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刻本的字體 | 聚珍文化課

古籍刻本的字體 | 聚珍文化課

原標題:古籍刻本的字體 | 聚珍文化課


古籍刻本的字體,從總體上看,一般也呈現出時代的風貌,因而對鑒定古籍年代具有重要意義。


古籍刻本的用字,基本分為兩大系統,一種是手寫體,即所謂軟體;一種是匠體,即所謂硬體。

就大體而言,明正德之前,古籍刊刻皆用軟體,明正德之後,才轉而多用硬體。宋人寫字,多學唐代書法家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等,故宋刻本的字體,多含有這些書法家字體的筆意。



歐體《九成宮醴泉銘》


具體說,宋代的浙本多用歐體,宋代建本多用顏體,而宋代的蜀本卻在顏體之中糅進了柳體的筆意。元人刻書「多用趙松雪字體」(《書林清話)卷七),後世多稱作「元體字」。趙松雪即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


顏體《多寶塔碑》



柳體《玄秘塔碑》


明正德之前,襲承元風,字體多用趙體。但「自正德、嘉靖以降……而字體亦一變而為方體字,僵硬獃滯……萬曆以後,字體又一變而為橫輕直重……天啟、崇禎,字體又一變而為狹長的橫輕直重字樣。」(毛春翔《古籍版本常談》)這就是所謂「明匠體字」,也稱「膚廓字」,據說,這種字體是從南宋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所刻書的字體演變而來,故又稱這種字體為「宋體字」或「仿宋體字」。這種字體雖然「僵硬獃滯」,但整齊劃一,是印刷規範化的一種進步,這種字體直到今天還在應用,正可說明了這一點。

清刻本的字體,其早期仍是明末的硬體字,康熙到乾隆初年,在硬體之外,又流行軟體字,且多請名家書寫。乾隆中期以後,則主要是明中期那種匠體字,大約在道光之後,就很少有軟體字的書刻了。


以上只是大體而言,事實上,具體情況要複雜得多。特別是由於刻書作為一項工藝有它的繼承性和延續性,因而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古籍只從字體上是很難區別的,鑒別時必須輔之以其他材料,作綜合性考察,才能得出較為正確的結論。

聚珍文化課


相 關 專 題 ,點 擊 可 讀


古籍的用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三國酒局道出的那些理兒
一部故事化的中國史 | 上書坊

TAG: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