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互聯網+」教育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和應對策略

「互聯網+」教育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和應對策略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帶領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時代,新的時代對大學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愈發重要。傳統大學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面臨著新的調整和改變。聚焦於大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從學習內容、學習場景、學習網路和學習體驗四個方面闡述了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及其對學習的影響,並從學習環境、教學評價以及學習文化三個角度對大學的教學和管理提出了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未來教育;大學生學習方式;學習環境;互聯網+教育

大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原因分析

1.時代背景

2015年,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了我國雲網端一體化、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帶動了中國產業的現代化升級。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也進入到教育領域,推動了我國教育生態的轉換和升級。新一代技術構建的智能化學習環境對傳統的以知識傳遞為目的教育模式,標準化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評價標準,統一化的學校管理制度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互聯網+教育」的環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性和選擇性、海量的學習資源和良好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有了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能夠選擇更加個性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工業化時代以來,學校教育傳統的藩籬逐漸被打破,未來的學校形態逐漸浮現。

2.人才的要求

除了傳統的讀寫算能力外,國際社會公認21世紀的學生還應當具備創造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合作協作能力等新的技能。其中,創造創新能力處於21世紀學習技能的金字塔頂端,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2016年,中國提出的學生核心發展素養也將實踐創新納入其中。由此可見,培養創新性人才對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2017年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30多個國家中,美國的創新能力排名第4,中國排名是第22 [1]。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技術創新的排名相對落後,在一些核心技術領域與國際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國家教育的核心使命。傳統的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方式難以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關鍵因素,而在直接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輸出人才的高等教育領域則尤為突出。

3.「數字一代」生活方式的變遷

2018年,第一代「00後」進入大學學習。他們從出生開始就被現代信息技術所圍繞,是典型的數字一代,技術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娛樂和學習方式。他們能夠熟練使用伴隨他們成長的新一代媒體技術,更加適應智慧化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學習,學習的內容和時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學生的知識來源變得更加廣泛,不僅可以從教師、教材中獲取知識,而且還可以從網路、各種電子設備中獲取。電子設備既是學習設備同時也是娛樂設備,這就意味著在同一個時間段,學生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娛樂,並且隨時在線分享。因此,當代大學生往往利用多線程的、多任務的模式進行學習。

未來大學的教學必須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做出調整。技術支持的學習形式將越來越普遍,在線課程、項目式課程、社會化學習將成為和當前課堂學習一樣重要的學習形式。

學習以及學習方式的發展

1.學習方式的定義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態度、意識、習慣品質和認知的取向。它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是學習者在學習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徵[2]。學習方式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呈負面影響,而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則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3]。學習方式和創新能力也是相關的,學生採用深層的學習方式能夠提高創新力,而採用表層的學習方式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基本上是負面的,消極的[4]。

2.學習理念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學習以及學習方式的理解也不斷地深化,經歷了從知識獲取到知識創造的認識過程,學習方式也發生了由知識習得學習到社會參與學習再到知識創造學習的轉變[5]。以知識習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主要發生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的學習主要以識記和理解為主。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有助於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但這種學習方式過分強調知識的獲取,而忽視了知識的應用情境,因此社會參與的學習方式強調讓學生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去參與探究學習,學生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在與社會其他成員的交往協作中去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以知識創造為目的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與他人的交互建構自己的知識,強調學生是主動地去創造知識、輸出知識。這種學習方式對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具有積極作用,特別是當前技術豐富的學習環境為學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可以預見這將成為未來大學生學習的主要指導理念和實踐方式。

未來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儘管當前中國大學教育模式還未出現系統性的變化,但是已經開始探索麵向未來學習的新的方式,未來大學的學習方式趨勢逐漸明朗。大學生學習方式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新的學習環境改變了大學生知識獲取的來源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技術構建了新型的智慧學習環境,其海量的信息資源、隨機的學習場合、突出的自我意識、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和交互的便捷性,為大學生學習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6],打破了傳統主要依靠教師和課堂獲取知識的模式,大學生將在全球範圍內獲取和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啟動了開放式課件項目,嘗試向全世界開放學習資源,帶動了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共享優質的資源。2012年,出現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在線課程平台,極大地推動了大規模的網路開放課程(MOOCs)的發展。慕課(MOOCs)的出現打破了大學的圍牆,也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知識獲取方式。為了順應在線課程發展的趨勢,近些年來我國也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建設了一系列優質的在線課程平台,如國家精品課程、網易公開課、學堂在線等。這些在線學習平台彙集了國內外著名高校、機構、學者的精品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涉及多個領域、多種學科,甚至是多種語言。2017年,國家對在線課程進行了審查和評價,保證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是可靠的、內容是優質的。

