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壓力能讓我們不會變「笨」| 研究:如何科學應對壓力

壓力能讓我們不會變「笨」| 研究:如何科學應對壓力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壓力太大了」——這是近幾年和朋友們聊天時總是會聽到的一句話,也是我們眾多的後台留言里經常出現的一句話。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不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上,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而如何在壓力中維持好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與壓力共處,也成為了多數人共通的煩惱。




如果你也長期處於壓力之中,可能會有以下這些感受(Prevention, 2015; Segal, Smith, Segal, & Robinson, 2017):




- 常常感覺全身酸痛,尤其是肩頸、腰、臀、背等部位;

- 很容易就出現腹瀉等腸胃不適的狀況,或者頻繁感冒;


- 莫名愛上各種高熱量的食物,經常暴飲暴食,且多發生在半夜——

即使明明一點也不餓


- 突然有了掉發過多、過頻繁的問題;


- 習慣性拖延,任何事都要拖到不得不做時才不情願地著手處理;


- 對很多之前覺得正常,甚至開心的事都開始有了莫名的抵觸情緒;


- 與他人相處時總是帶有攻擊性,敏感,變得很容易負面地過度解讀別人的話;


- 性慾明顯下降,無論是面對伴侶還是其他從前會引起快感的刺激,都提不起「性趣」;


-

變得「負能量」爆棚

。整個人都十分消極,也總忍不住以負面的態度思考所有事情




若是以上的表現有多條讓你驚呼「是我本人」,那麼你目前的壓力狀況已經值得引起你的注意了。希望今天這篇應對壓力的指南,能為你提供一些幫助。










壓力(stress)是人們在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情境時所產生的反應。

引起壓力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人們對這種情境的解讀(perception)。

人們在評估了情境後,如果覺得憑藉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不足以應對問題、或是應對起來會很艱難,就會感到有壓力。因此,

「感到有壓力」本質上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



雖然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讓自己覺得有壓力的情境,但人們對壓力的認識卻並不準確。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壓力,接下來給大家介紹四種常見的、關於壓力的迷思(myth):




迷思1:只有負面事件會讓人感受到壓力




不是只有壞事才會引起壓力,好事也可能會讓你產生壓力,因為你可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去應對它們。

例如搬入新家、工作晉陞、進入一段關係、關係狀態的改變(e.g.「婚前恐懼」)、有了孩子等等。由於自身能力、資源、解讀情境的方式不同,對於不同的人,造成壓力的情境也可能是不同的。




迷思2:壓力感和焦慮感是一回事




當人們覺得有壓力時,會產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變化,包括出汗、胃痛、心跳加速,以及產生心理上的緊張與不適等。雖然壓力帶給人的感受聽起來和焦慮類似,但

壓力和焦慮並不相同。



壓力是人們面對壓力源(stressor)的應激反應,它不會憑空產生,一旦壓力源消失,壓力也會隨之消失;而焦慮則是對不存在的威脅的過度反應,即使沒有壓力源,焦慮依然會持續存在。


 


舉個例子,在公共演講前感到緊張,是一種壓力反應,因為你的演講經驗很有限,且不清楚觀眾會給你怎樣的反應,這是基於確實存在的威脅;但如果演講已經過去了一個月,你依然感到心慌、難受,並時不時回想自己表現不好的細節,那這就不是壓力而是焦慮(Goldberg, 2016)。




迷思3:壓力對我們有害無益




人們熟知壓力有許多負面影響:它不僅會干擾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長期、過量的壓力還可能導致許多生理和心理疾病,譬如免疫力下降、失眠、胃潰瘍、偏頭痛、抑鬱症等(Goldberg, 2016)。但,

壓力其實是一把有好有壞的雙刃劍。


 


首先,

壓力可能讓你在任務上發揮得更好。

心理學家Robert Yerkes與John Dodson發現,比起沒有壓力,有一定的壓力可以提升人們的學習表現。


 


另外,

應對壓力可能會防止你變「笨」

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研究發現,經歷過家庭衝突、家人生病等典型壓力情境的老人,會比一般老人有更強的認知能力,也更少患有失智症。這是因為壓力迫使老人們運用思維去解決問題,讓他們更多地使用自己的認知功能,減緩了認知功能的退化。


 


根據壓力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心理學家RichardLazarus將它們分為「好壓力(eustress)」與「壞壓力(distress)」。他

認為壓力好壞與否,和具體的壓力源無關,而和給人帶來的影響有關。

如果一種壓力能使得某個人成長,那麼對這個人而言,這份壓力就是好壓力




迷思4:「正面剛」是處理壓力最好的方法




在面對壓力時,人們可能呈現出的狀態可以大致分為四種:「

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

僵死或服從

」(freeze or fawn)(Heaney, 2017)。




也就是說,在面對壓力時,一些人會進入「正面剛」的戰鬥模式,比如在遇到棘手的難題時不分晝夜地克服問題,拼盡全力達成目標;另一些人可能在面對壓力時選擇放棄或逃離,比如在進入新工作之後發現壓力太大,自己無法承受,於是選擇離職。




