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開悟:玄秘意識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

開悟:玄秘意識的最高境界如何界定?



利維坦按:作為一個信奉科學的人而言

(本文作者)

,對於「開悟」的神秘體驗將信將疑再正常不過——畢竟,這貌似是一個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現象。而且,在英語語境中,西方人很容易將這一現象與「消解自我」(unself)、「靈魂出竅」聯繫在一起,這些詞語所指本質是否一致仍有待商榷。




我童年時在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曾自認為經歷過「出體」的體驗:在短暫的時間內,我覺得體察到了世界的永恆。不過,自從成年之後,我就再也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如果從不可重複的角度來看,這似乎並不是某種訓練可以習得的。這和文中的開悟是否是一種體驗?




文/John Horgan


譯/苦山


校對/喬琦


原文/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cross-check/what-does-it-feel-like-to-be-enlightened/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布


 



圖源:Skye Horgan



近來,神秘主義再度在我腦海中縈繞,部分是因為我的友人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所著的《為什麼佛學是真的》(Why Buddhism Is True)一書大獲成功。

在玄秘體驗的過程中,你會感到自己遭遇了絕對現實,不管那特么究竟是什麼。

賴特探討了冥想可能誘發的深層次玄秘狀態,包括被稱為

開悟(enlightenment)

的最高境界。




2003年,我在《理性神秘主義》(Rational Mysticism)一書中冒險進入這片領域,採訪了對玄秘體驗有學術了解和親身體驗的人。其中一位是佛教老師斯蒂芬·巴徹勒(Stephen Batchelor),我剛剛發布了一篇介紹他的文章。另一位是個哲學教授,他更希望匿名,我就叫他邁克吧。我沒有在《理性神秘主義》中談及邁克的故事,但我現在把它說出來,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了解開悟。




在遇到邁克之前,我讀了他的一篇文章,他聲稱自己已經能達到一種排除主客體和情感的玄秘狀態。這事發生在1972年,當時他正在進行冥想靜修。「我整個上午一直在房間里獨自冥想。」邁克回憶道。




正在這時,有人敲響了我的房門。我清楚地聽見了叩門聲,在聽見聲音的那一刻我明白過來,

儘管在聽見叩門聲前我並未睡著,因此不存在

醒來

這一過程,但在此前不知長短的一段時間裡,我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覺察感。我醒著,但我的意識中空無一物。

如果不是有人敲門,我懷疑我永遠都不會意識到自己並未在思考、覺察。




圖源:Scope Blog/Stanford University




邁克確信,他所體驗的正是印度聖賢商羯羅(Shankara)所說的「無明」

【unconsciousness,編者註:無明(Avidyā)最早出現在《廣森林奧義》第四部分中,一共出現了三次。通過其中對無明的解析,可以看出無明一詞有三重意味:一、對某種知識的欠缺,也即無知。同時,這種無知並非單純的、消極的,而是具有積極發揮作用的因素;二、無意識狀態。明是對經驗事物的認知,而無明也就是認知能力的缺失;三、非真知。奧義書哲學家認為,陷入無明的人們面對的是黑暗,而對誤知感到滿足的人則將陷入更大的黑暗之中。對一般的知識不能盲目地讚美,因為那些都是經驗知識,是誤知,只有遠離了知與無知的對立的真知(梵知)才是使人們脫離生死的解脫智慧。另外,嚴格意義上來說,商羯羅為婆羅門教吠檀多派哲學家】

邁克將這次體驗稱為「純粹的意識事件」,他的描述令我大為困惑。難道這就是精神探索的目標嗎?不是為了體驗極樂或擁有深刻的洞察,而是為了感受「什麼都沒有」?如果你真的經歷了「空無」,你又怎麼能記住這段經歷?你如何從這種無意識狀態回歸普通意識?空無的經歷又如何才能增強靈性?




後來我發現,邁克住在哈德遜河沿岸的一個小鎮上,離我住的小鎮不遠。他和我一樣已經結婚生子。我向他去電,告訴他我正在寫一本關於神秘主義的書,他答應和我見面談談他的經歷。1999年,在一個溫暖的春日,我們約在他家附近的一家餐館碰面並共進午飯。邁克面色紅潤,頭髮稀疏,留著邋遢的紅褐色鬍鬚。他懷疑地看著我說:「一個朋友跟我講,我不該跟你這樣的人說話。」

他朋友的建議很合理,我回答說,記者確實不值得信任。

邁克大笑起來,似乎放鬆不少

(這當然正合我意)




在盤問我對神秘主義的態度時,他總忍不住搶我的話。我說,

當我第一次聽說開悟時,我覺得它會改變你的整個人格,將你變成……「聖人」

,邁克說。是的,我接道。但現在我懷疑,

你可以既對玄秘意識有很深刻的見解和體會,卻又仍然是個……「混蛋」

,邁克說。「所以那就是你想考慮的事?」他細細打量我,續道,「你想要知道開悟是否真有那麼酷?」




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也是一位冥想愛好者。圖源:Taylor Shute




在向我講述他自己的故事時,邁克始終有些緊張不安。特別是在教我印度教或其他神秘流派教義的細節時,他覺得自己裝腔作勢,便用諷刺的口吻來自嘲。他對開悟的痴迷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當時他正在讀哲學本科,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他嘗試過心理療法和日本禪宗,但均未見效,直到1969年,他開始練習