除了在線課程平台,各種電腦或手機應用程序也是大學生學習的一個主要來源。例如:微信不僅是一個主流的通訊工具,而且還是大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一個重要渠道。微信公眾號上有著大量的教育資源,且更新的速度快,學生每天都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教育資訊。除了微信公眾號,微信二維碼也是教育資源傳遞的一個載體。許多教育場所、教育平台會給學習者提供二維碼,讓學習者通過掃碼能夠獲取更多的資源。再如:近幾年發展迅速的知識共享平台—知乎。根據知乎2017年的用戶調查報告顯示:使用知乎最主要的人群是高校學生。他們主要使用知乎來學習知識、進行自我提升。通過知乎,他們可以提問並查找專業的領域知識,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就某個問題和相同興趣的人一起互動和討論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用程序能夠幫助大學生獲取專門的知識,如英語流利說、扇貝英語、百詞斬等可以用於輔助大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大學生還能通過其他的網路學習平台、移動網路電視、遠程廣播等媒體獲取知識。學生獲取知識來源的變化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內容基礎,這將成為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念的關鍵。

2.技術實現了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場景的無縫連接

從學習發生的地點和目的來區分,可以把學習分為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兩種基本形式。正式學習主要指在學校的學歷教育和參加工作後的繼續教育,而非正式學習指的是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地點接受新知的學習形式[7]。

對於大學生來說,各種互聯網平台和移動設備是他們學習的重要媒介,在學習、生活及工作中,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非正式學習,如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在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中,在博物館、圖書館等場所中,在社會工作中都會產生非正式學習。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融合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的一種常態。

當前,大學允許學生攜帶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以及手機等移動設備進入課堂。許多教師為了防止學生出現上課利用這些設備瀏覽無關信息的現象,巧妙地將這些設備和課程的學習結合起來,改變大學生電子設備娛樂化的應用習慣。自帶設備的學習拓展了學習的時空,保證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發生,同時也為課堂提供了更多師生、生生對話的機會,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投入和參與,促進了知識的主動建構[8]。

3.分散式社會化學習將成為重要學習形式

西蒙斯在《聯通主義:數字時代學習理論》(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統提出了聯通主義的思想,他指出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活動,學習是連接專門節點和信息源的過程。這種學習思想的提出和高度發達的網路空間密切相關。在聯通主義看來,個人的知識組成了一個網路,這種網路被編入各種組織與機構,反過來各種組織與機構的知識又被回饋給個人網路,提供個人的繼續學習,這是一種在關係中學習和分散式認知的觀念[9]。

學習就是以個人為結點進行互聯的過程,是學習交流網路構建的過程。可以預見,未來大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單槍匹馬」的個人知識建構,而是在一個學習共同體中發生。構成共同體的包括教師、學生,甚至是網路上的任何一個個體和各類認知工具。因學生可以通過個人學習網路與任何人或者群體發生連接,從中分享個人知識生成群體智慧。

這些都會促使未來大學生們重新定義師生關係、重新定義學習同伴,最大限度地將教師、學生、校外專家等各種人員納入自己的學習共同體中開展分散式、社會化的學習活動。

4.虛擬現實技術帶來更有真實性和臨場感的學習體驗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體感技術以及網路技術的成熟,學生的學習體驗逐漸從真實的空間轉移到虛擬的空間中。未來的大學生將更多地通過虛擬空間完成學習。為了適應未來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教育部於2017年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2017—2020年開展示範性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項目建設的通知》,積極推動國內的高校建設虛擬模擬實驗室。

虛擬模擬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學生可以突破物理實驗室的使用限制,不再需要考慮實驗室的數量和空間大小,不需要提前預約實驗室,隨時隨地地進入實驗室。

虛擬模擬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驗模式、各種虛擬實驗儀器儀錶、各種實驗器件或構件、各種虛擬實驗環境、各種實時模擬軟體包等。實驗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構建實驗環境、實驗模塊、實驗儀器等,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10]。虛擬模擬實驗室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還原實驗場景,給學生充分調試參數,設計實驗方案並實施驗證的機會,既降低了實驗成本,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操作的真實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大學生學習方式發展的挑戰和應對

我國的教育結構正在不斷調整,但傳統教育的慣性影響,大學仍然存在著注重被動接受學習而忽視主動探究學習;注重片面書本學習而忽視全面體驗學習;注重客觀知識的掌握而忽視個人知識的生成[11];注重表層學習而忽視深層學習;注重獨立學習而忽視合作學習[12]等問題。傳統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比較紮實的理論基礎,但是由於學生主動參與度較低,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須採取有效的策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制定有效的教學評價以及傳播正確的學習文化,讓大學生能夠主動改變學習方式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1.學習環境建設