當發現眼前的困難過於強大時,兒時的我們可能會哭到昏睡,出現所謂的「斷片」,這就是我們在以僵死的模式應對壓力(Heaney, 2017)。成年後,這種「僵死」的應對模式則更多表現為一種「疲乏感」或者嗜睡。不過,這種疲乏並不是一種逃避——它不是一個人主動做出的,而是被動感受到的。




而還有一些人,會表現出對壓力源的「服從」,即向給自己帶來壓力的事或人妥協、尊崇或討好的安排。這在一些情況中,能夠幫助人們趨利避害,更好地達成目標。




現實生活中,壓力的來源可能是複雜多樣的,這就意味著,

每個人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境,靈活地運用不同模式來應對壓力

(Walker, n.d.)。




當有希望戰勝壓力時,Ta需要全力以赴,為實現目標而爭取(戰);當堅持可能帶來更大的傷害時,Ta要能果斷及時止損(逃);當壓力過大時,可以多給自己一些時間休息(僵死);當自己感到不知所措時,Ta也需要和壓力源交流協商,更好地了解壓力源(服從)。









(Robertson, 2017)




1. 左腦額葉更活躍的人會積極克服壓力


 


左腦額葉更活躍的人會更傾向於去積極應對壓力。因為右腦額葉(frontal lobe)更活躍的人,在產生心理壓力時,體內皮質醇(cortisol)水平會大量升高,使得他們會高估問題的危險程度、更傾向於迴避;而左腦額葉更活躍的人們皮質醇水平上升較為平緩,他們在面對壓力情境時,更願意去直面問題。


 


而人們的哪一側額葉會更活躍,可能與他們的基因有關。

研究發現,九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顯示出差異,右腦額葉更活躍的嬰兒會在和母親分開時更加焦慮,而左腦額葉活躍的嬰兒會比較平靜。而且,這種差異會持續存在,許多右腦額葉更活躍的嬰兒在長大後,會更容易感到憂慮和緊張。




2. 自信的人會更積極地應對壓力




在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實驗者Sian Beilock讓學生們在觀眾面前進行數學競賽,並在賽前和賽後,檢測學生體內皮質醇的濃度,用來判斷學生的壓力水平。研究者將學生分成兩組:「對自己能力感到自信組」和「對自己能力感到焦慮組」。結果顯示,

即使兩組成員的數學能力客觀上是差不多的

,但是自信組的學生壓力越大、表現得越好;相反,焦慮組的學生壓力越大,表現得就越糟糕。


 


這可能是因為,

對自己更自信的人,在面對造成壓力的情境時,更容易將壓力源看作一種「挑戰」而不是「災難」。

前者會更傾向於關注壓力源會帶來的好處(比如將競賽視作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而把困境看作「災難」的人們,則更關注自己會因為困境失去什麼,比如可能發揮不好而丟臉等等,於是他們更傾向於用迴避問題來避免自己的損失。




3. 相信自我可塑性的人會更積極地應對壓力


 


在成長過程中,人們會逐漸形成兩種對自身特質的信念:

第一類人相信自己的種種特質,例如人格類型、智商、身材等,都是固著(fixed)的、無法改變的;而另一類人則相信自己的特質是可變的:它們會隨著自己的經歷、學習、思考發生變化。


 


研究發現,

相信人格特質可變的人在面對壓力時,會更積極地去解決問題;而相信特質固著的人在面對壓力時會傾向於逃避,或者做出更多不利於解決問題的舉動。

例如,調查顯示,認為自己的身材是基因控制、很難改變的人們,在面對需要減肥的壓力時,會更少運動、忍不住吃更多垃圾食品。


 


這種差異是因為,

持有「特質可變」信念的人,會相信他們對環境和自我有一定的控制力。

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讓境況好轉,在遇到阻礙時,他們會更傾向從外部找原因、嘗試尋找其他途徑解決問題。同時,他們也會更積極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相反,認為特質固著的人,在遇到挫折時,會把問題歸咎為自身特質的不足,並很容易認為「我就是不合適做這個,我就是欠缺這部分能力」。一旦有了這種信念,就會輕易得出「只能放棄」的結論。










1.  保持每天30分鐘的運動


 


研究發現,一定量的運動不僅能夠刺激讓人感到愉悅的內啡肽的釋放,還能對交感神經系統(壓力荷爾蒙的釋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arker-Pope, n.d.)。




2. 用右手捏壓力球




雖然人們左右腦額葉的活躍水平存在天生差異,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一些方式短暫地提升左腦額葉的活躍水平。

研究發現,只要人們用右手持續用力地擠壓壓力球45秒,同時將注意力集中在右手,就能有效地刺激左腦額葉,而活躍的左腦額葉會讓人變得更大膽、更敢於去直面問題。




3. 重評你的情緒


 