超越冥想

(譯者註: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又譯「超覺靜坐」)

後才有了好轉。

超越冥想由印度聖賢瑪哈禮師·瑪赫西·優濟(Maharishi Mahesh Yogi)引入西方,內容包括閉眼靜坐,同時口中反覆吟誦真言。




「它像魔法一樣,非常有效。」邁克這樣評價超越冥想。在此後的10年中,他開始加入到超越冥想組織。「我經常和瑪哈禮師一起出去閑逛。」但在超越冥想組織開始舉辦關於玄秘異術的研討會——尤其是懸浮術——之後,他疏遠了這類運動。「我試過那種技藝,」邁克說,「那是一次有趣的經歷,但它肯定不是懸浮術。」

瑪哈禮師還提出,大批冥想者發出的腦電波可以降低犯罪率,甚至減少戰爭。「我覺得那很愚蠢

」邁克說,「我不希望自己被和這種東西混為一談。」




20世紀80年代初,邁克開始攻讀哲學博士學位,以在智性層面驗證那些他確信真實的親身體驗:

通過冥想,我們可以抵達超越時空、文化和個人身份的實在領域。

沒錯,正如威廉·詹姆斯

(譯者註: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

所記載的那樣,玄秘幻象各不相同,

但許多不同流派的神秘主義者,包括基督教、佛教、印度教、道教和猶太教,都描述過

空無

的冥想經歷,而這就是邁克所謂的「純粹的意識事件」。





圖源:Brain Points




「如果你說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那麼只要找到一隻白色的烏鴉就可以推翻這個論點,」邁克說,「我們有許多這種『白色烏鴉』。」邁克指出,如果我們倆各自描述正在吃飯的這家餐廳,儘管我們看到的是同一家餐館,但我們的描述幾乎必然會出現分歧。商羯羅、埃克哈特大師

(Meister Eckhart,譯者註: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神學家、哲學家、神秘主義者)

和禪宗大師道元禪師

(譯者註:1200-1253,日本鎌倉時代著名禪師)

以不同方式描述了他們經歷的純粹意識事件,但其本質上是同一種深刻的實在。




隨後,我們的談話轉向了意外的方向。我說,

我對開悟只不過是一種「純粹的意識事件」這一觀點感到困惑。




「這不是開悟!」邁克打斷道。他瞪著我,再次開口時,他的語調短促、咬字用力清晰,彷彿正試圖將他的一字一句摁進我腦子裡。在通往真正開悟的路上,純粹的意識事件充其量只是塊敲門磚。純粹意識事件和其他玄秘狀態是「迷人,有趣,非常酷的事。

但它們是感知發生了變化,而不是

感知結構

的轉變。

而我認為,正是在結構性轉變發生時,事情才會變得非常有趣。」




邁克舉起他的水杯。他說,通常當你看到一個物體,比如這玻璃杯時,你會感覺到物體和你自己之間有明確的分界。他把玻璃杯放下,從我手上抓過筆,在他的餐巾紙上潦草地畫起來。他勾勒出玻璃杯,裡面裝滿了冰塊和檸檬,一隻眼球正盯著玻璃杯。

在一次「純粹的意識事件」中,物體消失了,只剩下意識,邁克說著,在玻璃杯上畫了個叉。





圖源:Gfycat




然而,有一種更高的意識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意識成為其自身的主體和客體。

「它意識到了自己。這其中有一種——不完全是唯我論,而是意識的自反。」邁克再次低頭在餐巾紙上塗畫起來:一根箭頭從眼球中射出,又彎曲向原處返回。「這就像是以一種新的方式進行自我意識的運動。」




我們的凱撒沙拉上來了。在服務員磨碎帕瑪森乳酪撒到我們碗里時,邁克同我講了講開悟的終極狀態,

他稱之為「統一玄秘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的知覺所包含的不僅是你的個人意識,還包括所有內在和外在的現實。

「你是什麼、世界是什麼,在某種程度上這兩者現在是一體的。」邁克把眼球和玻璃杯用一個圈圈起來。




在此之上還有其他層次嗎?我指著圓圈問道。「我不知道,」邁克回答,他的臉上流露出實實在在的困惑表情,「如果有的話,我也還沒讀到過。有些人想說確實還有在此之上的玄秘體驗,但我並不怎麼信服。」




「所以你開悟了嗎?」我問。「按我的理解來說,是的。」邁克答得毫不遲疑。他一直在等我問這個問題,此時仔細地打量我,等待我給出反應。「瞧,這很棘手。我給了你一個相當棘手的回答。因為我給這玩意兒的定義非常狹窄。」

