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找了個假太監做替身,最終害死了自己

他找了個假太監做替身,最終害死了自己

原標題:他找了個假太監做替身,最終害死了自己


他找了個假太監做替身,最終害死了自己


為了應付舊情復燃的太后,找了個假太監做替身,最終害死了自己的人就是呂不韋。


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東周君打算聯合各國諸侯伐秦。庄襄王聞知後,任命呂不韋為帥,率軍攻滅東周,使其土地盡皆入秦,「周既不祀,周比亡」。這次攻伐,不僅使秦國獲得了河南等通往東方的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結束了延續八百年的周朝為天下共主的最後統治,為秦統一天下作好了最重要的準備。


接著,呂不韋又一鼓作氣積極進攻,派蒙驁伐韓,攻取了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滎陽,設置了三川郡(黃河、洛水、伊水之間)。秦的邊界逼近了魏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中原的心臟地區從此被秦佔有。從庄襄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249-247年)期間,秦佔有了大部韓地,攻取了趙國的榆次等三十七城,又攻取上黨諸郡(今山西東南部),設置太原郡。至此,秦佔有了太行山以西地區,進出太行山的要道被控制在秦的手中。


但庄襄王的命運只比他的父親好一點,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在位三年便去世了。十二歲的嬴政登上了王位,呂不韋的風險投資進入了全面收益期。年幼的秦王尊他為「仲父」,國事皆取決於仲父相國呂不韋。

相國呂不韋代理朝政後,並不滿足於己經取得的勝利。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派蒙驁再攻韓,取十二城。次年派蒙驁攻魏,取二城。第三年蒙驁伐魏,取酸棗等三十城,並設置東郡。魏都大梁己處在秦的三面包圍之中。嬴政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見《資治通鑒.秦紀一》)秦國又一次打敗了五國合縱攻秦,楚國被迫遷都壽春(改稱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秦接著攻取了魏的朝歌(今河南省北部鶴壁的淇縣),衛的濮陽(今河南濮陽)。嬴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又攻取了魏的垣、蒲,擴大了東郡,使東郡從三川郡以東,沿黃河南岸向東伸展,橫插在趙、魏、齊之間。同時,使秦的領土與齊相接,並截斷了趙與韓、魏之間的聯繫,形成了秦可以對六國進行各個擊破的有利局面,為最後攻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兼并戰爭的節節勝利,並沒有讓呂不韋得意忘形。當時,最著名的是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春申君(楚)、平原君(趙)、孟嘗君(齊,秦昭王二十五年己死)。他們都是以禮賢下士,賓客盈門為榮的人,而作為即將完成統一大業的秦相國呂不韋來說,卻自愧弗如。為了研究如何完成統一全國的軍政策略,如何治理統一的國家,呂不韋以優厚的待遇,廣招天下士人,並集中三千賓客,為其著書立說。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呂氏春秋》問世。呂不韋將書張掛於咸陽城門,並將千金懸掛於書旁,公告說:有各方游士賓客能在《呂氏春秋》中增減一字者,賞千金。呂不韋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向天下昭示該書文字的精練,來為自己的新書做廣告。這可能是中國有史以來為自己的產品做廣告的最早範例。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言。「以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而《呂氏春秋》被人稱為雜家。但它龐而不雜,融會貫通儒、道、墨、法、兵、農、名等諸子各家學說,有取有舍,兼容並包,形成了呂氏獨特的思想體系,反映了呂不韋的政治思想學說。


呂不韋主張博採眾長,「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承繼儒家「德政」和「重民」的思想,而摒棄儒家一些不切實際的空談;贊同墨家「尊師」、「節葬」的主張,卻批判墨家的「非攻」、「救守」;吸收法家的「變化」、「耕戰」,但反對法家一味的「嚴刑峻法」。由此看來,《呂氏春秋》對各家學派的舍取,是以如何有利於建立統一的王朝為標準的。雖然如此,但這種建立思想體系的科學方法,卻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示。


呂不韋在政治上主張結束分裂,謀求建立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王朝。《呂氏春秋》認為,戰國之所以成為一個「亂世」,是由於「詐術並行,攻戰不休」的分裂割據局面而造成的。因此提出「一則治,兩則亂」的觀點,這一觀點把國家是統一,還是分裂,與社會的治和亂,安和危聯繫在了一起。《呂氏春秋》還認為,「亂莫大於無天子」最要緊的是擁立「新天子」,重建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王權,以結束分裂割據的狀況。為了政令的統一,《呂氏春秋》主張,「王者執一而萬物正」,即實行中央集權制。為了實行中央集權制,呂不韋認為必須建立一套新的統一的等級制度,即「正名分」。

在國家的施政方針上,呂不韋主張以「德治」為主,輔以「法治」。他把行德義放在首位,否定法家的單純強調刑罰。當然,後來秦朝施政方針的發展,走向了他主張的反面,這是他始料不及的。


庄襄王(子楚)去世,嬴政即位後,呂不韋在太后趙姬的要求下,舊情復燃,又恢復了早期的關係。但隨著嬴政的漸漸長大,私通太后顯然是危險的。為了自己能脫身,呂不韋找了一個性能力極強叫嫪毐的人做門客,並詐以宮刑,冒充宦官獻給太后。太后得到嫪毐如魚得水,後來還躲在雍城別宮生下兩個兒子。因為太后的寵愛,嫪毐被封為長信侯,以太原為其封地叫毐國。呂不韋下的這招棋,雖然使自己從私通太后的事情上脫了身,但卻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這是呂不韋所有的風險投資中下得最臭的一招棋。


九年後,即公元前238年,太后和嫪毐東窗事發,嬴政誅殺了嫪毐家的三族人,並殺了太后和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即嬴政的同母異父弟);車裂了嫪毐的黨羽和他們的宗族;沒收家產被遷徙到蜀地的嫪毐的門客有四千餘家;太后也被遷到雍地居住。嬴政本想藉機殺掉呂不韋,但遊說者甚眾,嬴政沒有下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十月,呂不韋被罷相,遷回河南的封地。


從公元前249年庄襄王繼位,到公元前237年被嬴政罷相,呂不韋作為相國把持秦國朝政十二年之久,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頗有建樹。呂不韋入秦之初的四年間,秦國連喪三王,加之天災不斷,叛亂迭起,局面十分混亂,外部還有強敵趁機進攻,可謂內憂外患。面對這種危險的局面,呂不韋充分調動全國的人力物力,渡過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平定了各地的叛亂,穩定了國內的政局;並有效地調動軍隊,擊退了外敵的進攻。在呂不韋居位相國期間,秦國新取得的土地至少有十五個郡以上,占統一後全國總郡數的一半,為秦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遷居洛陽後,呂不韋也未賦閑。一年多以來,凡有事,大臣們就過來請教,門庭若市的呂不韋讓嬴政很不放心。此外,嬴政更擔心的是自己身世的秘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呂不韋的親生兒子。很難說贏政到底是擔心呂不韋功高蓋主,還是為了撇清自己與呂不韋沒有血緣關係;亦或是兩方面的原因都存在,嬴政向呂不韋發了一紙書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終於明白,嬴政要否定自己的一切了。嬴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呂不韋飲毒酒自盡。

呂不韋的最後結局,無論如何也不會在他的計算之內。一個中國歷史上最牛的風險投資商人,最後就這樣死在了自己精心設計的風險投資布局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但,無論呂不韋最後的結局怎樣不堪,他卻確是一個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人。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因為一句牢騷話讓柳三變仕途盡毀
史上最有深意的一個皇帝對一個民女的承諾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