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無常]一張照片背後的「死亡航線」,美軍在這條航線上損失率達80%

[馮無常]一張照片背後的「死亡航線」,美軍在這條航線上損失率達80%

原標題:[馮無常]一張照片背後的「死亡航線」,美軍在這條航線上損失率達80%



這張照片的內容是:1944年,一副美國陸軍的卡車底盤正被裝上美國航空運輸司令部飛機,這輛卡車將飛越「駝峰航線」,被送到中國的空軍基地。

照片背後,是一段驚心動魄的空運歷史,即「駝峰航線」。


1942年6月2日,中美兩國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亦稱《中美租借主體協定》),中國正式成為租借協定的受援國,這意味著,美國的大批物資將源源不斷運到中國,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提高保障。


起初,這些物資是通過「滇緬公路」來營運的。但是隨著日軍攻陷緬甸,「滇緬公路」被切斷,美國援華物資的營運受到阻隔。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美兩國才又聯合開闢出「駝峰航線」,用以運輸物資。


「駝峰航線」西起印度阿薩姆邦,向東橫跨喜馬拉雅山脈、高黎貢山、橫斷山、薩爾溫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麗江白沙機場,進入中國的雲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線全長500英里,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因而得名。


這條航線又被稱為「死亡航線」。這是因為,飛越駝峰對於飛行人員而言是近乎自殺式的航程。航線跨越喜馬拉雅山脈,穿行於緬甸北部與中國西部之間的崇山峻岭之間,頻繁遭遇強紊流,強風,結冰,設備老化。


航線經常是惡劣的壞天氣,在雨季就經常的下雨,空中能見度幾乎是零。飛機還經常遭遇嚴重的結冰,經常是整個飛機都被冰層包住。即使最有經驗的飛行員,也不能完全保證飛行安全。除了糟糕的天氣和機械故障,手無寸鐵的護送運輸飛機在駝峰上還會遭到日軍戰鬥機在乾旱(冬)季的襲擊。



「駝峰航線」為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貢獻。它是世界戰爭空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的一次悲壯的空運。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中國航空公司共飛行了8萬架次,美軍先後投入飛機2100架,雙方總共參加人數達84000多人,共運送了85萬噸戰略物資和33477名戰鬥人員。在這條航線上,美軍損失飛機1500架以上,犧牲優秀飛行員近3000人,損失率超過80%。中國航空公司先後損失飛機48架,犧牲飛行員168人,損失率超過50%。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時代周刊》這樣描述駝峰航線:在長達800餘公里的深山峽谷、雪峰冰川間,一路上都散落著這些飛機碎片,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裡,這些鋁片會在陽光照射下爍爍發光,這就是著名的「鋁谷」——駝峰航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無常 的精彩文章:

[思維大亨]陳世美的冤屈就真的比竇娥還冤?歷史上的陳世美是什麼樣的
[馮無常]唐代傳奇故事:失意書生和貌美宮女的紅葉姻緣

TAG:馮無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