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益生菌並不總是「好細菌」

益生菌並不總是「好細菌」

益生菌並不總是「好細菌」

位於奧斯丁的德克薩斯大學的工程師們已經成功地完成了第一項研究,該研究旨在研究利用晶元上的人體器官技術發展疾病的機理。

來自考克瑞爾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能夠解釋人類身體的一部分——消化系統——許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利用他們的「晶元上的腸道炎症」微生理系統,研究小組證實腸道屏障的破壞是腸道炎症的起始者。

這項研究還包含了一些證據,對傳統的服用益生菌的看法提出了質疑。益生菌是一種活的細菌,被認為對腸道健康有好處,在補充劑和酸奶等食物中都有發現。根據研究結果,益生菌的益處取決於腸道上皮細胞的活力,或腸道屏障,一種微妙的單細胞層,可以保護身體的其他部位免受人體腸道中其他潛在有害細菌的侵害。

領導這項研究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助理教授金賢容(Hyun Jung Kim,音)表示:「通過使腸道內的特定條件得以定製,我們可以為這種疾病建立最初的催化劑或起病因子。」「如果我們能確定病因,我們就能更準確地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到目前為止,「晶元上的器官」(org -on-chips)只是在受控環境下準確地模擬器官功能的模型。這種晶元由活人體細胞排列而成,用來模擬從心臟、肺到腎臟和骨髓的各種器官。這是首次研製出一種帶有病變器官的晶元,並用於顯示疾病如何在人體中發生——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檢測了腸道炎症。

「一旦腸道屏障被破壞,益生菌就會像其他細菌一樣有害,它們通過受損的腸道屏障進入人體,」生物醫學工程博士伍正申(Woojung Shin)說。「當腸道屏障是健康的,益生菌是有益的。然而,當它受到損害時,它們會造成弊大於利。從本質上講,「好籬笆出好鄰居」。』」

Shin計劃開發更定製化的人類腸道疾病模型,如炎症性腸病或結直腸癌,以確定腸道微生物群如何控制炎症、癌症轉移和癌症免疫治療的療效。

Kim是人類晶元上器官開發領域的首席研究員。2012年,他在哈佛大學維斯生物工程研究所開發出了第一個晶元上的人的內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來寶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離不開的大蒜成為全球追捧的超級食物,每天半個益處多
在懷孕期間緩解氣體的家庭療法

TAG:來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