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種疾病致死率高達100%,從未有人敢碰,卻被一名木匠根治

這種疾病致死率高達100%,從未有人敢碰,卻被一名木匠根治

原標題:這種疾病致死率高達100%,從未有人敢碰,卻被一名木匠根治


20世紀40年代之前,心臟外科手術是世界醫學界公認的禁區,從未有人敢在人類的心臟上動刀,很多心臟病人只能等死。是一個木匠冒天下之大不韙,實施了人類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從此改變了醫學史,拯救了無數心臟病人。這個木匠叫維維安·托馬斯。


1910年,托馬斯出生在美國一個黑人木匠家庭。儘管家境貧寒,但他一直堅持讀書,立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1929年,托馬斯高中畢業準備報考醫學院,由於拿不出高昂的學費,他只好跟父親做起了木匠,但心裡始終無法割捨做醫生的念想,便一邊自學醫學知識,一邊尋找做醫生的機會。

一次偶然的機會,托馬斯獲悉某大學著名外科醫生阿爾弗雷德·布萊洛克正需要一名實驗室助手,便鼓足勇氣去應聘。看著這個只有高中文憑的黑人青年,布萊洛克並無興趣,可是一番長談後,布萊洛克被托馬斯紮實的醫學知識和自我鑽研的態度打動了,答應讓他參與到醫學研究中。也正是這次機會讓托馬斯有幸接觸到了心臟外科手術。


1941年,托馬斯跟隨布萊洛克來到美國某著名大學工作,遇到了另一名女學者。當時,那名學者一手開創的小兒心臟病專業遇到了難題,死亡率近100%的「藍嬰症」(因缺氧皮膚呈藍紫色)讓她一籌莫展。三人研判後一致認為:這種病的癥結在於通往肺部的主動脈被堵塞了,唯一的解救辦法是通過外科手術,讓肺部得到更多血液。但在心臟主動脈上進行外科手術史無前例,要打破醫學史的禁忌,必須進行充分的研究論證和前期實驗。


托馬斯主動請纓,擔綱研究。在此後的幾個月,托馬斯認真搜集「藍嬰症」的病例數據,並對患兒從心臟的變色程度到心跳的聲音等進行了長期觀察,逐步建立起一套對肺靜脈系統的理解。最終,他跟兩名學者重建了「藍嬰症」患兒兩個普遍癥結的模型,通過更深入的研究,在理論上取得了可行性突破。


為了取得實際操作上的經驗,托馬斯開始在狗身上做實驗:先製造出一種「藍嬰症」的狀態,然後通過手術進行糾正。經過兩年多的嘗試,實驗終於獲得成功。到1944年初,托馬斯和兩名學者的研究實驗突飛猛進,對「藍嬰症」的治療越來越有把握。


很快,他們的研究成果迎來了實踐的機會。1943年8月,一名女嬰在出生幾個月後出現了典型的「藍嬰症」。1944年10月,女嬰因為身體頻繁的發紫而再次住院,如果不進行手術,將不久於人世,她的家人答應嘗試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


於是,托馬斯等三人冒著「身敗名裂」的巨大風險,進入手術室,由托馬斯操刀執行手術。他小心翼翼地用一條人工導管連通了女嬰的心臟動脈和肺動脈,隨著血液順暢地供應到肺部,女嬰的嘴唇由紫色漸漸變得粉紅。一個半小時後手術成功,女嬰獲得了新生。



史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的成功震驚了整個醫學界,從此,心臟手術的「魔咒」被徹底打破。只是由於托馬斯是黑人,手術最終以布萊洛克和那名學者的名字命名,托馬斯的功勞卻被選擇性忽視了。

托馬斯並沒有在意這些虛名,而是傾盡全力救治患者。到1949年,先後有1000多個「藍嬰症」患兒接受了心臟手術,絕大多數恢復了健康。


托馬斯終生致力於心臟外科手術的研究,默默無聞地用自己的才智造福人類,直到1985年逝世。所謂公道自在人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托馬斯的功績終於被世界廣泛認可,成為心臟外科醫學的泰斗級人物。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劉志堅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老媽懷胎超11個月,肚疼三天三夜生他,風水先生一看:這娃不得了
明朝國庫沒錢怎麼辦?明朝皇帝有創意,僅靠賣它便能豐盈國庫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