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打孩子之後,我還是不是好媽媽

打孩子之後,我還是不是好媽媽

有位網友的留言,說每次打了孩子之後會很自責,覺得自己很失敗,不配當好媽媽。

那天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她實在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又打了孩子,其實孩子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不過是注意力不集中。

她也知道打孩子不對,但是仍然控制不住,情緒上來的時候,胸口很悶,就像被堵塞了一樣,就是忍不住想打孩子。

打了孩子之後,總覺得自己不是好媽媽,又自責又後悔,又很害怕還會這樣。她還說覺得沒有把我的心理課學好,對不起我。

該怎麼辦?


打孩子之後,我還是不是好媽媽



(01)

有時候,該怎麼做,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想怎麼樣,才是最重要的。

該怎麼辦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一下這位媽媽內心的動力。

她說,明知道打孩子不對,但還是打了。打了孩子之後,覺得自己教育方式不對,不是好媽媽,如果不打管教不了,又顯得自己不稱職,也不是好媽媽。

這位媽媽似乎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這像是表達她的一種模式,就是怎麼做都是不對的。

教育孩子似乎只有打與不打兩個選項,作為母親好像只有好媽媽和壞媽媽的區別。沒有了其它的選項,沒有了其它的空間。

她的重點,不是說打了孩子之後她需要去反思,也沒有去思考,下次自己該用什麼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之類。

這位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責怪自己,這也許是她非常熟悉的一種模式。

既然我怎麼做都是不對的,所以我怎麼做都有可能是會被批評被懲罰。所以,在打完孩子之後的自責與後悔,這似乎是在對外界表達,我要是當時怎麼怎麼做就完美了,我要是提前知道做得更好就好了,我要是能夠掌控一切就好了。

這像是在表達一種全能感。而這種全能感的背後,是為了防禦無能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打孩子之後,我還是不是好媽媽



當她看到孩子做的不夠好的時候,就彷彿看到了自己不好、自己也不能接受的那一面。

而且打孩子的行為,本身就是把覺得不夠完美的自己、不夠全能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與此同時,她可能也會覺得,外部世界也是這樣子對待她的。

比如這位媽媽說到,沒有把我的心理課學好,就好像她在想像中覺得,如果沒有學好課,我也會對她不高興一樣。

她把無助的、被要求完美的自己,投射給了孩子,又把強大的、要求的那部分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

(02)

追求完美的父母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能完美,那麼自己的家庭就會很完美了,自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就圓滿了。

他們不是真的在為孩子考慮,而是為了填補自己內心那個完美的空缺。

他們把自己的追求,放到了孩子的身上,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無能的的現實,而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孩子就成了問題的責任人了。


打孩子之後,我還是不是好媽媽



有位朋友,是機場值機櫃檯的工作人員,機場的工作環境有很多要求,比如服務語,衣著,舉止等等,都有一系列的培訓和標準。

一般情況下,她都能遵守做到這些服務標準,但是每次她的上級主管來巡視的時候,她就會出紕漏,她覺得上司總是盯著她,不放過她。於是她和上級的關係變得越來越不好。

這也是她去做心理諮詢的一個目的,來機場工作之前她已經換了好幾家公司,總是頻繁的跳槽,雖然她總能找到工作,但是她自己也覺得自己有問題。

當她談到和媽媽的關係的時候,她說小時候總是被媽媽盯著,房間不能有一點不整齊,連吃飯、走路、說話有什麼做得不好的細節,媽媽都要糾正她。

她很討厭這樣的感覺,但是她好像走到哪裡都會遇到這樣的感覺,被別人盯著,不能出錯。然後在工作中總是陷入和上級對立的狀態,最後又會走到跳槽這一步。

她說小時候還會為達不到媽媽的標準而覺得難過,但是後來她就乾脆就放棄了,因為她從來就沒有達到過媽媽的標準,她也逐漸的有了拖延的習慣。

媽媽追求完美的態度根植在她內心深處,而她用了相反的態度去面對。

拖延,就是為了防禦內心的恐懼,因為總會害怕事情做不好,達不到媽媽的標準。

由於她的拖延,工作的事情會越積越多,甚至很多時候的工作,是不能拖延的,所以她在工作中常常有種無力感,她也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好事情。

如果這時上級再催促她,或是指出她工作的問題的話,她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和上司的關係中,認為上司總是盯著她不放。

她把對媽媽的情緒轉移到了其他人際關係。

當我們做了這些梳理之後,她才看到自己和上級的矛盾,源於自己內心的衝突。


打孩子之後,我還是不是好媽媽



(03)

如果父母過於追求完美,並把追求完美的責任讓子女承擔的話。

子女成年之後可能就會像父母一樣,為了達到父母的標準而苛求自己。他們在自己成了父母之後,也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苛求自己的孩子,以期達到完美。

但是他們的內心可能很難體驗到快樂,他們的親子關係可能也會變得很糟糕。

因為他們總是困擾於事情沒有做好,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事情做得不夠就會覺得對不起誰。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一樣,她覺得孩子學習有點問題,就對不起學過的心理課。

還有的成年子女,可能就會像那位朋友一樣選擇放棄,朝著父母期望的反面走去,他們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可能會讓自己的工作事業變得一塌糊塗。

因為他們的內心可能會產生另外一種動力,如果我做好了,我成功了,那就意味著自己滿足了父母的要求,達到了父母的標準,那樣自己就不是自己了,而是滿足父母的工具而已。

如果你不能去意識到這一部分的話,你可能仍然會延續著這一行為模式,不斷地苛求自己,苛求你的伴侶或孩子,你也可能會自暴自棄,讓自己放棄很多的機會和成長。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孩子也有這樣的要求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讓自己內心更舒服。

很多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內在的苛刻的批評者,這是源自對現實生活中一個重要他人的內化,他一直都在盯著你,你就好像他的一部分一樣,你必須絕對的按照他的要求來做,你沒有任何選擇的空間。

同樣的,我們需要自我覺察,是不是將孩子也視為了自己絕對控制的部分,絕對化地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否則就會很憤怒,就會指責攻擊孩子。

當你可以覺察到自己這部分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的去提醒自己,給對方一些空間,也給你們的關係一些空間。

有時候,可以允許孩子犯錯,也允許自己有做不到的時候,犯錯並不意味著結束,犯錯恰好做出新的嘗試的開始。

每一次成長,都是從錯誤中來,每一次嘗試,都是從內心發出。

也許,你真正在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希望自己也有從來的一次機會,一次發自內心的動力,而不是別人給的要求和標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不許男孩哭,是這個世界對他們最大的傷害
每個男孩家長,都應該教育自己的兒子:請尊重每個女孩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