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五部電影里,有你沒見過的秋天

這五部電影里,有你沒見過的秋天

秋天,是一個懸置的季節。過往和未來之間,輕盈的飛揚著,沉重的墜落。

對於秋日,里爾克曾說,「誰此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他也說過,「瞧:所有人全在墜落。可是,有一位,他用自己的雙手,無限溫柔地將這一切墜落把握。「

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周末,你縮在毯子里,倚著窗牖,對自己的靈魂,滿懷巨大的愛情……請在這五部電影里,投擲你的時光。

1.

秋日奏鳴曲(Autumn Sonata)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編劇: 英格瑪·伯格曼

主演: 英格麗·褒曼 / 麗芙·烏曼 / 萊娜·尼曼

上映日期:1978-10-08

片長:99 分鐘

突然,漫遊者在此遇上年邁

高大的橡樹——像一頭石化的

長著巨角的麋鹿,面對九月大海

那墨綠的城堡

北方的風暴。正是楸樹的果子

成熟的季節。在黑暗中醒著

能聽見橡樹上空的星宿

在廄中跺腳

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風暴》讓我想起伯格曼電影中礁岩林立,磅礴而孤敗的法羅島。法羅島天象與地貌的詭譎與凌厲,正如柏格曼中、晚期作品裡,那些逃避情感真實的心靈,以及對救贖的渴望一點一點崩解的信念。那麼急切地渴望拯救自己卻又無能地陷入自我疏離與厭棄的反覆之中,如同傷口不斷在醞釀一種久遠的複發,無法停息地復原又無法停息地沉溺於病態。

伯格曼曾在《狼之時刻》、《芬妮與亞歷山大》等片中,反覆重現他的童年創傷經歷:被鎖在壁櫥里,害怕藏匿於黑暗中的小矮人會啃嚙他的腳趾頭;長期忍受父親的鞭笞,挨打過後,還得親吻父親的手,聆聽父親宣告寬恕,因此解除罪惡以得到恩寵。伯格曼說,悔罪的行為,就是一種羞辱的儀式。從《危機》開始,他便投身於揭露個人在家庭教育、學校校規、社會律法、宗教誡律的影響之下,如何面對自身的羞恥與恐懼。

極力刻畫羞恥與恐懼的,莫過於《秋日奏鳴曲》的母女衝突,此亦為當代重要的倫理困境:在「你」與「我」的關係之中,「我」如何被「你」接受?「我」要成為什麼樣的「我」,才能被「你」接受?若是「我」無法獲得「你」的接受,這樣的「我」有什麼價值?伯格曼尖銳地直面凡俗難解的困惑:生命要承接的終極試煉,即是面對自我恐成虛無的最深憂懼。於是,他對羞恥與恐懼的追問,指向了「活著」與「存在」的本質辨識──「我」渴望活著而非僅僅只是存在著。

伯格曼並未否定夏洛特和伊娃之間的愛,但是他徹底地否決了重新建立起互愛的倫理關係的可能。在這否決中,他選擇了新鮮而赤裸地『活著』,這『活著』不會迴避愛的無能,也不會迴避由此而來的冷漠與憎恨。

在《秋日奏鳴曲》中,伯格曼鑿開一條裂縫,以一種新的方式來講述真實——沒有愛不是一種跋涉。而跋涉,正是伯格曼電影的主軸,從早期對時間的體察與思索、中期作品對宗教信仰的探問、晚期轉向對人際之愛的追尋與懷疑。他的四十多部電影,持續躍入人性的深淵,呈現了生命歷經遺棄、羞恥、恐懼、磨難、判決並尋求救贖的跋涉過程,最終通向自我覺醒的真實搏鬥。即使只有幾分之一秒在陰影之中,伯格曼依然背負著生存的十字架,一次一次把愛與仁慈贖回,又將自己重新交付未知。

2.