2017年的《地平線報告》,提出了重新設計學習空間將會對未來2年~3年的高等教育帶來重大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一種穩定不變的個人特質,而是與大學生所處的教育教學環境緊密相關,取決於大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感知和認識[13]。創新的學習環境能夠給學習者帶來更加輕鬆、更豐富、更具想像力的學習,能幫助學習者便捷、省時、有效地從技術應用層面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14]。因此,加強學校數字化、智能化學習環境的建設、規劃和體驗有助於滿足學生對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的需求。這類學習環境應該以關注學習者、關注學習過程為核心理念,提供高交互的、種類多樣的技術來支持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包括個別化學習、小組協作學習、遠程學習、課外學習等,將學習空間從傳統的物理空間擴展到數字化虛擬空間,從教室內部擴展到教室外部;學習關係從傳統的校內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延伸到校外各類社會性資源中;學習體驗研究從簡單模擬和模擬式替代體驗向更加豐富、互動性的真實體驗發展[15]。信息化的環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及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合作化以及建構性的深度學習活動。

2.教學評價變革

教和學是統一的整體,不能一味強調學習方式的變化,而忽略了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生對學習的自我管理對其提高學習成績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外部管理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16]。因此,需要監控教師的教學質量,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以督促教師提高教學。目前,高校學生評教指標主要是圍繞任課教師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而沒有從學生學習活動、教學互動的角度進行評價,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17]。因此,學校必須變革學生評教的指標體系,加強對師生互動、交往、協作以及非正式學習等方面的評價。檢驗教師的教學觀念是否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是否能夠根據學生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是否能夠以促進學生學習為教學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能。

3.學習文化的發展

對大學生的培養應該突破傳統教育中只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成績證書的獲得,而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創造知識,給學生提供良好積極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更樂於參與到學習中、追求更豐富的情感價值體驗,樹立正確的學習文化。對於大學生來說,應該積極調整心態,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利用信息技術來探究知識。對知識的學習不應該只是追求淺層次的記憶,而應該進行理解加工、批判思考、創造等深層次的學習。為了達到學生的深層次學習,學校應該鼓勵教師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根據學科特點探索有效教學模式。例如: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有意識地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鼓勵他們主動思考、合理質疑,組織小組討論,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18]。鼓勵學生批判性地看待教師、教材上講解的內容,摒棄追求正確答案的學習觀念,善於從不同觀點中構建自己的主張,與教師、學習夥伴、甚至是校園外的專家、夥伴進行交流探討,從而創造知識。

在知識快速更新發展的時代,不管是學校、教師還是大學生,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改變傳統學習方式,更新學習觀念,使學習更加有效地發生。高校應該積極地營造更加智慧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摒棄僅以分數評價學生的錯誤做法,鼓勵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究和創造,健全創新人才培養的機制;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教法,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引導學生進行更有效的學習、更深層的思考;大學生應該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主動迎接挑戰,快速適應時代的發展,改變淺層的無效學習方式,進行深層的、有意義的知識建構。

(作者單位:李葆萍,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張麗峰,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參考文獻:

[1]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7: Switzerland, Sweden, Netherlands, USA, UK Top Annual Ranking[EB/OL].(2017-06-15)[2018-09-14].http://www.wipo.int/pressroom/en/articles/2017/article_0006.html.

[2][14]陳瑤,胡旺,王娟.「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研究[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6(2):61-65.

[3][16]陸根書,王若梅.轉變學習方式 提高學習質量[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4):3-12,18.

[4]王志玲,劉江南,李純青.大學生學習方式與創新能力的關係研究[J].教學研究,2010(1):13-16.

[5]劉大軍.從知識習得到知識創造—論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嬗變[J].高教探索,2015(2):11-15,31.

[6]郭紅霞.新媒介環境對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16(3):27-32.

[7]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g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8]李葆萍,淮瑞英.自帶設備環境中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研究—以「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7):26-32.

[9] 王佑鎂,祝智庭. 從聯結主義到聯通主義: 學習理論的新取向[J].中國電化教育,2006(3):5-9.

[10]宋象軍.虛擬實驗室在高校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前景[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1):35-37,47.

[11]唐烈瓊.論知識觀轉型與大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4):115-118.

[12]李翠泉,錢兵.大學生學習方式:現狀、成因及優化策略[J].教育導刊,2016(8):58-60.

[13][18]郭建鵬,楊凌燕,史秋衡.大學生課堂體驗對學習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基於多水平分析的結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15]李葆萍,江紹祥,江豐光,等.智慧學習環境的研究現狀和趨勢—近十年國際期刊論文的內容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4,20(5):111-119.

[17]王靖,陳怡君.高校學生評教指標體系初探[J].西安郵電大學學報, 2010,15(5):170-172.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月亮與計時器:古老的天文探索
督學培訓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