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代甲胄: 明朝的布面甲為何會取代鐵甲成為主流?

中國歷代甲胄: 明朝的布面甲為何會取代鐵甲成為主流?

原標題:中國歷代甲胄: 明朝的布面甲為何會取代鐵甲成為主流?


盔甲對於古代戰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軍隊的披甲率,既是國力的體現,也是戰鬥力的保證,裝備了經過甲片拋光、鍍錫、鍍水銀等諸多繁雜工藝生產出來的明盔亮甲的精銳鐵騎,視覺上就極有壓迫之感,給敵人的威懾是巨大的。


重甲騎兵就是古代的坦克,其衝擊力異常可怕,面對蒙古輕騎的箭支,即便身中十幾箭,只要沒有命中頭面要害,仍能保持衝鋒之勢,不致喪失戰鬥力。重甲步兵也是對抗騎兵衝擊的不二選擇,一旦結陣完成,依託防禦,即具備跟騎兵正面硬剛的戰力。


不過,從明初開始,明甲似乎逐漸被表面布滿泡釘的布面甲所取代,記憶中的漢風滿滿的傳統盔甲出現得越來越少,在如今的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明軍似乎也裝備的都是布面甲,明甲極少,這又是為何呢?


事實上,不管是布面甲還是各種傳統鐵甲,都是現代人的稱呼,古人對布面甲的稱呼是「暗甲」,與甲片外露的「明甲」相對應,就是所謂的「暗甲明盔」。


布面甲為何流行?

威風凜凜的明亮鐵甲為何會被布面甲取代?其實,鐵甲並沒有消失,只是形制發生了變化。


自蒙元開始,布面甲開始出現,蒙元被推翻後,其盔甲形制流傳了下來。要說明的是,布面甲實際上是鐵甲的一種,只是把甲片內置,布面朝外,看上去似乎是布甲,其實還是鐵甲。在內部釘有甲片,外面的布只起到鏈接作用。


布面甲其實並非為了防禦火器,對火器的防護也並不比傳統札甲要好上多少,簡單想想,只是把甲片的位置調換一下,外麵包上薄薄一層棉布,就能防彈了?那這火器的威力豈不是也太弱了?



明朝的布面甲

那為何要將甲片內置?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明朝時氣候遭遇小冰河時期,氣溫降低,邊軍又主要是在西北和遼東作戰,溫度更低,將甲片內置可以更有效地保暖和防止生鏽。


二、有一定的迷惑作用,防止敵人看出甲片的排列方式,從而找到縫隙進行打擊。


三、就是出於經濟原因。傳統甲胄製作工藝繁瑣,用皮條編綴,要在甲片上鑿出許多小孔用於穿條,大小甲片層層疊加,用料多出不少,人工也是費時費力,整套甲胄耗費驚人。而布面甲與之相比,防護力當然是大有不如,最大的優勢就是便宜,甲片碩大節省了鐵料,又不要鑿孔穿條,節省了人工,在適當犧牲防護力後,用最經濟最實惠的方式換取最高的性價比,這才是布面甲流行的最大原因。


裝備布面甲的大明邊軍


什麼人穿布面甲?


既然無法有效防護火器傷害,對刀槍箭支的防護又不如傳統盔甲,布面甲的列裝最適合的自然是普通士兵和低級軍官,低成本的布面甲畢竟能提供一定量級的防護,與皮甲或無甲完全是兩個概念。至於高級軍官,必須提供最高防護級別,穿著的還是明甲。


在體現明朝畫面的一些畫作中,比如《平番得勝圖》等,普通士兵大多數穿著的是布面甲,其中的明軍將領有穿山文甲,有穿罩甲、鎖子甲,精銳士兵也有穿著明甲,而在更為精銳的邊軍中,明甲的披甲率也不低,因為邊軍戰事更為頻繁,面對威脅更大傷亡也就更高,需要更高級別防禦,比如在萬曆三大征中,據記載赴朝鮮對日作戰的諸路邊軍的制式盔甲就是明甲。


穿山文甲的將領



在重要戰事和財政充裕的情況下,明甲還是首選,比如以表現崇禎年間明軍與李自成農民軍戰鬥的《剿賊圖記》和表現明軍剿滅倭寇的《倭寇圖卷》為例,其中出場的披甲軍官和明軍精銳幾乎全部是明甲。



《剿賊圖記》



《倭寇圖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明朝之所以開始流行布面甲,最主要原因還是一個「窮」字,布面甲在明朝國庫的空虛和軍隊作戰必須的裝備之間取得了一個平衡,提供了一個還算可以的解決方案。



明軍的布面甲


盔甲隨著時代發展在不斷進步和改良,到了明末,火器發展越來越成熟,與之對應的是出現了另外一種盔甲:棉甲,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清宮戲中的制式盔甲,這是專門為了防禦火器傷害發展出來的新式衣甲,至於具體內容,在下一篇文章中再來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院之觀 的精彩文章:

明史第一錦衣衛陸炳傳奇(三)
歷任錦衣衛指揮使浮沉錄(4)——看似光鮮的錦衣衛,不是那麼好當

TAG:小院之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