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大數據時代,其實磁帶比硬碟還靠譜,你看完就知道了。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錄音帶和CD代表著傳統唱片業的輝煌。當年一張唱片賣出幾百萬張並不稀奇,購買錄音帶和CD也是歌迷們支持偶像的最好方式。

據說,當年一家音像店,單一當紅歌手的專輯錄音帶一天賣出幾百張並不稀奇。韓寶儀的《粉紅色的回憶》專輯錄音帶一舉賣出千萬盒銷量,唱片公司靠這筆錢蓋了一棟大廈。任賢齊的《心太軟》專輯錄音帶銷量也過千萬,發行的音像出版社也憑藉這一專輯蓋起一座大樓。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後來,它們都被MP3取代,與之伴隨的是傳統唱片業的大幅衰退。早在2007年,當英國一個主要的電器零售商宣告停止銷售錄音帶後,《太陽報》就自作主張宣告了錄音帶的死亡。

錄音帶還有幾個別名,比如卡帶和磁帶。後者似乎更深入人心,我從小聽到的叫法就是「磁帶」。所以,現在談及錄音帶,也常常聽到「磁帶已死」的說法。

可是且慢,被你們懷念的磁帶,其實並沒有消亡,相反,它活得可滋潤了。

磁帶是個大門類,錄音帶只是其中一種


許多人之所以誤以為磁帶已死,是因為他們將磁帶等同於錄音帶。但實際上,磁帶是個大門類,錄音帶只是其中一種。

錄音磁帶由帶基和磁性層構成,帶基為磁性層的載體。小時候對錄音帶十分好奇,怎麼一卷一卷的磁帶就能放出聲音來呢?也曾經把帶基抽出來研究,後果可想而知。

人類研製錄音帶可追溯到1888年。當時,美國工程師奧伯林·史密斯就建議用含有鋼粉的纖維絲帶記錄和回放聲音,但因效果不佳而暫停。12年後。丹麥物理學家瓦爾德馬·波爾林用鋼絲進行了同樣的嘗試,結果仍不理想。還有人以鐵粉塗覆的紙帶進行試驗,但因紙帶脆弱而失敗。

直到1934年,世界上第一條錄音磁帶宣告問世。當時首批制出了5萬米磁帶,其速度為每秒1米,音響頻率為50一5000赫茲。

1963年。荷蘭飛利浦公司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盒式錄音機,同時生產了盒式錄音帶,即Compact Audio Cassette,所以也有人以cassette音譯,將之稱為卡帶。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卡帶」和第一代隨身聽el 3302


1964年,德國漢諾威開始了卡式錄音帶的大規模生產。1966年7月,飛利浦在美國的子公司水星唱片開始在美國發行音樂卡帶。1968年,TDK的超級動態系列上市,宣告了第一款「高保真」磁帶誕生。也是那一年,飛利浦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攜帶型卡帶錄音機(隨身聽)——el 3302。

上世紀80年代,索尼Walkman系列等攜帶型袖珍卡帶錄音、播放器(隨身聽)大行其道,卡式錄音帶的流行更加廣泛。卡帶隨身聽成為了攜帶型音樂市場的象徵。

錄音帶除了代表著技術進步之外,還是社會變革的催化劑。因為錄音帶耐用且易於複製,因此推動了地下搖滾和朋克音樂的發展,並推動社會進程,甚至成為政治武器。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錄音帶的發展史一度與汽車行業並肩前行。錄音帶及其播放器比CD更耐用,也更耐塵、耐熱和耐震,因此更適合在相對吵雜的車內使用。然而,進入21世紀後,CD的抗震緩存技術迅速發展,車內噪音水準也大大降低,CD自動換碟技術逐漸普及(當年中國人購車時很在意的「六碟CD」),因此CD播放器在歐美市場迅速替代了錄音帶播放器,成為默認的汽車音響配件。

從整體上來看,在西方國家,錄音帶市場經過1980年代末期的高峰後就開始急劇衰退,讓位於CD。到了2001年,錄音帶僅占所有音樂銷售份額的4%。此後,主要唱片公司漸漸不再發行錄音帶,鮮有零售商仍在進行銷售。

