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喪禮有「唅殮」風俗,亡人的嘴為什麼一定不能空著?

中國喪禮有「唅殮」風俗,亡人的嘴為什麼一定不能空著?

喪禮中的「唅殮」風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民國盜墓史》一書中,曾提到過人死後口中含物下葬的風俗。

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貝稱「飯」;放置珠玉稱「含」,又作「唅」或「琀」。「以玉實死者之口,謂之唅」,帝王、貴族皆用此儀。《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皇帝死後收殮,「飯唅珠玉,如禮。」

中國喪禮有「唅殮」風俗,亡人的嘴為什麼一定不能空著?

(葬禮)


這一唅殮制度,並不是東漢才有的,先秦時已存在。含殮之禮於穿蓋好之後進行,至親都會到場,過去訃告上說的「親視含殮」就是這個意思。

口唅用何物是有規定的,代表身份,不能超級。我羅列了一下,大概是這樣的——

先秦:《周禮》記載,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璧,士含貝。又據唐杜佑《通典》,周制:天子、諸侯飯粱含璧,卿大夫飯稷含珠,士飯稻含貝。

漢代:漢劉向《說苑·修文》記載,「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漢舊儀》亦稱:「帝崩,唅以珠。」

中國喪禮有「唅殮」風俗,亡人的嘴為什麼一定不能空著?

(玉蟬,口含之物)


唐代:唐杜佑《通典》記載,皇帝及三品以上飯粱含璧,四品、五品飯稷含碧,六品以下飯粱含貝。

宋代:宋司馬光《書儀》記載,「古者飯用貝,今用錢,猶古用貝也。錢多既不足貴,又口所不容,珠玉則更為盜賊之招,故但用三錢而已」

這種風俗現在都存在,民間,特別是農村是很重視。為什麼?這從俗稱口唅為「壓舌頭」,就能明白。

一種說法是,口中有物,可防死者去投奔陰曹地府的黃泉路上不至於飢餓,如果餓了會「吃」自己的後代,這對子孫不利。

中國喪禮有「唅殮」風俗,亡人的嘴為什麼一定不能空著?

(地府:惡人死後下油鍋)


還有一種說法是,可防口舌之災,去黃泉路上少生是非,避免「禍從口出」,早點超生,所以有的地方在塞東西入嘴時,會用到「緊口線」。從宋朝起,民間還興起用錢幣壓舌頭,以免亡人陰間口舌之災。

清朝皇家的唅殮,一般喜歡用珍珠,但珍珠要打孔,穿上一根紅線後,再將珍珠填進亡人口內,紅線的另一頭要系之在亡人的衣襟「飄帶」結上。

這種在口唅之物上系的紅線,就叫「緊口線」,也叫「噙口線」,一般要五色線。在今山東臨清、曲阜一帶,就有此風俗,塞進口裡的銅錢,都要穿上花線。

中國喪禮有「唅殮」風俗,亡人的嘴為什麼一定不能空著?

(口唅,出土物)


當然,這口唅之物上為什麼要穿上線,也許還有實際作用,可防滑進喉嚨。

在民間,口唅又稱含口,飯含,俗稱「口頭實」。因為窮人用不起、也不能用像樣的珠玉一類的口唅,塞口多用飯糰,故又寫作「口頭食」。比用飯糰稍講究一點的,是塞茶葉包,明清北京就是這風俗。

用飯糰塞口之俗最早,是「唅殮」之禮制的最早源頭,這本是出於盡孝的考慮。

《春秋公羊傳·文公五年》何休注稱:「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生者要讓死去的親人,在陰間也能有吃的,享受飲食之樂。

中國喪禮有「唅殮」風俗,亡人的嘴為什麼一定不能空著?

(口唅,出土物)


《禮記·禮運》也有這樣的說法:「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這裡所說的「飯腥」,又叫「飲腥」,也寫作「飯生」,就是人咽氣後,在其嘴裡塞食物,就是俗稱的「唅殮」。

不論是民間還是皇家,都有含殮之俗,但民間與貴族的考慮是不一樣的,貴族是為了「超生」,所在多用輪迴化身的玉蟬;而民間更多是「宜生」,不要妨礙後代,要有「口食」。

中國喪禮有「唅殮」風俗,亡人的嘴為什麼一定不能空著?

(棺材蓋揭開,表示已有老人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梧桐樹下戲鳳凰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帝王陵有一座最為盜墓者所惦記,裡面藏寶無數
古代禁止官員娶兩個老婆,先秦「夫有二妻則誅,妻有外夫則宮」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