秋天的童話(An Autumn"s Tale)

導演: 張婉婷

編劇: 羅啟銳

主演: 周潤發 / 鍾楚紅 / 陳百強 / 黃淑儀

上映日期:1987-07-16

片長:98分鐘

《秋天的童話》是張婉婷、羅啟銳的第二部作品,連同第一部《非法移民》和第三部《八兩金》,三部電影的題材都與華人移民、海外漂泊的生活有關,因此合稱「移民三部曲」。

「移民三部曲」內容都與華人在海外漂泊的歷程相關,三部電影皆從人物的觀點和經驗出發,都是講「人」的故事,每個人都在漂泊之中設法安身立命,三部電影里詮釋「漂泊」的角度亦不同,但都和張婉婷、羅啟銳夫婦的現實經驗有關。《非法移民》以寫實手法講偷渡青年追尋身份的悲喜故事,以在外漂泊的現實層面為主,《秋天的童話》中以大時代的漂泊對照小資產階級的漂泊,描寫人在異鄉的適應和成長,《八兩金》則寫漂泊多年的失根之人,那份無言無奈的鄉愁之情。

船頭尺和十三妹的情愫,來自許多生活化的片段,因此,二者之間的每一次情感變化都自然真切。以愛情片來說,男女主角連手都沒牽過,真是含蓄的可以,但恰恰是這種細膩含蓄,令整部電影饒富餘韻。33歲的唐人街混混和23歲青春貌美的女留學生,格格不入的生活背景和社會階級是兩人之間的藩籬,因為差異,雙方都不能肆無忌憚的投入感情,船頭尺漂泊多年,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就是沒談過戀愛,他不懂如何表達和爭取,又因自己的身份而有所遲疑。十三妹對於船頭尺的情意心知肚明,她也知道自己也對船頭尺有了好感,然而剛剛經歷的情傷讓她更加小心謹慎,不敢貿然越過名叫現實的高牆。這種情怯,反而增添了船頭尺和十三妹之間愛情的厚重。

在影片後段,船頭尺發現十三妹要搬走,卻掩藏失落,祝她一路順風。黃昏的夕陽下,十三妹乘車離去,船頭尺追著車子跑上布魯克林大橋,想要再多看她幾眼直到看不到為止。十三妹打開盒子看到錶帶忍不住飲泣,她已經用不到了,因為船頭尺的生日禮物就是那隻古董表。

戲裡最後的那幕,船頭尺兌現當初的承諾,在海邊開了間叫「Sampan」的餐廳,迎接偶然到訪的十三妹時,說起那句經典的「Table for two?」台詞,為觀眾留下一點想像空間,然後隨片尾字幕播起《別了秋天》,彷彿那種曾經無限接近的感覺,都停留於那年秋天之中。

3.

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Autumn)

導演: 愛德華·茲威克

編劇: 威廉·D·威特利夫 / Susan Shilliday

主演: 安東尼·霍普金斯 / 布拉德·皮特 / 朱莉婭·奧蒙德 / 艾丹·奎因 / 卡琳娜·隆巴德

上映日期:1994-12-16(美國)

片長:133分鐘

你是否想像過這樣的生活: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群山環繞,在草原之中,於大河之濱,策馬狂奔,任風在耳邊呼嘯,聽從內心的呼喚,讓靈魂自由舒展。你是否在體制化的生活中有過懷疑與動搖,是否有厭倦與不安,是否已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就像毛姆所說:「這種生活模式給人以安詳親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河,蜿蜒流過綠茸茸的牧場,與鬱郁的樹蔭交相掩映,直到最後瀉入煙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卻總是那麼平靜,總是沉默無言、聲色不動,你會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也許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種怪想法,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讀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一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

那麼,你是否想要反抗這荒誕的體制化生活、是否渴望在反抗中經驗多樣的可能,是否欲求在反抗中重塑自我。當然,自由意志對壁壘森嚴的體制,毋寧說是命運的反抗並不意味著進入另一種穩固與安定,相反往往要承受俄狄浦斯式命運悲劇之可能,面對西西弗之循環而無處逃遁之命運,但似乎也只有將自身拋向未知才能嗅到自由的氣息、體會到生命的無窮可能。

