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 不準王爺進京, 清朝: 不準王爺出京, 那種方法更好

明朝: 不準王爺進京, 清朝: 不準王爺出京, 那種方法更好

原標題:明朝: 不準王爺進京, 清朝: 不準王爺出京, 那種方法更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歷史上統一時期的幾個王朝大都是前後銜接的,比如,秦漢、隋唐、明清這些,唯一特殊的就是西晉,它是歷史上實現短暫統一的朝代,在它的前面和後面都是亂世的年代,是小國林立的時期。而且大一統兩個相連朝代的制度、文化、政治大都是相同的,它們之間的傳承性也是非常大的。說起明朝來,就一定會想到清朝,這兩個朝代都有幾個巨大的共同點,一是都是封建集權和專制達到頂峰的時期,二是兩個朝代都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明朝在前,清朝在後,所以大抵是清朝沿襲了明朝的制度了。但它們之間有一點不同,就是明朝不準王爺進京,而清朝又不準王爺出京,這兩種做法哪一種比較高明呢?哪個朝代佔了上風呢?


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可以說是正宗的貧民皇帝了,從小就失去父母親的疼愛,而且哥哥也早早的離開了自己,自小孤單的長大,在那樣的亂世里他沒有背景,沒有軍隊,僅僅靠自己的才能和運氣,上位到明朝的最高統治者身份,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由於他是一介貧困大眾出身,所以不像那些滿腹經綸的皇帝,有自己的治國理念,而是憑藉著自己的理想來統治天下,他將他的二十位兒子和侄子分封到了各地,這樣明朝的邊外有九個王爺坐鎮,而且掌握強兵悍將,大明江山固若金湯,實在動蕩不得。



回顧大明朝之前的歷史,歷朝歷代大都是用削藩的政策。在西漢時,漢武帝劉徹聽取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輕輕鬆鬆的就解決了諸侯割據的危機。可到了明朝,朱元璋卻一反歷史常態,而是大肆進行分封,他分封的諸侯王還有著高度的軍事指揮權,只是沒有行政權和財權罷了。朱元璋可能是這樣想的,假如他在朝廷受到脅迫,這些王爺就可以利用手裡的軍隊勤王;而且地方的官員和平民老百姓都可以監督地方王爺,其實吧,這才是朱元璋的主要目的,最終還是為了鞏固他自己的統治而已。


朱元璋雖然出生於平民,但他也知道歷史上分封王爺的弊端,於是呢,雖然分封了藩王,但對藩王設下許多限制條件,讓他們不能隨意進出京城,而且三年才能進一次,分封的王爺還不能和朝中大臣、以及藩王接觸,這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們暗中勾結,以此來危害統治。朱元璋臨死之前,下了一份遺詔,藩王不得進京參加他的葬禮,這也是為了防止諸侯趁著這個時期奪權,可是最終還是出事了。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這些分封的藩王更沒有權力了,就只得在自己院子生活,連出門都非常困難,還受到地方巡撫的監察,實質上藩王就是被養著的王卿貴族了,在明朝末年被滿清民族進攻時,他們也難以起到保護祖宗江山的作用,最後朱氏江山就不得不易主了。



清朝時期,使用的是和明朝截然相反的藩王政策,就是不準王爺出京。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朝代,滿族是一個彪悍的少數民族,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馬上得天下了,清初的貝勒爺們在大清朝建立以後都得到了封賞,而且權力也是比較大的。比如說,那個時候的多爾袞、多鐸、豪格等,哪一個不是為清朝順利進關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權勢大到可以割據一方,清朝建國之後,他們的手下悍將分布在全國的各地,甚至在朝中當了大官,只要這些王爺出京和他們勾結起來,足以撼動根基不太穩的清朝統治。所以,王爺不能出京的規定還是很有道理的,如若出京只能奉皇帝的聖旨。後來,晚清的恭親王奕訢每次出京都是偷偷摸摸的,不敢明目張胆的出去,假如被別人看到了,告到皇帝那裡,他就有麻煩了。


大明朝的時候不準王爺進京,清朝時期不讓王爺出京,你認為哪種做法更高明呢?其實吧,談不上哪種做法更好,這個規定對於兩個朝代而言,從表面看似乎有很大的差別,但其實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限制藩王,怕出現藩王勾結來形成割據的局面,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它們的形式上可能因為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真正的殊途同歸啦。

圖片來源於網路,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茗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的龍袍是黑色的, 為什麼後世都是黃色龍袍? 原因很簡單
十五萬志願軍突襲兩萬美軍,美軍只戰死兩千人,為什麼會這樣

TAG:書香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