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莫把「小資情調」當佛法(圖)—道德真源

莫把「小資情調」當佛法(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網《佳文賞析》欄目1326篇

作者:仁宏

莫把「小資情調」當佛法(圖)—道德真源

我的一個朋友學佛有一段時間了,她很熱心,到各種公益團體去做義工,也經常參加一些佛學夏令營之類的活動,她說她很喜歡那種「安詳」「自在」的感覺。但有一次,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不平事,突然間就火冒三丈,差點把房頂掀了。這時我笑著對她說:「你的那些『安詳』、『自在』,現在都到哪裡去了呢?你那不是佛法,是『小資情調』。」

這裡的「小資」,並不是指一個社會階層,而是指現在一些學佛人的生活狀態——在生活上衣食無憂、不必為養家糊口而奔命;也沒有什麼病痛,安閑自在,有足夠的時間來「品味生活」。他們一般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同時也很有文化,了解一些佛法,能吟誦出「春有百花秋有月」的詩句,也能引用「菩提本無樹,明凈亦非台」來和別人辯論。在生活中,他們有一些感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具有「奉獻」「博愛」「分享」等等理念,偶爾也有「安詳」「自在」「空靈」的覺受。他們也許認為——「這就是佛法」。

那麼,這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佛法在世間會變幻出不同的相貌,但其內在核心是不變的,那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這三者是區別佛法與世間法、佛法與外道的標準。那麼,到底是不是佛法,如果用以上標準捫心自問,答案自然會水落石出。

除此之外,佛法與「小資情調」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佛法所帶來的安詳、自在是建立在無我智慧基礎上的,因此是真實的、堅固的,是能經受得住外境考驗的,而「小資情調」則不然。「小資情調」的核心還是一個「我」,只不過是憑藉修習世間善法所得來的福報,將外界對於這個「我」的侵犯暫時地屏蔽掉了,因而保持了一種「安詳」的表象;但假如這個「我」真的受到了侵犯,就依然會如火山爆發一般的不可收拾,因此,在真實的生活面前,這種所謂的「安詳」是不堪一擊的。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可以做到如如不動,而我們呢,哪怕一個打火機的小火苗碰到手指,恐怕也會哇哇大叫,這時還能「安詳」、「自在」嗎?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師,早年在五台山打坐時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認為「證悟」了。後來他被人陷害、充軍流放嶺南,其間經歷了種種苦難艱險,而就在這九死一生之中,他才發覺他原先所「證悟」的那些東西僅僅是浮光掠影,絲毫派不上用場。於是,他開始了銘心刻骨的反省,繼而在修行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憨山大師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說到,他非常感謝這一段苦難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好像天地間巨大的鉗錘,將他內心中蘊藏的我執煩惱錘打得一乾二淨,使他獲益匪淺。

縱觀古今高僧大德,幾乎每個都是具足剛骨的硬漢,有著斬釘截鐵的性格。「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他們的洒脫、自在,是經歷了千錘百鍊的艱苦磨礪之後展現出來的智慧,絕非輕輕飄飄、浮浮泛泛所能得到的,否則,那所謂的「洒脫自在」僅僅是古人所呵斥的「軟暖習氣」而已。

當今,在社會上流行的「心靈感悟」類書籍中,有很多就是這種「小資情調」,疲憊的現代人也許需要這些「心靈的滋補品」。但是,這也可能是心靈的麻醉劑,因為當暴風驟雨真正來臨的時候,這些真的管用嗎?世間善法本來也是好事,可是世間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視聽,對眾生的危害恐怕要遠遠超過殺、盜、淫、妄等等惡法。品茶賞月也可能開悟,但絕不能說品茶賞月就是禪;佛法不離日常生活,但也絕不能說日常生活就是佛法。

古德警示過:「心術在毫釐之辨」。所作所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還是把佛法退變為世間法,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無法逃避的、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莫把「小資情調」當佛法(圖)—道德真源

報恩偈:弘揚道德報天恩,傳法度生報佛恩,正心守道報皇恩,法性圓明報娘恩。——東方陽熹

願您福慧具足,吉祥如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陽熹 的精彩文章:

普賢菩薩警眾偈(圖)——道德真源
東方陽熹:論佛教的傳承(圖)

TAG:東方陽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