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不久前,有位擔任過大型展覽評委的書法家跟我聊起,近些年展覽層出不窮,投稿量驟增,在展出作品的初評中,評委們常常只是看看題跋和印章便能夠篩選掉許多投稿。我問其緣由,書法家答道:「因為一看題款和印章就知道該作者的水平了。」

在當代中國書畫中,題跋好的作品猶如鳳毛麟角,書法不佳、爛題亂題的不在少數,只落窮款、了無餘味的更是比比皆是。然而,近些年,中國書畫的「大師」「名家」輩出,「創新」之作疊出,不容忽視的是,他們的作品中題跋卻越來越少,越來越寡淡無味。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題跋在書畫中究竟還佔有多大分量?題跋越來越少說明了怎樣的問題?

畫之不足題以發之

中國畫歷史上,最早的畫沒有題跋,北宋畫家范寬的畫就連名字也不寫,後人是從其他文獻資料中確定為他的作品。

考察中國書畫史,北宋以前的作品多是窮款,名字藏於樹石不易看到之處,完整的題跋始於北宋的文人書畫家,如蘇軾、文同、米芾。此後,書畫家在作品上不僅題款,且加詩跋,「題」在前,「跋」在後。而當時皇家書畫院中御用書畫家的作品多是窮款。古代書畫家把詩文題在畫面上,使詩、書、畫三者之美巧妙結合,相互生髮,畫面更富形式美感,逐漸形成了中國書畫的藝術特色。

「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 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強調題跋不僅可以補充畫面的構圖布局,寫出書畫家的畫外之意。題跋與畫面內容要相互補足、相得益彰才算完美。

中國書畫的題跋按字數長短,大致可分為三類:長款、窮款和藏款。歷代在畫面上落長款的名家中不乏高手,他們不僅文采驚人,其書法更是了得。如明代徐渭畫了一幅寫意水墨葡萄圖,畫中題詩宣洩悲憤之情:「半生落魄已成翁,獨坐閑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出賣,閑拋閑置野藤中。」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也都善於撰題長款。

精彩的題詩肯定為畫面增色不少,如果書畫家題的是窮款,或是題跋過於直白,那就乏味了。題跋已成為一幅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常是表達作品的創作動機、意趣、環境等等,抒發作者情感,闡述或發揮畫意。

過去的窮款和藏款常常是書畫家有意為之,對於一些作品而言,由於畫面構圖、章法布局已很完美,書畫家不容多寫而刪繁就簡題寫了窮款。另有一些書畫家,由於書法功底淺薄,就直接題了窮款或藏款。這種做法也稱藏拙,說明書畫家有自知之明,一「窮」一「藏」之間,尚存君子之風。不同過去,當代有的書畫家書法很差而不自知,連打油詩也寫不好卻敢於題寫長款;有的書畫家自稱為「文人書畫家」,自己卻腹笥空空,亂題一氣,不知所云,顯得不倫不類。

「文人書畫家的題跋好,並不代表他畫得或寫的同樣好。」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畢建勛對於中國畫題跋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元代以後,中國畫衍生出一種綜合性繪畫,它是由詩、書、畫、印四種形態綜合而成的。

而最早的「中國畫」慢慢被邊緣化,甚至是被遮蔽了。但這並不等於文人畫就是正宗的中國畫。在文人畫中,與其造型能力相比,文人的詩歌、書法造詣普遍更高,題跋和印章也就成了他們顯示自身修養的方式。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王頊齡跋顏真卿《祭侄文稿》

有無題跋 因畫而異

有人把中國書畫的傳統分為文人書畫和書畫家書畫,文人書畫,顧名思義就是文人畫的畫或書法,題跋較為豐富。書畫者首先是一個文人,在為官為文之餘弄幾筆,如董其昌。書畫家書畫是以書畫為生的人畫或寫的,它可能吸收了文人書畫的筆墨、表現手法或者意趣,但比不了文人書畫的題跋。

畫家書畫與文人書畫的標準是不一樣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國人繼承的傳統不是文人書畫,而是畫家書畫。比如,在人民大會堂懸掛的《江山如此多嬌》,畫面上就只有作者名和作品名。

當今中國書畫的窮款現象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一些作品來說,如果它不屬於文人書畫一類的作品,比如寫實類、純創作類的作品,若在畫面上題詩跋文,反而會讓人覺得畫蛇添足。

有些作品,畫面本身就很完整,題不題均可;如果書畫家本不擅長詩作,就更不必在作品上勉強題詩了。「當前詩歌界作古體詩的人較少,作得好的人更是少,現代人的古體詩與古人的作品無法比肩。

