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簡捷易行的凈土法門,你知道嗎?

簡捷易行的凈土法門,你知道嗎?

凈土意義

諸佛剎土

凈土, 是相對於六道眾生所居住的穢土來說的, 即佛、菩薩所處清凈莊嚴的世界。 我們由於煩惱未斷, 受著業力的牽引, 因此不斷在六道中生死輪迴, 所居住的世界充滿了不圓滿和種種的災難和不幸﹔而佛、菩薩既然已經斷除煩惱, 自然會感召到清凈莊嚴的樂土。 由於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 因此在茫茫的宇宙里, 佛和凈土的數目也是不可勝數的。

思想淵源

盼望離苦

人類對凈土的渴求,是基於現實人生的不圓滿。

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苦難, 有來自本身的︰如人人都不能避免的老、病、死等等﹔有從身外而來的︰如爭鬥、饑饉、污染和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等等。 我們在這種環境下生活, 自然會產生對樂土的渴望。

人間凈土

佛陀在《阿含經》中所揭示的凈土思想, 是佛法作為思想主導的轉輪聖王政治 ── 即英明的君主以慈悲的精神去施行仁政, 用五戒、十善作為道德和法律的標準, 使人民可以過著長壽、和平、富樂的生活。這種思想實在充滿著「人間凈土」的意味。

懷念佛陀

上述的人間凈土, 雖然即生便可以實現, 但礙於人類貪、嗔、痴三毒強烈, 要全面達成, 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苦難中的人只好轉而冀求死後的福樂;加上釋尊涅槃以後,信徒對他的渴仰日深, 但又沒有辦法親近, 只好盼求轉生他方的凈土, 親近其他諸佛。

外教衝擊

婆羅門教信奉梵天, 認為他是生命的歸宿, 只要重歸梵天, 便是永恆的解脫。 這種思想, 得到印度人的普遍信奉。 西元一、二世紀間, 婆羅門教復興, 對當時的佛教造成巨大的打擊, 而凈土法門的提倡, 正能滿足民眾的需要, 發揮抗衡婆羅門教的作用。

大乘精神

清凈, 是佛教所強調的最理想存在境界, 這可分成兩方面來說︰一是我們身、心的清凈;一是我們所處的環境 ── 世界的清凈。 由於修學小乘的人強調厭離世間, 偏重自己斷除煩惱, 獲得解脫, 因此只能做到身、心的清凈;修學大乘的人卻截然不同, 我們不以自己的解脫為滿足, 強調要本著慈悲的精神去度化眾生。 然而要度化眾生, 便要連帶為眾生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 這樣才可以確保眾生在安樂、清凈的環境中安心修道。因此提倡講求投生他方世界的凈土法門, 是非常自然的事。

思想概要

諸佛本願

十方諸佛都是本著菩提心, 完成六度四攝而得成無上正覺的。 然而在他們還未成佛, 努力修菩薩行的時候, 由於人人的根機不同, 要度化的眾生需求也不一樣, 因此都立下有個人特色的本願, 成佛的時候, 也就是實現本願的時候。 其中如阿閦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 他們的本願是成佛的時候, 要建立一個凈凈的國土, 讓有緣的眾生可以往生到他們那裡, 安穩地修道。

彌陀凈土

在上述的幾個凈土中, 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最受人歡迎。 這固然是他的慈悲最為廣大;又和我們特別有緣;所成就的凈土也最為莊嚴華美;而西方是太陽落下之處, 寂掙幽美, 一切光明都凝聚在那裡, 由於印度人對西方有特別的偏愛, 因此佛陀闡明西方凈土的經典亦最為完備。

念佛往生

我們要往生凈土, 必先要發起普度眾生的菩提心, 然後恆久地修習凈土的法門 ── 憶念佛陀的形貌和他的慈悲智慧、凈土的莊嚴華美、稱念佛陀的名號等等, 並至誠地把一切功德迴向。 這樣以自己的修習力為因, 佛陀的慈悲接引為助緣, 命終之後便立刻往生到凈土去。

永不退轉

能夠往生到凈土的人, 可以在比天堂還要莊嚴華美的國度里, 安穩地修道;又有佛、菩薩作良師益友。 在這樣美好 的環境熏陶之下, 我們必然不會後退, 只會不斷地進步以至成佛。

穩健易行

龍樹菩薩把修學大乘的途徑, 區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 所謂難行道, 就是不辭勞苦地修習凈土以外的其他法門, 必須經歷很長的時間, 才能達到不退轉的境地, 這好比在陸地徒步前進, 自然難免有崎嶇跋涉之苦;所謂易行道, 就是稱念諸佛的名號, 來生便可以往生佛國, 永遠都不退轉, 這好比從水路乘船前進, 既安穩又快捷。

不同生天

難行道, 是完全依靠自力去修行;而易行道雖然有賴他力的接引, 但卻和其他宗教生天的思想不同, 因為要往生凈土, 並不能單靠他力, 必須以自己平日精誠念佛為正因, 還要修習六度四攝以培育福慧等善根, 再配合佛力的接引, 才可以得生凈土。 而我們也不是以凈土為永遠的歸宿, 當修行圓滿, 證得佛果的時候, 必然會再投入到這個世界, 永恆地從事化度眾生的工作。

教派流傳

在印度, 成立一個教派去提倡念佛的情況並不普遍;但流傳到我國, 便變得甚為興盛了。 在東晉時, 先有慧遠法師在盧山東林寺結社念佛, 求生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 成為凈土宗的初祖;其後又得到北魏的曇鸞法師、隋代的道綽法師、唐代的善導法師等高僧的大力提倡, 使念佛的風氣普及到全國各地;再輾轉影響到韓國和日本等大乘佛教的國家。

聲明:本圖文來自「騰訊佛學」,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中華佛緣網是國內佛教自媒體中的著名網路媒體平台,其創辦人朱慧丹女士歷時7年克服重重困難創辦的佛教文化及傳統文化傳播平台,平台下設:中華佛緣雜誌編輯部、中華佛緣禪樂團、中華佛緣書畫院。朱慧丹女士自費走訪了國內各大寺院採風調研,拜訪了多位大德高僧、佛友、居士,專註於紀錄片拍攝製作,平台籌備舉辦過多次大型公益活動,歷盡所能傳播、傳遞中華傳統文化,也歡迎各位大德居士踴躍實名供稿、供圖(備註:原著)。

地址:北京東城區安樂林路69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佛緣 的精彩文章:

《心經》揭示了怎樣的般若智慧?
感性並不等於慈悲,理性也不等於智慧

TAG:中華佛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