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警用機器人發展加快 解決三大問題實現崛起

警用機器人發展加快 解決三大問題實現崛起

今年國慶期間,北京西單商業區曾出現「機器人警察」執勤維護治安的場面,曾幾何時,電影中的「機械戰警」形象也開始亮相街頭,變為現實!

近年來,隨著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迅猛發展,雖然工業機器人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特種機器人一直維持在小批量、多品種的狀態,作為特種機器人重要組成部分的警用機器人,也沒有那麼的引人關注。

但其實,國內對於警用機器人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通過警用機器人幾乎能夠填補百萬數量的警力缺口,如果按照正常價格來計算,能夠開啟一個千億規模的市場。這個需求量對於整個特種機器人市場來說無疑也是巨大的,因此警用機器人值得我們重視。

警用機器人改變「缺兵少將」現狀

當然,發展警用機器人市場前景是一方面,但更為重要的還是其通過「機器換人」所帶來的實際價值。

我們都知道,警察是一份辛苦且危險的工作,他們既要維持社會日常治安,又要與爆炸物、恐怖分子等進行戰鬥,生命安全時常無法保障。而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國警力還非常緊缺,目前國內警察佔比只有千分之1.2,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的千分三,甚至連國際標準都遠未達到。據專家預測,我國警察數量缺口約有250多萬。

與此同時,我國輔助警察工作的保安和協警類人員也有近100來萬的缺口。因為大多數年輕人覺得輔警類工作太辛苦,導致現在輔警人員老弱病殘現象嚴重,以致於形成了年輕人不願干,願意乾的人又作用不大的尷尬局面。

因此,警用機器人的出現和所帶來的價值意義是非凡的。它一方面是對警力缺口和輔警缺口的一個補充,另一方面也是代替警察從事危險任務的有效手段,同時,通過警用機器人的應用還能夠大大提升警察的執勤能力和水平。僅從這三點作用來看,發展警用機器人都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當前我國警用機器人發展如何?

對於我國來說,在警用機器人的發展上可謂具備的一定的先天優勢。出於我國勞動力人口多的原因,在最早進行機器人研發的時候,我國就選擇了一條與歐美等國家不同的道路,將特種機器人的優先順序提到了工業和服務機器人之上。

故而,從863計劃開展至今,我國致力於特種機器人的研發已經歷時30餘年,近兩年國家也將公共安全機器人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大標誌之一,去年科技部又啟動了「主動防控型警用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項目,從國家層面推動警用機器人的發展。

目前,我國從事警用機器人研發的企業和機構已經有很多,通過對國外產品的借鑒和仿製,國內推出的產品也已不計其數,比如國防科大仿製的K5,靈蜥製作的四輪機器人,以及還有一款QDF排爆機器人,都是其中的代表產品。

不過從國內相關文獻和專利可以看出,我國警用機器人的發展仍處於初期,技術研究還在快速追趕中。在文獻方面,我國研究數量雖然開始大幅增加,但內容都處於底層的機械臂、嵌入系統等方面,表明研究還十分初級;在專利方面,我國發明專利佔據大頭,實用型和外觀專利較少,說明我國產業還處於醞釀期,新技術的產生速度讓人期待。

未來還有三方面不足亟待解決

總而言之,對於我國警用機器人的發展來說,國家的支持和引導是大力的,市場需求是旺盛的,產業發展是初級的,技術研發是快速的,未來前景無疑是光明的。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和研究機構也不能過於樂觀,因為眼下仍有諸多發展的不足需要改進。

其一便是智能化程度的不足。目前國內警用機器人的操作基本以遙控方式為主,在智能化感知決策和自主作業能力方面,還無法滿足實戰要求。未來提升智能水平的第一步,就是要擺脫遠程操作形式而實現機器人的自主決策、行動。

其二是應用廣度和深度不足。雖然我國警用機器人在排爆、巡邏、安保等領域已經開始試驗應用,去年和今年也在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中實際使用,但實際配備有警用機器人的公安局、派出所仍是少數,所配備的機器人數量也不是很多,未來如何推進警用機器人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是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其三是自主創新和標準規範不足。當前國內警用機器人產品原創度還不夠,仿製和借鑒國外產品的居多,同時關鍵器件基本依賴進口採購;另外,國內警用機器人技術標準體系尚未建立,行業規範程度偏度。未來要實現行業產業的成熟發展,這兩點問題必須攻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控中國 的精彩文章:

飛行汽車受「眾星捧月」 普及商用需突破這些障礙
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破萬億 雲平台成競爭焦點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