,因而深受人們喜愛,楊賓曾有詩曰:「馬閑青草後,人醉晚風前,莽式空齊曲,逍遙二十年。」康熙時期已開始重視莽式舞,並將之改成為「瑪克式舞」,「瑪克式」是滿語「莽式」的音譯,這時的瑪克式舞已逐漸由民間傳到宮廷中,並在宮廷宴會中出現,據《清史稿·樂志一》記載:「瑪克式舞,乃滿洲筵宴大禮,典至隆重。」瑪克式舞由原始獵舞發展而來,是模仿獸類動物的一種舞蹈,它被引入進宮廷後,深受喜愛,據說連康熙皇帝本人都會跳。

到乾隆朝時,瑪克式舞已成了宮廷樂舞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乾隆八年(1744年)9月,乾隆皇帝東巡途中將瑪克式舞改名為「慶隆舞」,「慶隆」二字寓意吉祥慶賀,僅從字面上來看,「慶隆舞」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影響。乾隆皇帝時期,慶隆舞作為宮廷樂舞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同時也賦予了它新的形式。據乾隆八年的記載:「莽勢總名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這時的慶隆舞已不再是最初的民間舞蹈形式,它分成了揚烈舞和喜起舞,一武一文,形式豐富多樣。

關於慶隆舞,有十分詳細的記載:「慶隆舞,司章十三人,以八旗護軍品校等選充。冠冬冠。服蟒袍豹皮端罩。夏冠緯帽去端罩。從右翼上,先立殿外。東向,歌慶隆之章。人四句一易。進退迭奏。揚烈舞先上,歌至四章揚烈舞退。禮部官領由右階趨至殿右門,迭更人殿立右旁。續歌樂章如關。喜起舞大臣同時入殿中對舞。舞畢樂章亦畢。禮部官仍領出由右階下。」揚烈舞主要描述滿清貴族的騎射生活,用以昭顯大清之武功;喜起舞主要是大臣起舞,與揚烈舞的張揚形成鮮明對照,以此象徵清朝統治下一派平和景象。

不過自乾隆朝後,揚烈舞與喜起舞逐漸從慶隆舞中分離出來,出現了將慶隆舞、揚烈舞、喜起舞並列使用的情形,到後來人們又將慶隆舞稱之為揚烈舞,後來的記載中多以慶隆舞與喜起舞並提。

參考文獻:

周宏榮、馬景星:《滿洲筵宴樂舞》,《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原黎君:《論清代慶隆舞的發展與繼承》,《蘭台世界》2013年第27期。

胡博:《清代宴饗樂舞「慶隆舞」形態初探》,《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姚天琦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赤壁之戰發生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說這場戰役後奠定三國基礎?
捻軍首領「小旋風」張樂行是怎樣開展反清鬥爭的?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