除了我們熟悉的卡式錄音帶之外,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錄音帶,即盤式磁帶,簡稱盤帶。它捲成盤狀,在開放式的錄音機上使用。磁帶寬度和長度比卡帶大,還發展出了支持數字錄音的DAT盤帶,所以保真度相當好。一些有年頭的專業錄音棚里往往還保留了盤帶和盤帶機,淘寶上也有少量商家在賣發燒友級的盤帶音源。

這是錄音帶的歷史,可它一直只是磁帶的一個小領域。高呼磁帶已死的人,可能並不了解磁帶存儲的廣泛應用性。

大數據時代的磁帶


磁帶的更廣泛用途其實是數據存儲。在大數據時代,人們想到的存儲方式往往是CD、硬碟和雲服務等數字存儲方式。但行內人才知道,原本使得磁帶出現退市危機的那些弱點,在大數據時代反而是其競爭力。它成本低、便於攜帶、使用可靠,而且功耗低、可自動化備份,抗毀損能力更是遠遠超出硬碟。要知道,硬碟保存資料也就是十年左右的壽命,隔幾年就要複製到新硬碟里,如果是巨量數據就會非常麻煩且容易丟失。磁帶則可以保存數十年,世界上仍有很多企業和檔案館採用磁帶進行存儲,尤其是那些數據安全性要求高的企業,比如銀行,又如移動、電信和聯通這樣的通信公司。為了滿足這些客戶的需要,索尼公司就研發了新一代磁帶,存儲容量可達到185TB,是傳統磁帶的74倍,藍光碟的3700倍。當然,類似索尼公司的這類產品,是專為需要存儲海量數據的機構研發的。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索尼研發的185TB容量磁帶,比硬碟更靠譜


順便說下,連卡式錄音帶自己都曾是數據存儲的重要工具。七十年代早期推出的惠普HP 9830型計算機就是最早採用自動控制卡式錄音帶進行數據存儲的桌上型計算機之一,很多早期的微型計算機都實現了類似的數字化數據存儲。七十年代晚期和八十年代早期的很多家用計算機也能夠使用卡式錄音帶作為軟盤的廉價替代品進行數據存儲。甚至連1981年推出的IBM電腦都包括一個卡式錄音帶埠和一條操作該埠的BASIC指令。直到軟碟機成為高端機器的基本配件後,卡式錄音帶埠才告別電腦。

錄音帶仍在生產


那麼,除了用於數據存儲外,磁帶是不是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其實並非如此,被許多人視為已然消亡的錄音帶,其實也仍有市場空間。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屬於小眾的時代,懷舊者們使得錄音帶成為了收藏品,玩家們則使得錄音帶成了高保真的一種選項——雖然音質原本是其量產化時代的缺點。

近年來,黑膠唱片成功回歸,卡式錄音帶也有復興趨勢。日本的錄音帶產量居然年年增長,幾乎是顛覆了錄音帶的死亡宣告書。美國的NAC公司在2015年生產了1000萬個錄音帶,2016年的產量繼續增長20%。NAC的合作夥伴包括各大唱片公司,如環球音樂、索尼音樂、獨立樂隊和音樂組合等。其產品的主要銷量來自音樂卡式磁帶,近年來最成功的產品當屬《銀河護衛隊》電影原聲帶錄音磁帶,剩下的銷量來自空白磁帶。

有意思的是,NAC方面曾表示,正是因為許多同行不再生產錄音帶,無人與之競爭,需求才穩健上升,他們也趁機從同行那裡採購了數十個舊的大型設備。

前幾年,小虎隊在春晚再次合體,燃起很多人的青春回憶,據說小虎隊的錄音帶也火了一把,一張《再見》專輯的老磁帶能賣一千多元。在收藏市場上,單盒的小虎隊磁帶價格從80元到4000元不等,部分成套專輯因為品相好,標價更高達萬元。張學友二十年前的專輯磁帶,一張更是開價萬元以上。BEYOND早期簽名磁帶售價也是萬元以上。

