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兩千多年來最偉大的一個建築,卻被很多人說是「沒什麼用」?

中國兩千多年來最偉大的一個建築,卻被很多人說是「沒什麼用」?

原標題:中國兩千多年來最偉大的一個建築,卻被很多人說是「沒什麼用」?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也就是今陝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可以說,長城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歷史奇蹟,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志士不吝稱讚之詞,讚頌這萬古工程。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愈加追求多元化,對歷史古物也有了更多的見解。此種背景之下,消沉許久的「反傳統」聲音再次興起,而長城則首當其衝成為了「眾矢之的」。


關於長城,許多人疑問最多的便是:始皇帝勞民傷財修築長城,真的值得嗎?它的意義是否僅為證明其存在而不是為了抵禦敵人?事實上,它真的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了嗎?在目前看來,長城顯然歷史意義大於實際作用,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其後的歷朝歷代,都對原長城進行了修築擴建,可見,它還是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的。

當年《河殤》熱播,在它內容里,像長城這種人類遺產成為「禁臠之物」,不準出現任何詆毀的聲音。為了突出長城的重要性,甚至編出:「長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人類工程。」如此彌天大謊,卻流傳多年,時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對此深信不疑。


那麼,長城真的有價值嗎?我想主流聲音是持肯定態度的。但是,回顧歷史,卻會發現貶低長城的聲音並不在少數,其中,還有數位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



魯迅曾寫過一篇《長城》,在他觀點中,認為:「長城的特殊之處不過是奴役死了無數百姓而已。」在文中結尾曾留:「... ...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此處魯迅的態度已經很明確,將長城視為詛咒之物,在他看來,為修築長城而死傷無數百姓是不值得的。


這篇文章早年堪稱在當時報刊上,如果放在今天,去除魯迅署名,這篇文章哪家報社敢登?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歷代修築長城靠的是舉國之力。秦始皇時期,為修建長城動用兵士四十萬,勞役百姓百萬之眾,死在長城腳下的更是不計其數。秦朝之後,漢、隋以及五代十國期間,都有朝代擴充長城,甚至到了明代,長城的修建還在繼續。



然而,此時的長城卻形同虛設,未能阻擋清軍入關。


中國封建王朝實行的是專制政體,這種結構的好處便是容易聚力,使得勁往一處使,由此,才能調動萬民,建設如此浩大的工程。當然,這種結構利弊參半,運氣好的話,碰到明君,全國齊心搞發展,自然國力壯大。若運氣不好,遇到統治者昏庸,很容易將整個王朝帶入萬劫不復之地,最終,直至王朝的滅亡。


可以說,在修築長城的問題上,秦皇、漢武是兩位堅定支持者,這與兩朝所遭遇的嚴峻形勢有關。


它們都是面臨著北部民族的頻繁襲擾,在不厭其煩下,建設長城為當時的不二之選。宋朝時期,在修築長城方面略微落後其他朝代,這倒不是他們不願修築,而是宋朝疆域多平原,沒有山脊高地作屏障,他們修築長城毫無意義。當然,儘管無險可據,但是,宋朝也緊跟朝代潮流,挖了許多「地下長城」。


唐朝算是比較特殊的朝代,早前學術界認為唐朝在歷史中並未修築長城,不過近代出現了新的發現,即唐朝曾修建長城,但工程量與其他朝代比起來,不值一提。唐朝對長城的態度向來消極,這點主要跟李世民有關。李世民一直低看長城的作用,甚至認為修築長城毫無意義。


並且,在唐朝成立之初,便有大臣詢問李世民,是否要效仿歷朝修築長城?


李世民當即回絕道:「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意思便是:「真正要做到掃清外寇,提升自身實力最為重要,其次,是與外族修好,拉攏人心。」所以,他覺得興師動眾搞浩大工程,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會勞民傷財,導致外患未除,內憂再起。


李世民如此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當年隋煬帝為了修築長城,徵召百萬壯丁,濫用民力,造成壯丁死傷過半,民間怨聲載道,最終導致隋朝覆滅。唐朝建立在隋朝廢墟上,自然會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如果因修築長城,外敵還未滅,反而將自己耗死,豈不是得不償失。



除了李世民,還有另一位貶低長城的皇帝,即康熙皇帝。眾所周知,清朝之前,明朝曾廣修長城,然而並未抵擋住清軍入關,長城到底作用如何,康熙帝內心最為清楚。在康熙三十年時,有將領報告稱,古北口地區,諸多長城牆體坍塌,請求准許修復。


康熙則回話稱:「自秦朝以來,漢、唐皆有修復擴充,可是,他們最終阻擋住外患侵入了嗎?明末時期,我滿清太祖率兵長驅直入,兵峰所至,無人敢擋。可見,長城並無作用,只有弱者才會修城自封,想要江山永固,唯有修德安民,民心悅邊境自固。」


康熙作為滿清皇帝,能夠有如此遠見,實屬難得。不特如此,康熙皇帝還曾賦詩對長城諷刺道:


「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


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但是,也有學者指出,雖然清代有過康熙的「不修邊牆」令,但只是形式大於意義,實際上清代長城的規模相當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清朝統治者禁止漢人進入內蒙古和東北,實行種族隔絕,在遼寧和內蒙古修建壕溝,沿壕植柳,稱柳條邊。


可以說,清長城與明長城及歷代長城不同,是用於對內血腥鎮壓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的工具,「對內」而不「對外」。


參考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河殤》、魯迅《長城》、《明長城》、《大清朝為什麼不修長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社 的精彩文章:

古代的屍體能千年不腐,但秦始皇的屍體是個例外,早就面目全非了
項羽死後,劉邦為他做了一件讓別人「佩服」的事,真虛偽到了極點

TAG:山川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