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本來統一有利於發展,為何分裂的歐洲比統一的中國更先進

本來統一有利於發展,為何分裂的歐洲比統一的中國更先進

經過春秋戰國500多年的紛爭動蕩,中國終於統一於秦。在差不多同一個時期,面積也與中國相仿的歐洲。他們則沒能完成統一,而是形成了許多的國家和不同的文明。

統一的國家,實力強大,國家穩定,應該比四分五裂、爭鬥不休的地方,更有利於發展,可為何四分五裂的歐洲,發展到後來,卻反而更先進了呢?

(春秋戰國戰爭浮雕)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分為二來考慮。

一、秦始皇大一統對國家發展的促進作用。

統一之後的中國,幅員遼闊,內部穩定,除了改朝換代和農民起義,能夠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和平穩定,這對於文明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統一的強大國家,有能力抵禦游牧民族的入侵。放眼世界,在歷史上,幾乎所有先進的農業文明,都面臨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脅。而中國尤其嚴重。秦漢時期,匈奴虎視眈眈。隋唐時期,突厥北邊環伺。宋朝和明朝,則面臨新起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人的威脅。

每次游牧民族入侵,國家遭受劫難,文明陷於塗炭。如果沒有統一的強大國家抵禦入侵,中國一脈相承的燦爛文明,可能和其他古老文明一樣,早已壽終正寢。

二、秦始皇的大一統帶來的弊端。

封建君主為了維護統治,實行「定於一尊」的威權,不利於百家爭鳴、自由論戰,這又為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弊端。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統一思想,「焚書坑儒」,不允許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繼續出現。後世的統治者,不斷沿襲甚至強化這種做法。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時期更是興起恐怖的文字獄。

這些做法,對於學術爭鳴、自由創造,以及文明的多樣性,是不利的。

(大統一的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個諸侯國已經顯現了文明的差異性。比如文字不一樣,習俗不一樣,崇尚的精神不一樣,有些國家崇尚法家,有些地方推崇儒家,有些地方重視墨家。

統一之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文明趨於一致,也就缺乏了多樣性。而文明的多樣性,可以相互借鑒、競爭,從而促進文明進步。

三、對比歐洲的情況。

歐洲自從古羅馬分裂之後,從此再沒有完成統一。古羅馬在繼承古希臘燦爛文明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後起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歐洲文明的主要特徵。古希臘、古羅馬和基督教,是歐洲文明的三大基本元素。

古羅馬衰落之後,來自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就是崇尚武力的蠻族,南下歐洲,佔了大部分歐洲領土。

由於日耳曼人相對落後,文化程度較低,他們佔領歐洲大片領土之後,一方面接收先進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努力使自己文明開化起來。另一方面,他們的力量又不足以對歐洲進行大一統,長期與其他民族鬥爭、共存,比如西邊的凱爾特人,東邊的斯拉夫人等,外來的吉普賽人等。當然還有文明開化的古希臘人古羅馬人。

這些民族和文明,誰也沒有力量一家獨大,於是形成了多民族多文明並存的現象。在並存過程中,通過競爭和借鑒,在爭鬥之中進步,呈現刀光劍影和萬紫千紅的景象。

(歐洲的紛爭)

以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為底蘊,多民族多文明長期競爭,這是四分五裂的歐洲與大一統的中國最大的不同。

儘管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衝破黑暗之後,在文藝復興的曙光照耀之下,多樣化的歐洲率先迎來了近代化和現代化,成為世界發展的引領者。

而秦始皇大一統之後的中國,給世界呈現的是一脈相承、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兩種不同的文明,交相輝映,閃耀在歷史的長空,照亮著人類的未來。

(參考資料:《中西文明的對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歷史真相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後一位壓寨夫人,被稱「最美壓寨夫人」,她究竟有多美
張飛阻斷當陽橋,曹操的大將都不敢挑戰,為何不一通亂箭射過去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