但說實話,標高價不等於有市場,許多藏家標出高價,其實並不想真正出手,只是想找個方式炫耀藏品,所以實際上就是有價無市。

而且,那些「回家翻翻你的抽屜,你的錄音帶很值錢」之類的網路帖子,純屬以訛傳訛。真正有價值、能賣出高價的錄音帶,其實大多數人從未擁有過。

首先,最受歡迎、承載最多舊時記憶的港台音樂專輯錄音帶,當年原裝正版的數量其實不多,許多人收藏的其實都是盜版,再好點也不過是引進版。收藏市場真正的搶手貨其實是首版,在港台音樂方面,當然是港台當地發行的首版,當年人們多半沒有機會買到這樣的錄音帶。查閱網上報價可知,齊飛唱片版的鄧麗君1987年全新未拆磁帶,售價為15000元,同等價位的還有齊飛唱片於1987年推出的張國榮專輯《倩女幽魂》,要求同樣是全新未拆。

至於內地原版錄音帶,在收藏市場上標價最高的是八十年代的一些絕版專輯,如崔健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張翻唱專輯《當代歐美流行爵士DISCO》,劉索拉的專輯《我的歌獻給你們》,朱逢博出版的內地第一張立體聲磁帶《薔薇處處開》,王菲當年的翻唱專輯《風從哪裡來》、《迷人的卡勒》等,但最多也就是幾千元,沒有達到萬元以上的高度。

從出版方來看,揚子江、中唱和廣州等著名出版方的出品最受追捧,磁帶當然不能有損壞,封面、插頁和歌詞頁都要乾淨,有歌手簽名最好。檔次最高的當屬那些沒拆封的,可是這一條似乎很難做到。

至於歌手,九十年代錄音帶行業發達時,四大天王堪稱翹楚,但在錄音帶收藏界有個基本原則:健在的不如去世的。因此,鄧麗君和張國榮的錄音帶,如果版本好、品相好,往往能標出高價。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也正因為錄音帶收藏的條條框框極多,尤其是「未拆封」這個苛刻條件,大多數人手中的錄音帶都沒有太大價值可言,所以也有不少人認為錄音帶收藏市場仍處於一個「想像自己很厲害」的階段。而且,由於錄音帶在音質上的缺陷,它在收藏市場上的表現遠遠不及黑膠唱片。以張國榮的第一張EP為例,有人開價十萬元求購黑膠版卻無果,但相同版本的錄音帶不過幾千元。

開間錄音帶商店,也許並不壞


那些號稱過萬的錄音帶,大多數人未曾擁有,甚至連見都沒見過。那麼,錄音帶收藏是不是一門虛幻生意?還真不是。

首先,錄音帶收藏是一種集體記憶化的收藏。集體記憶帶動的消費潮,情懷中蘊藏的商機,這些年來已不乏先例。同時,錄音帶原本又是一種日常消費品,價格低廉,很容易買到,流通量很大。去舊貨市場,你隨時能淘到一塊錢的錄音帶,即使是前文所述那些絕版錄音帶,標價也不過是幾千上萬,看著嚇人,但在收藏領域絕對是平民化選擇。平民化選擇看似無利可圖,但龐大基數和相對廣泛的懷舊群體,仍然存在空間,起碼,你可以薄利多銷嘛。

前兩年媒體報道過杭州收藏品市場的一個櫃檯,店主專營老錄音帶,每個周六起碼能賣幾十盒。其中,價格較低的不提供試音,高價的則提供試音服務。店裡的錄音帶分為三個梯隊,最便宜的幾元錢一盤,稍好一點的幾十元,稀缺資源則需花上幾百甚至上千元。

類似這樣的老錄音帶商家,在許多城市都有,它們的生意也早就擴展到網路。

真正稀缺的資源並不是錄音帶里的歌,在這個海量資訊的時代,想找首歌還不容易?錄音帶的精髓在於它的懷舊感和質感,而懷舊感和質感主要體現在包裝、封面和歌詞頁上,所以,收藏錄音帶封面可能才是這一領域的終極之路。

你認為已經消亡的磁帶行業,其實過得很滋潤


當然,還有人腦洞大開,表示打錄音帶主意的人多了,會帶來另一個商機,就是做這群人的生意。畢竟,你有了錄音帶,還得有錄音機對不?現在已經沒什麼廠家生產錄音機了,如果失去了播放的機器,錄音帶收藏很可能因此變成絕版記憶。那麼,針對這類群體,生產定製型的卡帶錄音機,很可能是一門既有情懷又能走高端的生意。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