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影響公眾的幸福生活?

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影響公眾的幸福生活?

■張田勘

【以遺忘來描述所有人,特別是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當然有意義,而且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死了,但還活著。】

最近,中國科技大學和復旦大學合作發表了一篇科技特色的人文研究成果,基於谷歌圖書(Google Books)的3600萬本歷史圖書和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的9000萬篇學術論文,使用了57種不同的語言來測試科學家全名在谷歌語料庫中出現的詞頻,實證測度了科學家的科學聲望。結果發現,雖生不過百年,但科學巨匠們的貢獻與聲望跨越時空,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發展的影響能持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影響公眾的幸福生活?

位列21世紀最具科學聲望的前5位物理學家是愛因斯坦、普朗克、牛頓、帕斯卡和伽利略。有的去世已近400年,但仍然名列最具聲望的科學家前5位。

正如許多人有過類似的表述一樣,人會經歷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意義上的死亡,心臟停止跳動;第二次是社會意義上消失,葬禮後所有社會身份隨之抹去;第三次是遺忘,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提起他/她的名字,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以遺忘來描述所有人,特別是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當然有意義,而且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死了,但還活著。不過,更深層地探索,死亡後還活著,也只是局限於神經記憶或遺忘。神經記憶的遺忘其實是很容易就會產生的。

因此,不讓人遺忘還有兩個更好的生物學方法,一是免疫記憶,二是DNA(基因)記憶。免疫記憶有可能是終生的,但也有可能是短暫的。如果是DNA記憶,則不僅是終生的,而且可以跨越千萬年。

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影響公眾的幸福生活?

DNA記憶只是生物記憶,不可能應用到一個人的社會記憶和名聲上。不過,其原理是可以學習和模仿的,而且,由於人類有語言和媒介的發明和應用,可以將科學家的名聲傳播得更遠和更廣泛,甚至跨越時空。上述科學家名聲的記憶研究就是依賴人類的文字作品而獲得。

除了圖書和學術期刊,還有另外的方式,如大眾傳媒,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視頻等。在今天,還有在社會流通或商業領域中的記憶,譬如錢幣上的科學家容貌的留存。

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基因記憶。這一點日本人已經注意到了,而且也做的非常好,他們在紙幣上印上了思想家、科學家和教育家的名字和肖像。

在2004版日元中,1萬日元上印的人物肖像是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5000日元上印的是樋口一葉,日本女作家;1000日元上印的是野口英世,細菌學家、生物學家,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染上病毒而去世;1993年版的5000日元上印的是新渡戶稻造,日本教育家,東京女子大學的創立者……

科學家的名聲和死亡,影響公眾的幸福生活?

伽利略

讓這些創造者成為文化DNA而永駐於人們的記憶中有什麼用呢?當然是可以提升一個民族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質,也同時在提高科學家的名聲,與此同時也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和更幸福。

這實際上也是科學家名聲與公眾幸福生活的本質關係。在文化基因上讓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永存,有基本目的和較高目標,基本目的是,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於風雪;為自由開路者,不可使其困於荊棘。較高目標則是,讓科學家永遠激勵下一代,鼓勵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從事科學探索和技術發明。

由此,不僅有可能永續地為人們帶來更為舒適和幸福的生活,也會讓人類認知和文明薪火相傳,就像生物DNA可以永遠傳承一樣,有了文化DNA,精神和物質文明也可以永遠傳承。

儘管人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合理的制度,其中的核心是公平和公正,但是,如果沒有原創力和不斷研發出新的產品,就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人口對物質和文化的需求。所以,科學家的名聲不能只是靠自身的貢獻,還要靠社會主動製造關於科學家的文化基因。這個道理就如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樣,簡單明了。

《中國科學報》 (2018-10-26 第7版 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成就了中國Internet的開通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