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千多年前,歐亞大陸上有三個最強帝國,其中一個竟然打敗了中國

一千多年前,歐亞大陸上有三個最強帝國,其中一個竟然打敗了中國

公元六到八世紀,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大帝國正處於興盛期,分別是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

可以說,幾乎在同一時期,中東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從阿拉伯半島開始,經過戰爭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向西佔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吞併了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個地區。

最終,在天寶十年,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兩年。其結果就是以唐朝慘敗而結束,後世稱這場戰爭為「怛羅斯之戰」。此此戰敗,對於唐朝來說可謂是損失慘重,國力受損,好在家底夠厚,經過兩年休養生息,唐朝國力很快恢復。天寶十年,即:唐阿之戰結束兩年後,唐朝重振旗鼓,大肆征討大勃律,軍隊由新任安西節度使統領。

可以得見,唐朝的恢復能力還是挺強的,兩年前剛經歷慘敗,兩年後就已有實力再次征伐,這也從側面體現出唐朝的強大。當時,唐朝處於唐玄宗統治時期,享受著「開元盛世」帶來的紅利,自然底氣十足。隨著唐朝不斷鞏固西域,掃除周邊勢力,可以想像,照此發展下去,西域地區必然會重現漢時風光。

然而,就在這時,國內爆發了安史之亂,徹底打亂了原本部署。安史之亂被認為是唐朝衰落的誘因,儘管,後面平定了叛亂,卻使得唐朝無力統治西域,且國內藩鎮割據,為後來滅亡埋下了隱患。至於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主流認為是來自於李林甫嫉賢妒能。

但是,筆者卻不這麼認為,最起碼不完全這麼認為。

李林甫擔憂擁有戰功的將領會威脅到他的地位,遂大肆提拔少數民族將領,導致後來外族勢力發展壯大,以至於再想除掉可就沒那麼簡單了。從歷史角度來看,安史之亂絕非單獨事件,它的爆發是唐朝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存有多方面因素,主要為: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朝廷內部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

叛亂髮生後,唐代名將高仙芝在陝郡布防,他手上雖然有五萬兵力,但是,多是剛剛招募的新兵,還未經過正式軍事訓練,戰鬥力幾乎沒有,且軍中還夾雜著不少邊兵,長騎以及彍騎,此戰對於高仙芝來說,並不抱多大的期望。

恰逢此刻,作為唐軍統帥的榮王李琬前線暴斃,榮王僅是名義上的統帥,對正式作戰並無實質性幫助,但他的死去,卻使得無人能夠約束監軍邊令誠,以至於邊令誠在軍隊內指手畫腳,囂張跋扈,從而導致後面出現的悲劇。

封常清與高仙芝匯合後,認為憑藉陝郡地區的這點新兵,是不足以抵抗叛軍的進攻。於是,封常清建議應該將兵力退守城中,堅守潼關,高仙芝選擇採納。在撤退過程中,斷後部隊曾遭到叛軍攻擊,損失較大,好在唐軍主力在高仙芝的率領下,平安撤入潼關。

高仙芝深知敵眾我寡,剛一進城就命令所有士兵修築城池,加強防禦。沒有多久,叛軍即追至城下,領兵者為安祿山得力幹將崔干佑。望著面銅牆鐵壁的防守,崔干佑只能選擇退兵,長安危機得以暫時解除。在古時,潼關為戰略要地,叛軍若想攻佔長安,則必須拿下潼關。

換言之,高仙芝若能守住潼關,那麼長安就能保住。可誰都知道,叛軍既然選擇起兵,絕不會止步於一座城池前,此次崔干佑退兵,一方面因其率領的是先頭部隊,且其中多為騎兵,並無拿下潼關的把握。另一方面,崔干佑此次追擊,是以探查軍情為主,在他們摸清潼關兵力虛實後,定然會攜叛軍主力捲土重來,到時潼關勢必要經歷一場血戰。

在崔干佑退兵之時,遠在蒙古地區的朔方鎮武軍城卻激戰正酣。這是安祿山的另一隻大軍,由麾下將領高秀岩率領,目標是拿下武軍城。然而高秀岩這次可選錯了地方,此地駐守的唐朝將領為大名鼎鼎的郭子儀,守軍皆是身經百戰的唐軍將士,高秀岩率領叛軍發動數次進攻,不僅毫無所獲,反而自身損失慘重,潰不成軍。