反抗體制以尋求自由,反抗命運以塑造自我,這樣的人物形象在歷史、文學史、電影史中被無數次呈現,如同照亮黑夜的璀璨群星,更像是人類不斷抵抗自身生命體制化、封閉化的隱喻。在普羅米修斯、奧德修斯、蘇格拉底,這一長串照亮人類歷史的名單中,每一個體的生命歷程都令我感受到突破生命固化的力量,然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1994年的一部記錄個體生命史詩的電影——《燃情歲月》,這部記載個體不斷在自我的放逐與回歸中反抗世俗與命運對生命的禁錮的電影。

儘管在任何一份排行榜或影片推介中,《肖申克的救贖》與《阿甘正傳》雄踞前列,個體的救贖與對內心純粹的堅守的故事永遠都讓影迷為之感動、振奮,然而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卻是講述一個永遠將自己的靈魂放逐於常規之外的電影,雖然這部影片只在94年奧斯卡獎評選中獲得最佳攝影——《燃情歲月》。

《燃情歲月》整部電影的劇情並不複雜,其中並無急劇的劇情轉折、人物衝突以及戲劇化的矛盾,貫穿全片的幾乎都是在壓抑的情感基調之下,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全片以細膩的心理活動而非跌宕起伏的劇情來推動故事的發展,影迷落滿世俗塵埃之心也在波瀾壯闊、蒼涼唯美且極具質感的攝影中隨著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精心打造的愛爾蘭風情的音樂而回歸生命的本真。

4.

晚秋(Late Autumn

導演: 金泰勇

編劇: 金泰勇

主演: 湯唯 / 玄彬 / 金俊成 / 詹姆斯·C·伯恩斯

上映日期:2012-03-23(中國大陸) / 2010-09-10(多倫多電影節) / 2011-02-17(韓國)

片長:115分鐘

看《晚秋》不禁想到《愛在黎明破曉時》,同樣是一段偶遇,同樣是一份不期而遇的愛情,卻在截然不同的故事背景及東、西方文化氛圍的差異下,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效果。《晚秋》的糾結與壓抑使這段愛情看起來更像深秋遠山的風景,總感覺隔著一層揮之不去的濃霧,美好卻虛幻;而《愛在黎明破曉時》中刻畫的愛情則有著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清新而雋永。

其實,「晚秋」二字已深得整個故事之精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這一季節生髮的愛情,後果可想而知。把愛情拍出哀而不傷的效果,是許秦豪的拿手好戲,一部《八月照相館》足以睥睨所有試圖將愛情弄得玄之又玄的影片;把愛情拍出哲學思辨的味道,是金基德的招牌特色,《春夏秋冬又一春》更是將各種元素有機融合,使得整部影片猶如老僧入定般渾然一體,至今仍無人可出其右。

顯然,《晚秋》兼容了許、金二者的特點,將一段最有可能發展為一夜情的故事,不但拍的含蓄糾結,而且因對男女角色身份的特殊定位,使影片無形中增加了一重哲理性的思考,諸如人之好壞,事之偶然必然……該片沿襲了許秦豪的寧靜淡遠,這點在配樂上尤甚,似有若無的吉它曲為影片寂寥、蕭索的晚秋景象做了極好的渲染。

兩個他鄉人,憑著同樣擁有一張東方臉孔而相遇相識,進而相戀。漠然面對一切固然是隔絕外界最好的方式,但對一個至情至性的女子來說,來自家庭的支離破碎和與舊情人間的疏離和尷尬,已將她對世間殘存的最後一絲美好希冀,在猶豫糾結中,毫無保留的投射到勛的身上。一個靠出賣色相和肉體討生活並且樂在其中的花花公子,自信是所有女人的愛情毒藥,他絲毫不覺得這個職業有任何不妥之處,女人的笑臉和金錢對他來說唾手可得,耍酷、撒謊像吃飯睡覺一樣稀鬆平常,人生就是一場遊戲,而贏家永遠是他。可能是這個落寞寂寥的女人有別於以往的客人,也可能他只想讓這段寂寞旅程多點調味,鬼使神差中他總能遇見她,一個傷痕纍纍,一個遊戲人生,愛情的花火就這樣不期地燃燒。

該片已先後被日本韓國多次翻拍,本片已是第五個版本,導演金泰勇沒有把經典刻意地模仿或激情澎湃地膜拜,而是在平淡中緩緩鋪陳,深秋的蕭索和清冷是本片的主基調,勛和安娜在西雅圖遊玩的那段時光則是陰霾冷雨中的一抹光亮,給壓抑的畫面底色,平添些許溫暖。

故事中那段雙簧表演最為有趣,「戲中戲」的場景加上男女主的自我視角,及惟妙惟肖的配音表演,各自述說著自己眼中的愛情,戲裡戲外,語語雙關。故事結束了,愛情仍在繼續,一切恍然如昨,故人卻不知去向。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5.

