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我們的知足與不知足 好像用錯了地方

我們的知足與不知足 好像用錯了地方

否則,該知足的時候不知足,會讓我們徒增苦惱;不該知足的時候輕易知足,又會讓我們難以進步。

《圍爐夜話》:「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心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追求完美的想法,可以用在加強自身的修養上,卻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知足常樂的心理,可以用於對環境的適應上,卻不可以用在讀書求知上。

不應該輕易知足的方面,知足只會讓我們固步自封。

加強自身修養,能夠輕易知足嗎?如果我們有一百個壞習慣,我們只改了十個,就非常知足,認為自己已經非常完美了,不再做任何反思,也不再做任何改正了,那會怎麼樣?

剩下的九十個壞習慣會把我們自己帶入深淵,會給我們身邊的人帶來痛苦。其實根本不用那麼多,有時候只要一個壞習慣,就可能把我們的人生徹底搞垮。自我完善是沒有止境的。

讀書求知,能夠輕易知足嗎?顯然也是不應該的。古人學習或工作尚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更何況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折舊率越來越高。

一個大學生畢業五六年後,在學校所學知識的70%就被淘汰。如果不及時給自己充電的話,我們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新觀念、新產品、新技術,就會迷惑茫然,不知所云。

《論語·述而》記載,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這種連吃飯都忘了的學習的用功,讓我們如何不學習?這種把一切憂慮都忘了的學習的快樂,我們又何嘗不深有體會?這種不知老之將至的學習的精神,又怎能不讓我們深受感動?

應該適當知足的方面,不知足只會讓我們深受其擾。

待人接物,對待環境的適應,以及其他需要知足的方面,如果我們不懂得該知足的時候要知足的話,會造成對人、對物、對境的苛責,會造成我們的不加控制、貪得無厭、亂髮脾氣,會造成我們不知感恩、珍惜與幸福。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這種不為外境所擾,不改內心快樂的精神,對現代城市中因為受到各種外在壓力的困擾而苦惱憂愁的人們,無疑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正所謂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不知足讓我們前進的腳步從不停止。

知足讓我們安寧的內心不受困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每周詩語丨憂鬱的秋日梧桐與物哀之美丨語音播報
生活:不怕不如意 就怕想不開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