叛軍潰敗後,郭子儀率軍乘勝追擊,斬敵無數,並一路攻下靜邊軍城。這時,安祿山的大同兵馬使薛忠義率軍殺到,郭子儀怡然不懼,領兵迎戰,斬殺胡騎7000餘人。兩戰大獲全勝,極大振奮了唐軍士氣,隨後唐軍一鼓作氣,相繼收復雲中、馬邑等地。

經過郭子儀力挽狂瀾,唐軍逐漸佔據上風,而叛軍則屢戰屢敗,潰不成軍。為了迅速掌控局勢,唐軍採取側面迂迴戰術,繞到敵後,切斷了叛軍後路。唐軍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大幅突破,使得敵後創口愈來愈大,等同於把叛軍一分為二,南北線徹底失去聯繫。

在首尾無法顧及的情況下,等待叛軍的下場就只有被分割清剿。就在一切都向好的局面發展時,大宦官邊令誠成為唐軍平定叛亂的最大阻礙。高仙芝準備率軍攻打連雲堡,可邊令誠怯戰不出,高仙芝無奈,只能將原本不多的兵馬分出三千人,用來保護邊令誠。

其後,高仙芝率領著剩餘人馬清剿叛軍,好在其軍事能力出眾,僅用六七千人就拿下了小勃律都城。見敵人已滅,邊令誠遂率軍大搖大擺前往小勃律,到了地方後,他又是要財又是要物,可謂是貪得無厭,高仙芝並不在意城內財物,遂一一滿足。

如果說,邊令誠僅是貪財貪物倒也無關緊要,可要命的是,他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對作戰之事指手畫腳。若是其他事情,高仙芝自會退讓一步,可這行軍打仗豈能兒戲,一步指揮出錯,將會造成全盤皆輸。如此視全軍將士性命於不顧,高仙芝自然不能縱容,因此,對於邊令誠的一些荒誕要求,高仙芝皆嚴辭拒絕。

不曾想,邊令誠是個極易記仇的人,此次高仙芝絲毫不留情面的駁斥,令他十分憎恨。於是,邊令誠回到長安後,即向唐玄宗上書讒言,大肆詆毀高仙芝,且刻意誇大高仙芝、封常清敗績,而對於高仙芝手下士兵皆為戰力低下的新兵一事,他卻隻字不提。

此時,不知真相的唐玄宗受到蒙蔽,大怒之下派邊令誠處死高仙芝、封常清二人。

邊令誠拿著皇帝給的敕令,返回潼關,見到封常清後,他宣讀敕令,將其賜罪。封常清聽後,情緒並未有太大波瀾,而後請求稱:「我討賊無方,令國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後,有表章奏與皇上,請公公予以上達天聽。」說完,他從身上拿出奏表,遞給邊令誠。

隨後,封常清慷慨赴死。

從這點看出,封常清已然料到了自己的結局,及早將奏表備在身上,那麼,這奏表內又是什麼內容呢?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封常清的臨終奏表中,先是解釋當初東京陷落後,他之所以潛逃,並非是為了怕死,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戰略考慮。奏表中,封常清向唐玄宗詳細陳述對叛軍的作戰安排及局勢分析,且在最後,他如實講述洛陽戰敗的原因及過程。

可以說,這些內容都是封常清在與叛軍多次交戰中,總結出的經驗,對於唐朝平定叛軍有著重要作用。

封常清受刑時,高仙芝還在城外巡查,並不知封常清被斬之事。待返回城中,高仙芝才聽聞此事,他當時以為封常清被斬,是因洛陽戰敗一事,並未察覺到自己正身處危機。邊令誠深知高仙芝兵權在手,如果念了敕令,恐怕會逼的高仙芝謀反。

為了以防萬一,他找來上百名刀手,跟隨身後,向著高仙芝方向趕去。見到高仙芝後,邊令誠對其喊道:「大夫您亦有恩命!」。高仙芝一聽此話,頓覺今日自己大難臨頭,不過他沒有驚慌,從容跪下接聽敕令。