燃燒(Burning)

導演: 李滄東

編劇: 李滄東 / 吳正美 / 村上春樹

主演: 劉亞仁 / 史蒂文·元 / 全鍾瑞 / 金秀京 / 崔承浩

上映日期:2018-05-16(戛納電影節) / 2018-05-17(韓國)

片長:148分鐘

村上春樹向來是描繪不知所謂的大師,睡著也好、醒來也罷,他的筆觸少有波瀾,生活的細節里透漏著百無聊賴。李滄東則清楚地將《燃燒》這部電影定位在年輕世代的可能疑慮上,借著詩化的影像,低訴著茫茫然的不知所措。

鍾秀家中那顆捕捉到電視反射光的沙發鏡頭,田野上忽然跑過的某個動物暗影,不論是幀幀如畫的影像構圖,又或是偶然擷取的自然一瞬,李滄東在影像美學上向來是不失神採的,尤其是長鏡頭。而在影像詮釋上,在不脫寫實的前提下,倒也帶著幾分村上春樹文學的神韻。在那個一天只擁有一次看到太陽機會的狹小公寓里,鍾秀在和惠美做愛的一瞬,看見了反射自南山觀景台玻璃的日光;在黃昏時分的魔幻時刻,惠美釋放拘束,跳起生命之舞,近距離的逆光剪影,捕捉著她純粹無雜的生命律動,還有轉瞬滑落的淚光。這些僅停格一瞬、稍縱即逝的美,甚至讓人聯想到村上春樹在同本短篇小說集里的另一篇文章《螢火蟲》。文章自始至終都帶著一抹難逝年輕友人驟逝的、透明又無所遁逃的悲傷。文末,當螢火蟲飛走後,那殘餘在風中與心中的、不可觸及的光線軌跡,也是一剎那的事情。

鍾秀最後的「殺」有三層涵義。一方面, 「殺」是鍾秀對生命謎團的解答。另一方面,「殺」也是階級的不滿,是憤恨青年對這個失望世界的復仇。為什麼什麼都由你決定?為什麼可以這麼輕易地把弄生命?為什麼可以對人這麼地蠻不在乎?在刀尖刺入Ben 腹中那一刻,Ben 只能緊緊地抱著鍾秀,兩個無法溝通的階級,終於在那一瞬間緊密。最後,「殺」是對燒大棚行為的溫柔挽救,他那麼在意這些大棚的存在與否,並不只是因為那離他家很近,也隱含了對於「自身同類」的焦急。Ben 所焚燒的,不正是像他一樣,不被世人關注、沒有警察在乎的人們嗎?Ben 曾笑著跟他說「太近了,所以你看不到」,但感覺得到啊。那些被忽視的、冷漠的、被判斷無效的,不也是如我這般嗎?Ben 的存在只會對這些無法收入他眼底的人們輕易踐踏,而那也是對鍾秀自己殘酷無情地蹂躪。

其實,關於火焰,確實可以說得更多。火可以是憤怒的表徵,也可以是暴力的比喻,在年輕人身上,燃燒作為衝動、破壞,以及各種不解的出口,是再合理不過的,無論是鍾秀還是Ben,火能夠用來消滅一切,是一種一勞永逸的方案。但火其實也是「升華」的象徵,在哲學家巴什拉的分析里,火具有揚升的特質。火焰朝上燃燒的方向性是一種超越,借著火焰,我們可能超脫此在的存有。是的,也許焰火帶來一切的虛無,但它也永恆地向上蒸騰,在一切迷茫惘然燒落成灰的時刻,煙土裡終有生命重生。

圖片電影劇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百無聊賴,除了我的愛
白色的月,照著幽林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