前面說到,覺得有壓力不是由於情境本身,而是源於我們對情境的解讀。此外,我們對情緒的解讀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因此,

當我們覺得自己因為壓力而心跳加速、微微出汗時,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很興奮」,而不是告訴自己「我很緊張」。


 


此外,

我們也可以運用「幽默」來幫我們調整情緒。

比如你可以給自己講個笑話,或者用調侃的方式評論自己面對的場景和問題,讓自己笑起來。當我們笑時,我們等於給自己一個正向的暗示:「看,我現在還笑得出來,所以我挺輕鬆的嘛」。




4. 保持一定頻率的性生活




Pinzone醫生髮現,一定頻率的性行為(

他特意強調了是性交而不是自慰

)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血壓水平。研究者還發現,性生活中包括撫摸、親吻、擁抱等動作都能促進人體內多巴胺、內啡肽等激素的分泌,讓人心生愉悅,有效地緩解壓力帶來的緊張感與不適感(as cited in, Robinson, 2013)。




5. 社交療愈(social recovery)




好的社交活動和對象也能有效地緩解壓力。不過,不是所有的社交都能讓人放鬆。你需要選擇你社交的對象。建議放鬆時,找自己最信任、熟悉的朋友們,和他們聚在一起。有時你們不必一直聊天,即使呆在一個空間里也會有放鬆和安撫的效果。如果你們想要聊天,注意不要談論工作等會讓你緊張的內容(所以說下班後和同事去喝酒聊工作並不是一种放松)。




以上。




正文到此結束。







在開頭提到的長期壓力表現中,壓力也是脫髮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他也有:產後脫髮、減肥脫髮、遺傳等)。而壓力則是最常見的一個脫髮原因,長期脫髮也是毛囊極度不健康的證明。




每天沉迷深夜寫稿的KY小姐姐,也有著和你們一樣的禿頭煩惱_(:зゝ∠)_所以最近ky小姐姐主動出擊,選擇黑科技

HairMax

生髮梳來擺脫禿頭困擾。之前一直只是聽說

這把梳子有很好的防脫功效,還可以起到控油、養護頭皮(保護毛囊健康)、生髮的作用。

終於忍不住去查了一下

HairMax

才知道有多厲害:




1.

HairMax

是首個通過美國FDA批准的可以用來治療男女性脫髮的儀器,在美國已經銷售了18年,暢銷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做過7項臨床研究,其中5個通過同行評審並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上,

是市面上公開臨床數據最多的品牌。





圖片來源:


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www.clinicaltrials.gov


美國FDA官網:

www.fda.gov




2.

HairMax

發出的655nm低能量紅色激光,穿透力強,透過頭皮直接作用於毛囊,讓那些早已飽受摧殘的毛囊得到激活,重新恢復健康。

更建議大家在出現大量掉發或髮際線後移癥狀初期,就要開始預防毛囊萎縮了,而不是等到毛囊都脫落之後再來補救。





3.

對產後脫髮、脂溢性脫髮

壓力情緒性脫髮、燙染受損、天生頭髮稀疏等有頭髮困擾的效果明顯

,KY小姐姐也給大家說一下自己壓力性脫髮後的使用感受:使用時感覺頭皮微微發熱,堅持使用一段時間會發現出油和脫髮明顯減少,額角也長出了小絨毛,目測髮際線找到了它的救星。




看到這裡是不是很動心呢?那麼大家可千萬不要錯過

HairMax

官方旗艦店推出的雙十一福利哦。







天貓旗艦店新品

HairMax9

光束日常價2980元,天貓雙十一活動價2780元,參加預售立減100元,使用天貓購物津貼300元,

正常雙十一活動預約的到手價是2380元。








使用KnowYourself粉絲獨家專屬200元優惠券!到手價秒變2180元!


【還支持花唄3期免息】還有預售下單送價值599元的VitaBrid生髮噴霧和199元氣墊梳。


KY小姐姐送上優惠券的淘口令:¥PJO9bh5oAHN¥。




References:


Goldberg,J. (2016). Stress management. WebMD.


Heaney, K. (2017). When stress makes youfall asleep. Science of Us.


Parker-Pope,T. (n.d.). How to be better at stress. New York Times.


Prevention(2015). 10 silent signals you』re too stressed out.


Robinson, K.M.(2013). 10 Surprising health benefits of sex. Webmed.


Robertson,I. (2017). The Stress Test: How Pressure Can Make You Stronger and Sharper. NewYork, NY: Bloomsbury USA.


Segal, J.,Smith, M., Segal, R., & Robinson, L. (2017). Stress symptoms, signs, andcauses. HelpGuide.




??來pick今夜你的專屬解壓方式??







若有任何困惑,請發信息到公號後台,


我們會在48小時內給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上天可能送給一個人最意義深遠的禮物是?
絕大多數重要的事,都無法在當時就明白它的意義 | 4個關於守護的故事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