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沙特記者之死震動世界,新聞史上的黑暗一頁 | 咪咕悅讀匯

沙特記者之死震動世界,新聞史上的黑暗一頁 | 咪咕悅讀匯

原標題:沙特記者之死震動世界,新聞史上的黑暗一頁 | 咪咕悅讀匯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10月5日,《華盛頓郵報》的評論版上,一大片空白有些刺眼。這是卡舒吉失蹤的第三天,也是新聞史上黑暗的一天,原本刊登他稿件的專欄開了天窗,被放置了一片空白,標題為Amissing voice——《消失的聲音》。


卡舒吉是誰?


在失蹤之前,卡舒吉的官方身份是沙特的一名記者,也整個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政治評論家之一。10月2日,卡舒吉進入沙特駐伊斯坦布爾領事館,從此杳無音信。失蹤半月之後,卡舒吉被證實已經死亡,而下達處死命令的則是沙特王儲助理卡塔尼。更有消息顯示,他在活著的時候被殘忍肢解。


卡舒吉之死折射出了土耳其、沙特、美國的國家利益糾葛。近年來,卡舒吉對沙特政府內外政策持不同看法,逐漸與沙特政府對立。薩勒曼成為沙特新王儲後,卡舒吉對他發起了更加猛烈的批評。


儘管2017年卡舒吉前往美國「自我流放」避禍,但最終還是難逃一死。雖然沙特王室沒有宣布對卡舒吉之死負責,但我們還是能夠看出事件背後王室操控的影子。



無論事情的真相如何,都改變不了這名優秀的記者,死於一場野蠻謀殺的事實。本期咪咕悅讀匯,小巴為你推薦張信剛《大中東行紀:世界並非靜悄悄》,帶你了解大中東地區硝煙不斷的背後原因,聽聽作者對人類不同文明之間橫向交流和縱向演變的觀察與體會。


《大中東行紀:世界並非靜悄悄》(節選)


瓦哈比教派與沙特家族


01


在後哈里發時代,源於半島中部的沙特家族取代了由奧斯曼人指派的穆罕默德的哈希姆家族(Hashemite)的後裔,管理麥加與麥地那,以伊斯蘭教的正統自居。無論從地理位置、宗教力量還是石油財富上看,沙烏地阿拉伯的確是中東,甚至是全世界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

沙特建國的歷史是一個非常曲折的過程。


自16世紀奧斯曼人統治阿拉伯半島、入主伊斯蘭聖地之後,蘇非主義開始在那裡盛行。由於奧斯曼人的寬容甚至是鼓勵,蘇非思想在伊斯蘭世界佔據顯要地位長達數百年。



18世紀上半葉,一個出生於內志地區的宗教世家、也受過蘇非主義教育的學者伊本·阿布杜·瓦哈布(Ibn AbdulWahhab,1703-1792)決心與蘇非主義決裂,立志宗教改革,排除異端,凈化信仰。他得到內志地區一個貝都因部落酋長伊本·沙特(Ibn Saude)的支持。伊本·沙特有改變現狀、統一半島的政治抱負。他們兩人互娶對方的女兒為妻,通過這種聯姻建立了特殊的結盟。


瓦哈布在伊本·沙特的支持下講學、宣教,利用武裝力量傳播新教義;而伊本·沙特則建立起以瓦哈比教義(Wahhabism)為基礎的神權政體。後來,伊本·沙特的兒子繼承了他父親的位置,將勢力擴張到半島的西部和東北部。而瓦哈布的兒子也取得了沙特王朝宗教大法官「穆夫提(Mufti)」這個職位的世襲權。於是王權和教權在沙特家族與瓦哈布家族的通婚中融為一體。



公元18-19世紀,由突厥語民族統治的奧斯曼帝國、波斯薩法維帝國和印度莫卧兒帝國在伊斯蘭世界裡三足鼎立;歐洲人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也日益強大。這使得伊斯蘭的發源地阿拉伯半島的形勢紛紜多變。


在此期間,沙特家族的瓦哈比派政權曾經兩次被奧斯曼帝國剿滅,但他們的後人又兩度重建王國。一次大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在阿拉伯世界最有力量的英國決定支持沙特家族統治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1932年,「黑金」石油的發現,更鞏固了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島乃至在整個中東的地位。


瓦哈比教派的影響


02

當今在阿拉伯半島占統治地位的瓦哈比教派,源自遜尼伊斯蘭四大教法學派中最為嚴格的罕百里派(Hanbali),但其嚴格程度尤勝於原有的罕百里派。


瓦哈比派堅持所有的法律和社會規範必須符合《古蘭經》和《聖訓》,一切應回到《古蘭經》。這種主張與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m)頗為相似,因此瓦哈比派也被西方人稱為「伊斯蘭基本教義派」。


瓦哈比派反對通過偶像、實物等手段作為接近安拉的媒介,認為求助於使者和聖徒消災祈福的行為都屬於多神信仰。他們十分注重祈禱、齋戒和行善,禁止吸煙、飲酒、賭博、跳舞或穿著華麗。



近幾十年,在受到沙烏地阿拉伯推動的瓦哈比教義的影響下,伊斯蘭極端主義在世界各地逐漸抬頭。這些極端的「聖戰者」主張一個人不應順從統治者,只應順從真主;只有和他們信仰一致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穆斯林,其他人即便是祈禱和齋戒,只要支持被他們認為是褻瀆真主的統治者,就不算是真正的穆斯林。所以在「聖戰者」眼中,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國家的統治階層都不是真正的穆斯林,而是需要清除的對象。


「基地組織」就是由具有這種極端思想的恐怖分子組成。而阿拉伯半島情勢之所以複雜,恰恰是由於瓦哈比主義既是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又是企圖推翻他們的極端主義者的理論基礎。



2010年,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個王子在英國被判無期徒刑,因為他在倫敦一家酒店裡虐殺一名僕人。像他這樣信奉瓦哈比教派,但在行為上卻放浪而為的王族和統治階層比比皆是。最近被美軍擊斃的「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自己就是出身於沙烏地阿拉伯的五大統治家族之一,所以他才腰纏萬貫,以財力支持恐怖主義組織。


在近來整個阿拉伯世界進入政治板塊大調整的時候,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因應之道是一方面用武力支持遭到挑戰的巴林等政權,一方面將手中的財富發放一部分給老百姓。這一手段是否長遠有效很成疑問。有鑒於沙烏地阿拉伯地位之重要與石油蘊藏之豐富,它的未來走向一定是各大國極為關心的事,也必然是它們互相角力的重點。


弔詭的是,西方一些國家為了經濟利益,一向維護和籠絡這個宗教信仰、基本價值觀與他們自己的信念格格不入的政權。而這個政權的統治階層中有許多人,恰恰又成了恐怖主義者的免費「招募廣告」。

想要了解更多百年中東紛爭的來龍去脈,小巴推薦《穿越百年中東》,以故事的形式再現百年中東的矛盾和衝突,帶你走進波瀾壯闊的中東文明世界。


更多內容


點擊下圖,直接閱讀



吳曉波頻道和咪咕閱讀聯合推出


——咪咕吳曉波悅讀會


每日可收聽《每天聽見吳曉波》和50本圖書


同時享咪咕閱讀全站圖書8折優惠


每月免費收聽兩節在線音頻課程

點擊下圖立即訂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曉波頻道 的精彩文章:

整容低齡化:再丑不能丑了孩子?
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改革開放,教會了中國什麼?

TAG:吳曉波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