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周與西周,竟然是指戰國時期的兩個小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東周與西周,竟然是指戰國時期的兩個小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標題:東周與西周,竟然是指戰國時期的兩個小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還記得在小時候,歷史老師曾讓我們背誦的的《朝代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當時認為"東周"與"西周"僅僅代表著中國歷史上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然而,長大後,在有關秦始皇或者呂不韋的影視作品中,往往會看到"東周"與"西周"的存在,他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說起來,這也是一樁歷史公案。《史記·周本紀》曾記載:"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大約是在戰國晚期,周考王封其弟為桓公,其封邑在今鞏義一帶,世人遂稱之為東周君。於是,在小小的洛陽王畿之地,就存在著兩個血緣關係十分親近的小國家——即"西周",轄地在洛陽一帶;"東周",轄地在鞏義一帶。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實際上,這是中國分封制的餘波。西周初期,因當時的交通及生產力發展狀況十分低下,無法對其疆域內的民眾進行有效統治,遂實行分封制。其中,分封最多的是姬姓子弟,史料記載:當時分封的71個諸侯國中,大約有53個都是姬姓,以此實現對其他地區的控制,如史上著名的周公旦即是分封到魯國,只不過因為周武王死的早,周公需要幫助周成王治理朝政,所以只能讓其子伯禽代管。而在周公的輔佐下,奠定了後來周王朝800年的江山,從此被後人稱道。


不過,分封制對於諸侯的控制力較弱,尤其是在周王室東遷後,各個諸侯已經尾大不調。都知道分封制帶來的隱患,為何在周王室已經異常衰弱的情況下,周考王還要實行分封制呢?其原因大致有這麼幾個:其一,仿效周武王與周公旦,然其弟桓公輔佐其子,實現周王室的中興;其二,感覺到周王室距離滅亡已經不遠,不願意無人祭祀其祖先,另外分出去一支也算是分散風險吧。


然而,後面事態的發展完全不像是周考王預料的那樣,他與弟弟的兩支血脈在後來頻頻交戰,再次成為"兄弟鬩牆"的典型案例。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因為周考王留在洛陽這一支血脈因向西方的"強秦"挑釁而滅亡後,其子孫後代流亡到了東周君的地盤,而東周君並沒有否認雙方的血緣關係。直到後來秦在滅韓之後,再次出兵滅掉了鞏義的東周君,周王室才最終消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看河南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晚年親自書寫《升仙太子碑》,是為了歌功頌德還是懺悔?

TAG:文化看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