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我看著她一點點死去…腸癌患者女兒痛心提醒,發人深省

我看著她一點點死去…腸癌患者女兒痛心提醒,發人深省

「在2018年1月8日,我的母親因結腸癌離開了我。」

「我是一點一點看著她枯萎下去的。」

被稱為「微博入殮師」的@逝者如斯夫dead,敘述了一位女兒對病逝母親的懷念。

回憶親人的離去,很少有人能做到冷靜對待。但這位女兒的文字,卻是極其理智和剋制,讀來反而讓人更覺傷感。

她所寫到的有關預防癌症和勸大家珍惜身體的告誡,更給我們以健康警醒。

媽媽因腸癌離去,一位女兒的痛心告誡

現在覺得,死真的很可怕

以前年輕氣盛時,總是天不怕地不怕,甚至覺得死也沒啥可怕的,多麼天真無畏啊。

然而在親人患病後,你也許才會迅速意識到——活著,比一切都重要。

「在醫院照顧她這一年多來,我想在腫瘤醫院這種高死亡率的地方,我唯一害怕的就是死亡,之前信誓旦旦說死有啥可怕的,現在覺得,死真的很可怕。」她回憶。

剛開始她對母親的病情挺樂觀,因為確診後一直在用昂貴的靶向葯治療,效果非常好,她還曾一度懷疑醫院誤診了。

但是在癌症複發後,她發現母親可能真的撐不下去。

得了癌,最怕的就是癌症轉移。這些沒有被藥物殺死的更「優秀」的癌細胞站起來了,哪裡有好細胞,它就往哪裡鑽,就像一個恐怖的侵略者。

「媽媽從此一蹶不振,並且因為癌細胞轉移到脊椎,壓迫了神經,她再也站不起來了。」

很久以前,媽媽就在一點一點離開我

她寫道:「醫生說,腸癌沒有五年十年是不會發展成這樣的,這說明,在很久很久以前,媽媽就在一點一點的離開我。」

結直腸癌,是由結腸息肉一步一步演變成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息肉癌變)浸潤性癌。

結直腸腫瘤從良性發展到惡性,通常需要5~15年不等。如果能在早期發現,手術切除後,治癒率非常高。

腸息肉通常不會引起癥狀,所以有息肉的人往往毫無知覺,而腸鏡篩查能有效發現結腸息肉。

所以,正在看文章的各位,真心建議你們,50歲後(一般人群)一定要記得做腸檢!

年輕人啊,也千萬注意定期檢查,別仗著自己年輕力壯就不怕,因為,「在一個樓層里,痛到叫得最大聲的就是年輕人,走得最快的也是年輕人。請不要再說我年輕不怕,你是父母的寶貝,如果倒下了,他們真的會非常難過的。」


腸癌的6個危險信號

在中國,大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尤其在很多大城市,大腸癌變成了發病率上升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

要想避開它,識別它的早期癥狀十分重要。

見的大腸癌徵兆有:

1. 排便習慣改變

這是大腸癌最常見的表現。比如之前排便很規律,但最近很長一段時間裡,拉肚子或便秘的情況卻十分頻繁;或是之前一天只排便一次,現在卻一天三五次地跑廁所。

別以為「這只是便秘,只是拉肚子而已,沒什麼大事」,最好及時去醫院做檢查。

2. 大便帶血

這可能是痔瘡引起的,也可能是大腸癌導致的!便便在通過已有癌症的腸道時,會摩擦表面,從而引起血便。

3. 持續腹瀉

大腸癌所造成的腹瀉,往往是水性便便中夾帶著血,便後還有殘留的感覺,同時腹瀉和便秘交替、反覆發生。

4. 便便突然變得很細,拉不幹凈

如果是平時較粗的便便,突然間變成了鉛筆一樣細,那要提高警惕了。

因為腫瘤一旦變大,就會影響糞便排出,使之變細,且一次不能完全排盡,總是感覺想排又排不幹凈。

5. 忽然出現腹部脹氣、飽滿的感覺,或者絞痛;

6. 沒有減肥,體重卻下降嚴重;疲倦,沒有力氣。

忽略這個檢查,腸癌常常一發現就是晚期

它就是腸鏡篩查。

根據《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以及國家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結直腸癌早診早治技術方案》,建議——


一般人群(非大腸癌高危人群)

推薦50歲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一般每5~10年進行一次檢查,檢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隱血和腸鏡。


高危人群

可以提前到40~45歲左右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3~5年接受一次檢查。

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或以上者,即為高危人群——

年齡較大的人。90%以上的大腸癌是50歲以上的人得的。

有過腸道息肉或者大腸癌歷史的人。

有過炎症性腸病的人。比如,原來有過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克羅恩病的人。

有兩種家族性遺傳病的人:一種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另一種是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

家人得過大腸癌或者結腸息肉的人。

大家都在看:

這種「水」會致癌,有人天天喝!千滾水、隔夜水在它面前不值一提

女友親吻用力過猛,小伙緊急進醫院!男女身上2個地方切記別亂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生 的精彩文章:

據說「十年雞頭勝砒霜」!雞頭真有那麼毒?專家給出客觀的解釋
不想血管堵,日常生活做好這5點!能做到一個都好

TAG:家庭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