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泥活字《南疆繹史勘本》

泥活字《南疆繹史勘本》

原標題:泥活字《南疆繹史勘本》



在保存至今的中國古代典籍中,泥活字本古籍十分稀少。距今177年前,蘇州人李瑤在杭州使用泥活字技術出版了《南疆繹史勘本》。為「迄今所知泥活字印刷書籍最早的實物留存」。

《南疆繹史勘本》,清溫睿臨撰,為南明政權期間人物傳記,成書後一直以抄本流行。直到道光十年(1830年)李瑤泥活字本的出版,才使其廣泛流傳。關於此事詳細經過,李瑤的好友蔡聘珍在書前「補勘序」中描述:


……吾友中吳李子玉(李瑤字子玉)負才多藝,好古而好游,游倦輒擁書坐,雖客中,亦至忘寢食事。


戊子冬,以訪舊來浙,寓吳山。偶得溫氏佚史舊抄本如干卷,窮力刊謬,通其例;於缺者臻益之,質疑者作書後附之。歷春而秋,鳩工治版,部不滿百,已極旅人之困,而子玉不恤也……余則因是得與之交。且嘗聞子玉者,亦曾手散萬金;於此而獨安其困,以守竟成之志,則尤為人之所難能。歲暮,因促之渡江,葺一樓與居。中夜勿息,叩之,則復從事於勘補之文……於是知子玉於此事則顓且善也。遂復為之構聚珍版者,以輔其志……


《南疆繹史勘本》由李瑤勘訂,共三十卷、卷首二卷,同時還合印有李瑤撰寫的《繹史摭遺》十八卷、《繹史卹謚考》八卷。全書用大、中、小三種字體,卷首聖諭、御制書事、御制詩並序,使用大號字,正文和序文題記等是中號字,作注用小號字。整部書活字排布規整,字體清晰,行款均勻,刷印清潤,反映出當時泥活字技術已相當成熟。書有牌記「七寶轉輪藏定本仿宋膠泥版印法」,「凡例」稱「是書從畢昇活字例排版造成……」「勘本自序」中亦稱「……用畢昇活字法排印成編……」

李瑤校勘、撰寫並出版這部書的過程可以說歷盡艱辛,在此書目錄後的文字中有這樣的敘述:


……夫是書之初,助我借書考鏡者,苕上坊友吳壽昌;助我貸泉始事於梓者,磐石九品官周劍堂。既而我子辛生來自蕪湖,命之校字。楮木不足,則罄我行裝,投諸質庫;又不足,則乞貲市儈,耐盡誹嘲。自夏曆秋,工徒百餘指,岌岌欲潰,亦不啻爾時江上之防獨守,我心散而復振。先嘗馳書吳門,幕中舊雨或危言相恐,間詣鹺政,偕事諸人,幾至叩關,弗納。竭智儘力,書乃有成……是書初印八十部,工閱二百四十餘日,糜用平泉三十萬有奇……


這裡提到的經費單位「平泉」當是小平錢的別稱,就是清代官爐所鑄的制錢。李瑤這種特意用小單位來表示總數的方法,意還在於強調用度數量的眾多。很可惜,書中沒有其它文字記錄下這套泥活字的製作經過。


在《南疆繹史勘本》之後,北京琉璃廠半松居士也出版了內容完全相同的一部書。並且排字設欄也模仿得一模一樣,只是板框明顯要小,封面重新做了設計,將書名題為「南疆繹史」,其後面有雙行十二字行書題「都城琉璃廠半松居士排字本」。這部書將原書的敘文、凡例等也一併照錄,而且沒有重新排版的年代記錄,因此版本鑒定上曾引起一些人的誤判。其實它只是重新翻排的木活字本,其價值遠不能與李瑤泥本相提並論。道光十二到十三年(1832-1833年)李瑤又以同樣的泥活字方法出版了一部卷數小一些的《校補金石例》,共四種十七卷,版式也一仍其舊。他在這部書中的「自序」說:「……余乃慨然思廣其傳,即以自治膠泥板統作平字捭之……」也可以為李瑤自製泥字的佐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權威專家與民家藏家合作申請科研課題研究明公文紙印本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古代聲韻格律入門讀物《聲律啟蒙》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