敕令中,稱高仙芝擅自率軍撤入潼關,罪不可恕,且肆意剋扣將士糧餉,為此受死。高仙芝聽後,上言道:「擅自率軍撤退,確實按罪當誅。可剋扣將士糧餉之事,卻是無稽之談,顯然是冤枉於我,不信大人可以問下周圍這些將士們。」

此刻,在刑場附近,已然圍滿了高仙芝招來的唐軍。

這些人雖然跟隨高仙芝時間不長,但是,在最近幾個月的戰鬥中,都對這位仁厚大度的將軍頗為敬重。眼見高仙芝被冤枉剋扣糧餉,這些士兵紛紛發聲澄清,一時間好似群情激憤,邊令誠怕久拖生變,急忙令刀手行刑,一代名將高仙芝,就這麼稀里糊塗身死。

唐朝損失兩員大將,一時無人可用,萬般無奈下,只能命養傷在家的哥舒翰出征。哥舒翰亦是一員名將,他上任後效仿高仙芝的策略,堅守潼關。在哥舒翰看來,叛軍表面聲勢浩大,實則堅持不了多久,潼關此地易守難攻,叛軍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攻下,而時間若拖得長了,各地忠於唐室的勢力則會趁勢出擊,佔領敵後,到時叛軍將首尾不能兼顧,陷入困局。

哥舒翰對於局勢看得很是透徹,然而能力再強,終究抵不過奸臣一句話。在他死守潼關時,奸臣楊國忠認為哥舒翰怯戰,遂多次令哥舒翰出城迎敵。嚴令之下,哥舒翰無法推脫,只能率軍迎戰,在追擊中,誤入叛軍圈套,唐軍全軍覆沒,哥舒翰戰死,潼關就此失守。

潼關陷落後,叛軍浩浩蕩蕩,直搗長安,唐玄宗攜朝室慌忙逃往蜀地... ...

直至最後,這場波及全國的動亂用了八年方才平定。在古時,八年叛亂,足以耗空一個強國,而唐朝有兩次盛世作為後盾,根基雄厚,則順利挺過了這次危機。雖然並未倒下,但唐朝卻因此元氣大傷,逐漸走向衰落。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即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主要原因是由於統治者疏忽導致,當時為了獎勵平叛有功之人,唐朝大肆分封節度使,並在國內建立軍區,進而使節度使制度涵蓋範圍擴大,為藩鎮割據創造了條件。

在唐朝後期,割據局面已然形成,各藩鎮內實行父死子繼、財政自治,擁有自身政治體制,可以招募軍隊,儼然是一個獨立的小國家。隨著藩鎮發展日益壯大,他們之間為了各自利益,亦會互相征戰殺伐,國家再次陷入戰亂。

在這期間,唐朝有心削弱各藩鎮勢力,卻效果甚微,到了後期,藩鎮勢大,朝廷已經沒有能力進行約束。由於,各藩鎮間戰爭不斷,消耗巨大,各地勢力遂選擇向百姓增收賦稅、徭役,且明目張胆壓迫百姓、侵佔土地,民間對此怨聲載道,各地反抗不斷。

並且,在懿宗、僖宗時期,國內趕上天災,田地近乎顆粒無收,老百姓生計成為問題。在這種險峻形勢下,朝廷依舊大肆徵收賦稅,將百姓逼上絕路,最終爆發起義。這次起義規模空前,最終,徹底瓦解了唐朝統治。

簡單來說,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藩鎮的出現,削弱了中央集權的作用,使得國力逐漸衰弱,加之,朝內奸臣當道,統治者已無力解決國內矛盾。惡性循環下,最終導致民間爆發起義,推翻了當朝統治。

天復元年,崔胤聯合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唐昭宗複位,李裕復降德王。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宣武節度使朱溫入宮盡誅宦官。天祐元年,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將唐昭宗殺害。

至此,統治中國290年的大唐帝國就此覆滅。

參考資料:

『《怛羅斯之戰》、《唐阿之戰》、《安史之亂》、《資治通鑒》、《新唐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古代男子為方便,設計一種房間解決生理需要,長見識了
此人本來能一輩子榮華富貴,結果,卻因為太貪心遺臭萬年了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