畫面上的題詩,題的是人生境界,書畫家得有古詩修養和人文內涵。如果不具備這樣的境界,每天只是坐在電腦前瀏覽新聞,缺乏生活的閱歷和感悟,想要寫出可誦可讀的題詩是不可能的。

分析目前中國書畫窮款多的原因有三點:

一是很多書畫家肚子里墨水少,寫不出詩詞來,或者書法水平不行,有的甚至照抄唐詩宋詞都出錯,那還不如沒有題款。

二是當前有一種比較時髦的弄法,就是畫面太滿、太黑,再題款就喘不過氣來了。有些人強題,是對畫面的一種破壞,還不如不題。

三是新搞法,難用傳統的要求來衡量它,因為它的畫法寫法、構圖吸收了外來的東西,與我國傳統的題款格格不入,反而不可題款。」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王澍跋《寶晉齋法帖》

應從古文、詩詞、書法入手補課

中國書畫家題跋能力和水平越來越弱,是從何時出現端倪的呢?大約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古體詩衰微,白話文流行,魯迅曾講過諸如「米芾山水畫毫無用處」的話,書畫家們從那時起已經出現不注重詩詞能力的傾向。

如繪畫,畫家梅墨生認為,新興的中國畫在繼承古代傳統的中國畫技法之餘,西方繪畫對於新興中國畫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這種變化將古今與中西合而為一,讓中國畫在現代重新再生、轉型、煥發,形成一個新的、非常複雜的繪畫類型——新文人畫。

然而,由於很多畫家的目光短淺、修養淺薄,有的雖然技法爐火純青,卻達不到文人畫直抒胸臆的境界,東拼西湊的題跋更讓作品多了俗氣。

「文人」是一個很長的、隨著歷史變化而變化的概念。但在這個急於求成、急於求名利的浮躁時代,更多的人是在利用『文人書畫』來抬高自己的身價或是某種書法繪畫技術,「文人書畫」成為一個流於表面的形式。

30年前,當年的一幫年輕人提出了『新文人書畫』的說法,並主張傳統文人書畫必須創新。而現在,有些人卻是照貓畫虎,老師怎麼畫他就怎麼畫,老師怎麼寫他就怎麼寫,這裡搬幾塊石頭,那裡點幾朵菊花,然後再從書中找幾首唐詩抄上去,陳陳相因,甚至還出現了專門教人為畫配詩的工具書。

一些沒有文化的人通過『文人書畫』的炒作,一個個都成了『大師』,還把作品賣出很高的價格。」

除了書畫家的修養問題,可能是時代不同了,才導致題跋質量參差不齊。現在是一個看圖的時代,不是詩的時代、書法的時代。整個社會沒有欣賞詩詞的氣氛,我們也不教授古典文學與詩詞。」

我了解到,現在院校的教學中,老師將重點放在教育學生掌握技法、關注現實上,他們的作品注重心靈的感受、境界的表達、形象的塑造。對於這類作品而言,許多老師和學生認為題跋並不重要。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程瑤田跋顏真卿書《爭座位帖》

這種流行的觀點雖不無道理,但是中國書畫畢竟不同於西方藝術,它是一種綜合的、豐富的、注重表意的藝術,有無題跋或題跋書法的好壞,往往反映著書畫家的文化素養。

齊白石在一幅兩隻小雞爭奪一條蚯蚓的畫中曾題『他日相呼』,意思是過去沒有蚯蚓時親如兄弟,互相招呼,今日兩隻小雞為這蚯蚓而爭奪。這顯然不是簡單表現小雞的內容,而是超以象外地反映社會人情。

抗日戰爭期間,齊白石在以螃蟹為題材的作品中曾題「看汝橫行到幾時」,通過畫與詩的結合宣洩心中憤怒之情。試想光畫幾隻螃蟹,而沒有這樣的題跋,怎麼能表達出如此看法呢?

當代書畫家普遍缺乏古典文化的修養,這是當下題跋少、爛的主要原因。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發生巨變,國粹少有繼承,進入新時期,許多年輕人熟練掌握外語,卻不認識繁體字,讀不了古文,對於中國書畫的內在精神,對於文人書畫獨特的發展脈絡沒有清晰的認識。

所以我建議,想要在書畫領域有所成就的年輕人,應該自覺從古文、詩詞、書法入手開始補課,加強文化修養,在題跋上也要下功夫。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公眾號又雙叕改版了,為了不錯過精彩內容,建議您按照圖片提示,將「書法屋」設為星標(安卓用戶「置頂」)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於題跋,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

主編丨汪玉琪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祁朦 周麗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王羲之《十七帖》的正確打開方式
莫言:我從來不敢把自己的字稱為書法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