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明朝隆慶萬曆以後,蒙古與內地之間各種形式的貿易市場遍布長城全線,人為的貿易限制基本上被廢除,明蒙經濟交流空前繁榮。

王士琦描述得勝堡市口的盛況,說「每遇互市,東西名王率眾數萬,烽屯城下。」萬曆《宣府鎮志》敘述張家口馬市開市之日,「賈店鱗比,各有名稱」,「南京羅緞鋪、蘇杭綢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各行交易鋪長四五里許」。儼然是一座繁富的商業城鎮。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張家口大境門

1618年沙俄使節佩特林來華,曾途經位於明朝邊境之內,緊靠長城的錫喇喀勒噶城,即張家口。佩特林對這個重要馬市市場作了有趣的報告。他說這裡


「除毛料外,各式貨物齊全,但不見有任何寶石。他們有大量的絲絨、緞子、條紋綢和塔夫綢,以及金綉帶銅的綢緞;還有各種花卉、各種糖、丁香、肉桂、大茴香、蘋果、香瓜、西瓜、南瓜、黃瓜、大蒜、蘿蔔、洋蔥、蕪菁、白菜、芹菜、辣根、罌粟、麝香、葡萄、杏仁、大黃和其它不知名的瓜果蔬菜。

城市商號林立,貨物一應俱全

。」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宣化

蒙古與明朝在各類市場上的交易額亦極大。

以宣大山西三鎮為例,隆慶五年(1571)通宮市馬價銀與撫賞費用為60317兩。隆慶六年(1572)增至71046兩。萬曆十六年(1588)戶科給事中穆來輔說,三鎮市費「且三十萬矣」。萬曆四十年(1612)已達413000兩。前後42年,猛增近7倍。三鎮私市未見統計數字。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得勝堡

隆慶五年(1571)年馬市初開,王崇古疏奏三鎮得勝堡、新平堡、張家口、水泉營等四市,通共官市馬7030匹,私市馬騾牛羊22000頭匹。官市馬價銀為56475兩;私市多牛羊,價值不及馬匹,加上皮張、馬尾等,至少相當官市馬價銀的一半,估計三萬兩,是不過分的。如此推算,天啟元年(1621)宣大山西三鎮私市馬騾牛羊、皮張等價,不下20萬兩。與官市兩項相加,則萬曆四十年(1612)宣大山西三鎮的貿易總額,約為60萬兩。這還不包括該地區眾多小市的貿易額。倘加止薊遼、陝西諸邊各種形式的互市,蒙古與明朝全年的貿易額,當會有100萬兩左右。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諸互市設在長城線上,商品卻來自明朝各省。

《明史》卷222 《王崇古傳》說:馬市初開,「崇古乃廣召商販,聽令貿易。布帛、菽粟、皮革遠自江、淮、湖廣,輻輳寒下」。

宮府亦派人遠道採辦商品。據《萬曆武功錄》卷八《俺答列傳下》,隆慶五年籌備開市,


「我市本暫請借客餉金四萬。不足則請雲中庫出年例客餉金三千,官遣一人偕行賈往臨清,而以千三百治緞,千二百治綢,五百治布。緞必二兩以上,綢亦欲堅厚闊機,布用蘭紅渚色。不足則借朋合一萬一千兩,班價七千兩,發四道,道各五千兩,分往張家灣、河西務治金繒諸貨。」

次年三月,


「雲中遣指揮使偕商往臨清、張家灣、河西務易繒布、水獺皮、羊皮金諸貨。」

臨清、張家灣、河西務等地是當時著名的貨物集散地,蘇杭的綢緞,松江的棉布都在這裡轉手銷售。以後似乎還派人至各產地直接採辦。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北京通州張家灣


在長城線上諸市口從事貿易的蒙古人,也來自蒙古高原各地,乃至極西北邊。

漠南右翼諸部自隆慶封貢以後,成為明朝互市的主要對象,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左翼察哈爾、內喀爾喀以及科爾沁井則控制朵顏,吞併泰寧、福余,而以三衛名義獲得貢賞和互市的權利;同時也可以通過土默特萬戶左右兩哨領賞賣馬。漠南諸部均能夠從各類互市地點,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鐵鍋、段布、糧食等生產生活必需品,是不會有疑問的。

漠北外喀爾喀、漠西瓦刺,遠隔大漠,萬里迢迢,明代漢文史乘沒有留下他們參予馬市的記錄。但事實上他們同樣在利用各類互市點,與內地進行經濟交流。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新平堡

萬曆四十六年(1618)沙俄使節佩特林在長城的一個關口,親眼見到,


「城門口熙熙攘攘,約有三千人;阿勒坦汗的人將貨物運到這裡來交易。他們也趕著馬來關口同中國人做生意,但中國人只准許其中少數人通過長城。」

佩特林所說的阿勒坦汗,是外喀爾喀和托輝特部的碩壘烏巴什。和托輝特地處喀爾喀的極西北邊,尚且至長城互市,喀爾喀其餘部落與中原的經濟交往就更方便、更頻繁了。在這以前,萬曆四十四年(1616)沙俄使節丘麥涅茨等在阿勒坦汗處見到喀爾喀汗派去的人,曾向他們探詢喀爾喀汗及其領地的情況。這些人告訴俄國的哥薩克,喀爾喀「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互相通商」。

雄主俺答汗(十三):俄國人見證了蒙古與明朝繁榮的邊市貿易

佩特林還提到黑喀爾木克(即瓦刺)與中原的互市。他說:大明皇帝將「貨物分配給中國各城市,由各城市再通過邊境轉運到蒙古地方,到阿勒坦汗處,到黑喀爾木克等部落」,以換取馬匹。

明中期以後,長城上開鑿的經濟聯繫孔道卻愈來愈多。和平友好的經濟交流終於取代了過去血肉橫飛的廝殺。

(系列之十四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海春 的精彩文章:

雄主俺答汗(十一):誰是明朝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和珅過人的才能和獨特的手段 讓乾隆對他的信任超過了兒子

TAG:鄧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