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產焦慮下崛起的知識付費,為何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

中產焦慮下崛起的知識付費,為何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

互聯網的風口日新月異,前年的VR如今已經鮮有人提及,去年熱鬧了一年的共享如今也落了下乘,同樣自2015年興起,2016-2017年大熱的知識付費,卻在今年年初的「直播答題」過後,漸漸淡出視野。

如今時下提到的知識付費,廣義來說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明確知識類需求項目,另一類是泛娛樂化的娛樂項目,狹義來說就是指前者。但同屬月知識付費下,娛樂向與知識向的發展態勢卻截然相反。

如今版權意識的不斷攀升,知識付費風潮的興起,讓視頻、小說等娛樂類項目的付費已經成為社會常態,為娛樂付費持續不斷地升溫發熱。但反觀知識類需求項目,在經歷了短短兩年的風口期便已跌落神壇,於今已經鮮有人提及。

留存>拉新的互聯網下半場:復購率低下是致命傷

拋去傳統意義上的教育類活動,線上知識付費的發家史,確切地說應該從2015年算起,2015年3月果殼上線在行APP,進行一對一線下諮詢,同年12月,得到APP上線。這二者連帶著之前的知乎、果殼等,都被算作知識付費的萌芽期。

線上知識付費的爆發期在2016年,3月千聊上線、5月知乎推出知乎live、值乎問答、5月分答APP上線、6月得到推出訂閱專欄、12月喜馬拉雅推出付費節目《好好說話》、12月微博問答上線。

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顯示,在過去的2017年中,有知識付費意願的公眾人數暴漲了5倍,知識付費用戶達到近8000萬人。可以說當初的知識付費也稱的上一時風光無限,整個2017年社會都沉浸在一種「學習」的風潮,隨處可見新時代的中、青年們在地鐵上聽著廣播,看著訂閱內容。

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發生在2017年的10月,一篇名為《羅振宇騙局》掀起了一次全網對於知識付費欄目的大討論,一時間不少用戶重新審視自己選擇知識付費的起因與獲得成效,也為這個炒熱了的行業澆了一盆冷水。

根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及發展趨勢分析》數據顯示,隨著用戶在使用知識付費產品的過程中間,對於內容的辨別和篩選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內容方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平均復購率也僅為30%。

根據調查,在流失的這部分人群中,一小部分是因為可以從其他渠道免費獲得這部分知識,而更多流失的用戶群體則更多地是對內容的失望,或者說覺得這些訂閱內容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成效。

知識付費欄目的火爆引來了資本與用戶的不斷湧入,也引來了不少投機取巧者,最簡單的就像前幾年很流行的「成功學」。

成功學真有嗎?有,《周易》里「天行健,君子當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以厚德載物。」就是中國最原始的成功學,在西方,也有卡耐基的《成功學》,不能否認確實一些經典著作中有涉及成功學內容的。

但以往市面上成功學大多是什麼貨色?找幾個有成功經驗的人做背書,甚至連這些背書都是造假,開始在各種渠道兜售,利用當下年輕人渴望成功,急功近利的心理,在迎合互聯網浪潮下幾個迅速成功的大佬例子,多數以一種病態的情緒渲、傳播,然後大多撈一筆就銷聲匿跡,或者換下一個IP繼續圈錢。

成功學僅僅是一個例子,類似打著知識付費幌子撈錢的項目還有很多,這其實也是一種反規模效應:

一般來說,一個行業的規模越大,相對的體驗就會越好,也就越容易鎖住用戶,持續發展。但當一個行業的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它每擴張一個點,它的質量就會下降,那麼它獲客就會變難,用戶留存就會下降。

知識付費行業蛋糕夠大,一家難以獨吞,也因此容納下更多的玩家入局,但缺乏一個能夠衡量內容質量的行業規範,導致內容上的參差不齊,只重數量而不重質量。

而我們常提及互聯網下半場的一句話是「流量紅利消失」,而這實際上就是互聯網上下半場流量數量與質量的側重發生了轉變,上半場野蠻生長,重的是流量的數量,以數量來撐起企業成長的場景;到了下半場,紅利的消失實際就是流量的獲取變貴,這時流量的質量>數量,留存>拉新。

顯然質量參差不齊的知識付費,在如今重質量,重留存的互聯網下半場舉步維艱,用戶在知識付費方面的消費也愈加的理性。

精簡娛樂化與垂直細分化:避開「中產焦慮」的衝動行為

其實很多知識付費的成效之所以達不到用戶的預期,導致復購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也是在用戶身上。