根據別人的定義,他可能不算開悟了,但按他自己的定義,他在1995年達到了這一境界。





圖源:

Brain Points




之後,邁克急忙打消我關於開悟的各種錯誤觀念。當他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冥想時,他相信開悟「肯定會很有趣、很好玩」。他裝出一聲狂喜的喊叫,舉起雙手在空中揮舞。「完全的天堂,」他打了個響指補充道,「就像這樣。」但開悟並不會讓你永遠快樂,更不用說欣喜若狂了。

相反,它是一種融合了所有人類情感和特質的狀態:愛與恨、慾望與恐懼、智慧與蒙昧。

我們真正追求的是同時掌控對立情緒的能力。




開悟能給人帶來深層次的滿足感和深刻的轉變,但在許多方面,開悟者的心靈仍然沒有改變。「你仍然神經質,你仍然討厭你的母親,你仍然想要亂搞男女關係,或者隨便別的什麼。這部分東西是相同的,開悟不會改變這些。但是現在有一種深刻的——」他舉起雙手,彷彿抓住了一個看不見的籃球,並從喉嚨深處發出一種低聲咆哮似的咕噥聲「——這種東西在過去是沒有的。」




邁克補充說,玄秘體驗不僅根本不會培養謙卑感、消解人的自我,反而會導致自戀。

開悟是「你能想像出的最厲害的自我膨脹」和「媚葯」。

當你得到了一個深奧的玄秘啟示時,「你覺得自己就是上帝!這對人產生的影響是很劇烈的……

(你會覺得腦海中有)

無數年輕女士跑來跑去地說:『他開悟啦!他是上帝!』」





圖源:Google Plus




「你自己遇到過這個問題、為此困擾過嗎?」我問。「當然了!」邁克答道。1971年,他初次經歷玄秘體驗,那時他幸福到了極點,覺得自己站到了世界之巔。「

過了一會兒,那種感覺會消散,你會發現自己還是原來那個混蛋,只是有了不同的洞見。

」為了解決他的一些個人問題,邁克在1983年重新開始接受精神治療。「那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事情。我從那時起一直堅持到現在。」

(我很好奇,對於那些相信自己開悟了的人來說,給他們做治療師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邁克說,與一些宗教大師所說的相反,開悟並不會給出諸如宇宙起源、生命意識起源這類科學謎題的答案。當我問他是否能用直覺感到現實之下潛藏著的一種神性智慧時,他搖了搖頭:「不,不。」




然後他重新思考了一下。

他認為終極現實是不受時間影響的、無特徵的、無神的,但他偶爾會覺得自己和其他所有人都是一個更大的圖景的一部分。

「我有種感覺,

萬事萬物是朝著某個特定方向發展的,遠遠超出任何人的真實掌控。

」他說,也許就像電子可以被同時描述為波和粒子一樣,

終極現實可能既與時間無關、漫無目的——同時又有一些方向性和目的。





圖源:peptalk




顯然,邁克對於自己對開悟的辯護並不滿意——或是因為察覺到我對它不滿意——他做了第二次嘗試。他向我保證說,自從他開悟以來,他的專註力提高了,對人的直覺也更准了。「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這句話:對我而言,這種體驗有比沒有強,」他說,「這

不是空無

。」




幾天後,我在自家後面的樹林里跑步。我氣喘吁吁地跑到了山頂,倒到一片苔蘚上調整呼吸。抬頭透過糾纏的樹枝望向天空,我回顧起和邁克共進的這頓午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不知怎地,在聲稱自己開悟了的同時,他又能顯得樸實無華、討人喜歡,甚至有些謙遜。他不是聖人或先哲,只是個普通人,一個住在郊區的父親,不過是恰好達到了存在的至高境界。




但是,如果開悟對我們的改變如此之小,我們為什麼要努力去實現它呢?我還深入思考了邁克和其他神秘主義者的看法——他們認為,當你看清事物時,你會在現實的核心處發現一片空無。你抵達了精神彩虹的盡頭,卻沒找到上帝、萬物理論,亦或是狂喜。你會找到空無,或者按邁克的說法是「不是空無」。

這有什麼神奇的?有什麼安慰人的?將人生看作一場幻覺會讓人更容易接受死亡嗎?我肯定錯過了什麼。




我仍然躺在地上仰面朝天,這時一個影子飛進了我的視野。一隻翼尖張開的禿鷲無聲地滑向了我。就在它飛過樹頂,從我頭上經過時,它歪了歪皮毛皺縮的腦袋,望向我。「走開!」我喊道,「我還沒死呢!」




本文作者:約翰·霍根是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科學寫作中心的負責人。他的著作包括《科學的盡頭》(The End of Science)和《戰爭的盡頭》(The End of War)。














往期文章:














利維坦

」(微信號

liweitan2014

),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

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

微信號 

liweitan2018



點擊小程序,或「

閱讀原文

」進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你的貓真的鄙視你嗎?
產生幻覺時為何會看到這些圖案?

TAG:利維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