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鐵健|歷史家的品格是真誠,歷史學的標準是真實

陳鐵健|歷史家的品格是真誠,歷史學的標準是真實

原標題:陳鐵健|歷史家的品格是真誠,歷史學的標準是真實



陳鐵健書法

I.慢沙龍丨尋真有刪,書香未刪

時間: 10月30日(周二晚)19:00

陳鐵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0年以來,著有《瞿秋白傳》、《蔣介石:一個力行者的思想資源》《蔣介石與中國文化》(合著)、《綠竹水南集》、《<多餘的話>導讀》等書。1978至1996年,與李新師共同主編《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12卷本)


陳老師八十多歲,兩年前與《生命這襲華袍背後》作者李大興老師來慢書房分享。後時常聯繫,相約丹桂飄香之季,再來蘇州。10月30日周二晚,陳老師分享治史與閱讀,難得相聚,慢候光臨。


書舍末末 李大興 陳鐵健 鹿茸哥


歷史研究,包括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研究,似可歸結為六個字:講故事說道理;亦可精減到四個字:求實明理。


講故事,求實,就要千方百計挖掘史料,「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找到的材料,須反覆考訂甄選,去偽存真,求其實在,然後寫成有細節有情狀有過程,真切準確的故事。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絕不摻入外加附會成分。


說道理,明理,就是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依據確鑿證據,說清源流因果、經驗教訓,邏輯嚴密,客觀公允,使人讀後有所啟迪。不與時政掛鉤,莫與時調混淆,尤戒塗抹流行色彩。


陳鐵健書法


歷史學的生命是真實,而非「為什麼需要服務」。「文革」造神運動中,有人提倡「為革命研究歷史,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被改稱「革命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被改稱「近代革命史研究所」,以為「為革命」就只能研究「革命的」歷史,余皆不問。政治多變,理論也多變,「為什麼而研究歷史」有很大隨意性、片面性和破壞性。黎澍先生說:


「歷史科學的首要任務不是如一般所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而是揭示事實真相,清除意識形態對歷史的歪曲,反對歷史為現實政治需要服務給歷史以新的歪曲。」「歷史學曾經不止一次被要求為現實政治服務,然而每一次都只能做到了一條,就是歪曲歷史,或因影射現實、指桑罵槐而歪曲,或因強使歷史為現實辯護而歪曲。總之,都破壞了歷史的真實性,以致不成其為科學。」


文化學術的振興和繁榮,一賴於文化學術人員摒除一己私利,打消乞求上級庇護念頭,具有膽識和氣魄。否則,就不可能據實直書,以理力爭,堅守真理,推進學術。二賴於當權者重視和保護文化學術活動,使不同學派的思想者的學術觀點,一概受到尊重,兼容而並包之,其發展當不可限量。倘把學術上的不同觀點隨意指為不同政見,加以種種帽子,封鎖聲討,甚或作行政處理,那隻能摧殘人才,破壞學術,沒有別的好處。——這也是黎公反覆說過的話,吾宗之而力行。

我於1955年入大學學史,1958年從事史學工作,以研究近現代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為職志。尋真解惑,質疑重估,不為尊者諱,不看他人臉色,力求秉筆直書,持平而論。60年間,學史6載,在職工作36年(內中「文革」中斷10年,做編輯2年,集體編書20年,含兼作行政事務10多年),個人研究幾乎全靠業餘時間「惡補」。屈指算來,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瞿秋白研究,二是西路軍研究,後者只開了一個頭。在某些學人眼裡,這不過是沒有理論的「低端史學」,我安然受之,未覺其愧。「高端史學」何處尋?自慚孤陋寡聞,所見甚少。就中國現代史界同人而言,楊天石、耿雲志、楊奎松、沈志華、羅志田、王奇生、雷頤、鄧野諸先進的一些著作,我是由衷讚賞的。此外,後起之秀甚多。晚輩如我的學生黃道炫,對於中國蘇維埃運動和抗日戰爭的研究,亦頗為學界看重。這不是我教的好,而是他學的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關鍵在於學者自己。


瞿秋白由書生、領袖、烈士到欽定「叛徒」,西路軍全軍覆沒之責,被委過於人,蒙冤數十年,皆具悲劇色彩。歷史何以如此顛倒不公?我親身經歷過反右派、「大躍進」、反右傾、「四清」與「文革」,目睹理想與手段、夢幻與現實、信仰與操守、陽謀與陰招、人性與獸性,種種詭譎怪異、難以理解的世相變態,不能不對之質疑、反詰、批判,並追根溯源,弄個明白。以今視昔,以古察今,深知歷史難以隔斷,往往承接有序,甚至一脈相承。


中國近現代史,越靠近後期,越模糊不清,大大小小的謎案,不知凡幾?需要歷史家付出巨大精力予以破解,釐清真假、善惡、美醜。切不可以丑為美,以惡為善,以假亂真,掩蔽了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的歷史真相。只寫你喜歡的,不寫你不喜歡的,那不是歷史。執意這樣做的人,最好去當私人秘書,而不要躋身於史學界。


陳鐵健習畫


在下素來與理論隔膜,對數十年變化莫測的理論風雲興味索然,敬而遠之。對某學科有人鼓吹「隱惡揚善、筆下留情」的八字潛規則,尤其不屑於領教。竊以為,史事重實證,倘無確證實據,再高妙的理論也無濟於事。沒有理論,歷史照樣可以留存。掩飾或者篡改歷史,哪怕完全出自一片好心,也是錯誤的。倘若無實事求是之心,空喊「唯物史觀」以眩人,祭起「虛無主義」以掩丑,均非學術之道。


辯證法的本質是質疑的批判的革命的,它不崇拜任何東西。唯物史觀是忠實於歷史真相的,它不容許任何虛假造偽。如果成心炮製偽史穢史,而妄談育人、資政、「護國」,那就將適得其反,勢必導致愚民、敗政、禍國,成為歷史的垃圾。


近代中國確實不止一次有人想用偽史穢史愚弄民眾,把人們的思想管控起來,但絕無成功之例。妄人不知,歷史的規律從來是每個人得到的都不是他想要的;企圖左右歷史的發展,往往是一廂情願,一場空。黎澍說過這樣的話,我牢記未忘,一向主張:


——歷史家的第一品格是真誠,無所禁忌,而非附庸政治的奴婢。


——歷史學的第一標準是真實,是史鏡,而非「勝利者的宣傳」。


閱 讀 推 薦




《治史唯真》


作者:陳鐵健


本書分為書札、論人、評書、隨感、附錄五部分,200餘副手跡。其內容或敘或評,或議或辯,皆以學史、論史、治史為主,力爭尋求真實,去偽存真。篇幅雖都不大,但文筆犀利,流暢自如;文中語言雖有芒角,但都深中肯綮,富有見地。


書中所收手跡,以行書為主,間以草書。下筆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字體沉著穩健,遒勁秀美,一點一畫均合筆法,一撇一捺皆有規矩,彰顯出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底,折射出濃郁的書卷氣息。這在學者多不善筆墨的當下實屬難能可貴。


書稿參照北師大版的《清代名人書札》排版,每篇手跡旁都附有釋文,以便讀者對照閱讀、觀摩、學習。


—FIN—


文丨陳鐵健


編輯丨WEY LE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書房 的精彩文章:

TAG:慢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