知識付費能夠迅速炒熱,很大程度上源於用戶的「中產焦慮」。

「中產焦慮」是一種泛稱,暢銷書作家方瑩寫過一本書《焦慮的中產》,裡面描述了一些中產家庭生存狀態及成長軌跡,本應該處於衣食無憂的中產家庭,卻陷入了某種群體性焦慮當中,這是一種源於對未來的恐慌和對向上攀爬的希望所產生的焦慮。

而當初選擇訂購知識付費內容的一大部分用戶,並沒有從一開始就有著明確的目標,他們選擇在知識付費內容上消費,更多地就是出於內心的焦慮,說白了就是「買課圖心安」的荒唐心理。

通過在知識上的消費活動,自我暗示自己在進步,在學習,以此尋求一種心理上的自我解脫,消除自己對未來的恐慌。而即使是這種動機的用戶,自我期望還是能夠獲得知識上的進步,而當知識付費活動結束,自己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提升時,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不滿,這種不滿也很容易從對自我的檢討移嫁到知識付費的產品上,造成對產品的不滿,達不到預期,無法再形成新的復購。

在筆者看來知識付費內容質量上的參差不齊是硬傷,很難通過人為能力去界定,但用戶購買動機上的「中產焦慮」卻是可以避開的,而避開的方式就是內容的精簡娛樂化與垂直細分化。

精簡娛樂化

當下互聯網時代,突出一個快字,信息傳播快、企業發展快、風口轉向快、生活學習節奏快。而在這種快節奏的整體風氣下,大多數用戶變得越來越浮躁,而傳統知識的學習往往需要靜下心來,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確實不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

而且內容形式上,也往往以文字、音頻為主,即使有視頻類也大多是枯燥的教學視頻。當下人們生活節奏快,閱讀也好,娛樂也好,都偏向碎片化,與此情況下,大段枯燥難以理解的知識,很難受當下大多數用戶的青睞。

那麼能不能嘗試著自己做「泛娛樂化的知識付費」?

內容上可以把一些枯燥,繁瑣的理論二次重解,以當代用戶喜歡,感興趣的話題、人物、事例帶入進去,甚至可以拍攝一些當下火爆的小視頻,能讓用戶以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淺層次的理解一些知識,並且可以以此為誘因,覺得不滿足時,也許就會更深入的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當今的社會知識付費,如果試著從重度教學向輕度教學的演變,從高學費向多用戶的形式演變,在被娛樂化內容營銷衝擊之下,如何打好泛娛樂化知識付費這張牌,將成為知識付費未來的機遇之一。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使「中產焦慮」下的用戶群獲得娛樂上的多重收益,弱化期望的不滿足感,同時易吸收掌握的內容上,也方便這部分沒有真實需求的群體得到預料之外的知識補充。缺點則是在內容生產上難以實現,畢竟我們常說寓教於樂,但歷史上真正能做到寓教於樂的例子很少。

垂直細分化

以母嬰知識付費平台「年糕媽媽」,脈脈的CXO俱樂部,高頓教育的《賈康談個稅》三者為例。

對於三者的收益和內容這裡不予置評,只說三者方向上的選擇。

*像年糕媽媽這種精確到母嬰領域的知識付費平台,其用戶從根源上就不會存在前文所述的「中產焦慮」現象,願意在其平台消費的都是有明確目的,想要獲取母嬰知識的用戶群。

*像CXO俱樂部這種打著知識付費、培訓的幌子,其實就是建立一個圈層或者社區,去拓展用戶的人脈資源,願意加入這種圈子的用戶也是直接奔著人脈圈子去的,也不會存在焦慮倒逼的現象。

*像《賈康談個稅》這種則是追政策,利用當下個稅改革的政策推行,來吸引用戶的眼球,鮮明的「個稅」內容課程,也能避開「中產焦慮」的現象。

對於很多在「中年焦慮」下選擇知識付費的用戶來說,選擇的往往都是一些或名氣大,或只是覆蓋面廣的欄目,而精準到某一細分領域的知識付費內容,往往都是有真正需求的用戶群,而這部分也是當下知識付費欄目復購率多的。

舒馬赫曾說「任何國家只要具有良好的教育、高度的組織和紀律,不過遭到怎樣的破壞,都能創造出經濟奇蹟來。」

文化產業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我國如今的文化產業站GDP的比重只佔5%左右,這一比例在歐美等部分發達國家中已超過10%。所以對於國內市場而言,知識付費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如何實現內容上的自我進化,如何在垂直細分領域多面開花,才是知識付費接下來要思考的重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中晉系集資詐騙案一審宣判 實控人徐勤被判處無期徒刑
律所在P2P行業扮演了哪些角色?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