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最客觀的評價用了六十年的54式,真的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嗎?

最客觀的評價用了六十年的54式,真的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嗎?

戰車營

摘要:俗稱大黑星的國產54式手槍,迄今已經有六十多年,至今仍有一些單位還在使用。那麼這款手槍為什麼使用了六十年,還是還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它的有優缺點又是什麼?

圖1:問世已經六十多年的54式性能到底怎樣?

國產54式7.62毫米手槍是我國仿製前蘇聯TT1930/1933式手槍的產品,於1954年定型,因此命名為54式。至今在一些單位仍有裝備,至1990年停產,總產量達到3500萬支,是我國生產和裝備數量最大的手槍。

原型槍蘇聯TT1930/1933式手槍是蘇聯槍械設計師托卡列夫在1930年設計的,是蘇軍裝備的第一支自動裝填手槍。參加過蘇德戰爭,蘇軍對其威力和可靠性的總體評價還是不錯的。

圖2:54式的原型蘇聯TT1930/1933式手槍

1951年,解放軍第一種制式手槍51式就是完全模仿TT1930/1933式手槍,而且是由蘇聯提供全部圖紙和、零部件生產流水線的全部機床,嚴格來說只能算是組裝。

之後根據51式在朝鮮戰場上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改進,比如改進了握把以師應中國人的手形,所以中國人用起來還是很稱手的。這就是後來的54式。54式由於握把上的黑色五角星而被民間俗稱為「大黑星」。54式採用槍管短后座式;閉鎖方式採用槍管擺動式,保險裝置為擊錘保險,該槍還設有空倉掛機機構。

圖3:54式握把上的大黑五星

54式的優點主要有:

第一、瞄準基線長,精準度比以前國內用的各種「萬國造」手槍提高了不少,即便和64相比也不差!

第二、威力大,配用的51式手槍彈穿透力比北約的巴拉貝魯姆彈(9x19毫米)還要強一點,就是大名鼎鼎的凱夫拉,在8米的距離內都不敢說完全有信心能夠抵禦。

第三、結構緊湊,零部件少,射擊時很少出現卡殼現象。

第四、握把尺寸對於國內手形比較小的射手來說,握持一點都不費力!

圖4:握把還是很稱手

第五、全槍材料都是金屬材料,只有握把兩側鑲有木片,結實耐用,而且外觀也很有震懾力!

當然,54式的缺點也不少:

第一、彈匣容彈量太少,才7發,即使強行裝入8發,彈匣彈簧已經是到了相當大的極限了!

第二、生產工藝用現在的眼光看,確實是很落後,金屬表面處理的不太好,時間一長槍身表面就會出現氧化層和銹點!

第三、升級改造空間不大,無法加裝附件進行升級。

第四、零部件生產加工的不太理想,零部件槽口過於鋒利,在分解結合擦拭包養時,不小心就會被零部件劃傷手指。

圖5:分解狀態的54式

第五、所配用的51式手槍彈,穿透力過大,停止作用和北約的巴拉貝魯姆彈相比還是不夠理想,特別是在狹窄的空間內作戰的話,很可能出現跳彈現象,甚至還會出現「一槍穿兩葫蘆」的情況,也就是彈頭直接打穿目標人身體不發生任何變向而穿透身體再打中目標人後面的其他人員!

圖6:54式配用的子彈

第六、保險為擊錘保險,沒有外置保險裝置,很不適合實戰,關閉保險裝在槍套里,遇到緊急情況拔出槍來,海要再打開保險>子彈上膛>射擊,反應太慢;如果直接子彈上膛裝在槍套里,又會容易走火傷到自己。而且54式手槍的槍套都是軟質的非保險槍套,所以很不好使,特別是和短兵相接的時候。

圖7:未上膛但保險已打開

另外,現役的54式手槍大部分都已經到了金屬疲勞期——1990年54式手槍就停產了,所以在射擊訓練時會出現「單打連」的現象。所謂「單打連」就是在半自動射擊狀態下,結果一扣扳機就像全自動射擊模式,一下子就連射出去好幾發子彈。54式手槍的彈匣本來是裝7發子彈,上膛以後需要扣動7次扳機才能射完彈匣里的子彈,而在「單打連」的情況下一扣扳機就像衝鋒槍一樣7發子彈全部打了出去,可以想像槍手當時肯定是一臉懵逼啊——我拿的是手槍怎麼就成了衝鋒槍了?

圖8:現在大部分54式已經到了金屬疲勞期

曾經實彈打過多種手槍的資深槍手用一句話評價54式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儘管54式問世已經六十多年,就是算到全面停產也已經快三十年了,而且原型槍還是八十多前的設計,性能不用多說就知道肯定是落伍了,但為什麼還在繼續使用?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一種後續槍型能夠在性能上全面替代54式,達到裝備數量如此之大的水平,所以就只好再辛苦54式繼續服役了。

至於後續幾種槍型的優缺點我們會在今後文章中繼續進行點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抗戰期間,日軍的獨立混成旅和獨立支隊是怎樣規模的建制?
曾經是蘇聯鋼鐵洪流支柱的T-72坦克在今天還能派用處嗎?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